溥德书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改革开放是开辟中国道路的战略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改革进行到底”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是一个客观规律。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怎样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有的国家往往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因此讳言改革。有的国家把改革变为“改向”,造成社会主义的瓦解。因此,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关乎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成于斯,败于斯。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不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选择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事业都会遭受挫折,甚至夭折。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基本上相适应。社会主义改革,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又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途径和基本形式。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邓小平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就是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调整和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符合客观规律。这是党顺乎历史潮流、代表人民意愿作出的、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邓小平指出:“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3]历史转折最主要的内涵,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里明确提出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和主题。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5]改革开放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彰显出特有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41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2017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比1978年增长了33.5倍,年均增长9.5%,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中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万亿元。近14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高达7.7亿人,到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下降到1660万人,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中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 2017年的 76.7岁。[6]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如今,中国经济总量翻了200多倍,每年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经济规模。41年前,中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甚至不足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人均GDP的1/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2017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9480美元。[7]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的获得感显著提升,我们党、国家、人民、军队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使世界社会主义进程产生历史性转变!
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在改革理论和政策上形成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
《决定》不仅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历史性论断,而且具体启动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涉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并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场改革,目的是推进经济建设制度现代化、政治建设制度现代化、文化建设制度现代化、社会建设制度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现代化和党的建设制度现代化,为当代中国发展、民族复兴构筑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第一次提出了“制度现代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习近平总书记还通过历史回顾,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这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现代化作为改革的总目标,顺应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创举。[8]
为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迅速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党中央层面成立专司改革工作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各地区各部门也相应建立起党领导下的改革推进机制。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围绕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决定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改革工作,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委员会)会议,统一思想认识、谋划整体部署、审议重大改革方案、分析改革形势、推动改革落实,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最有力的领导保障。[9]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包括党的组织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法律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文化领域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社会民生领域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全面从严治党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得以办成。特别是反腐败斗争、脱贫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军队改革、打开全方位外交格局,有声有色展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此,党的十九大制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2050年把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以及实现这一战略安排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一整套战略构想。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我们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作出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宣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中国是从哪里出发的呢?是从过去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进步的基础上出发的,是从今天我们面临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的。我们既要看到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又要看到中国今天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需要我们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比如,经济领域:“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政治领域:“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社会领域:“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生态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党的建设领域:“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从3600多亿元上升到90万亿元,但除以近14亿人口,人均又较低,人均GDP还排在世界第70位上下;中国制造业的产值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一,但还处于产业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进程中,不仅不如美国,也不如欧盟和日本。中国科技投入增长速度和技术专利注册量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但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核心技术创新在许多方面还很落后。中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南北之间,无论在发展水平方面,还是在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中国消除了7亿多贫困人口,但还有1000多万极端贫困人口;如此等等。
这一切告诉我们,改革还要深化,开放还要扩大,高速度发展要转向高质量发展,解决了中国人民衣食住行“有没有”之后,还要解决中国人民生活“好不好”的问题。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中国,就是在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兼有进步和落后两重性的状况下出发的。[10]只有抓住了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在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的不同表现,采用不同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我们的改革开放大业,才会打开一个崭新的天地,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因其独特地理和制度优势,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方面有其独特优势。粤港澳覆盖“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既有中国的制度背景,同时也有全面市场化、国际化的一些制度设计。因此,无论是空间交通,还是制度、法律环境,粤港都可以作为一个枢纽平台,使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外产品“引进来”。
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中国要到哪里去呢?新时代我们的前进目标很明确,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一个目标,是中国发展自己的目标,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构成威胁。中国人民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愿意尽最大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前景光明,是因为我们不仅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和丰富的经验,又有十分切合实际的宏伟壮丽的蓝图,更因为我们拥有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2]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世界大变局中蕴藏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少。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做好应对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准备,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一定能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个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现阶段世界发展状况,是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的科学理念,深刻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既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一脉相承,又是伟大的创新和发展。[1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贡献,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发达国家新发展的客观要求。过去的经济全球化,尽管也有发展中国家参与,但主导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新时代则不一样了,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已经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主体。可以说,“一带一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连着中国,一端通往世界。共建“一带一路”,既需要各方诚意决心,也需要各方远见卓识。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一带一路”的精神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中国不仅以自己的现代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发展、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国际社会作出了表率,而且还在外交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导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这一切必将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为密切并得到新的升华。”[14]2019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总之,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发展走出了一条与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的社会革命和现代化道路。历史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新时代,我们将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继续书写近14亿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只要我们坚定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将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只要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取得新的成就,我们就将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