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尹燕山
前不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发了《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市监认证〔2018〕173 号),文件要求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和《“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 号)进一步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活动事中事后监管。
认证监管工作包括对管理体系的认证监管和对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随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认证检验对建立市场诚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认证机构共计470 家,有效认证证书175 万张,涉及获证组织58 万余家;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共计36327 家,年均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76 亿份。山东省滨州市管理体系获证机构1320 家,有效认证证书2948 张;检验检测机构121 家,均较上年度有大幅增长。但是,目前在一些认证检测领域还存在程序不规范,有效性不高,企业获得感不强,“认证检测乱象”等问题,加强认证监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8 年7 月27 日,山东省质监局发布首批严重违法失信“黑名单”,山东新业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唐县汇融气瓶检测有限公司、山东颐和检测评价有限公司、山东正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济宁隆昌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乐陵市全顺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有限公司。6 家企业存在的主要违法行为有未经检验检测向社会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数据结果,在行政许可过程中提供虚假申请材料骗取行政许可以及伪造计量器具检定合格证明等违法行为。
一系列违法违规案件背后,暴露的是认证检测行业的乱象和基层监管不到位。
一是市场竞争无序,行业诚信缺失。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检验检测市场的开放,认证检验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的无序竞争和诚信缺失问题逐渐凸显。仅2018 年上半年,滨州市局接到关于检验检测行业的投诉4 起,经调查落实,2 起投诉为行业间恶意投诉竞争。再如,山东某市招标20 万检测任务,竟出现4 万元投标中介机构;某食品领域委托项目,120 个产品11 个参数。四家机构报价,分别是14 万、11万、9 万、5 万,价格大大低于成本,检验检测质量及项目公信力可想而知。
二是机构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品牌意识不强。认证检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国家将认证检测服务业定位为高技术、生产性、科技型服务业,但部分机构对自身发展和认证检测市场没有长远规划,缺乏品牌意识。还有些机构过度追求利润,缺乏社会责任,很难从小、散、弱的境地中走出,这也进一步导致了认证检测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存在。
三是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当前监管力量不足是各地认证检测监管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员编制数量相对较少,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经费普遍紧张,车辆、设施、办公条件等相对较差。由于这些问题及因素的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能的部门难于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进一步导致了虚假认证、出具虚假报告、人员无证上岗等违法违规问题的出现。
近年来,滨州局结合辖区内认证检测行业发展现状,立足实际,多措并举,破解基层认证检测监管难题。
底子清才能方向明。滨州市质监局研究出台办法,建立起全市认证检测工作的动态档案,实行县区动态上报、市局动态核实、联动共享信息,全面掌握各辖区内认证工作的真实底数。结合“认证认可综合业务监管平台”和“山东质监行政审批系统”信息,分县区对全市管理体系获证机构及检验检测机构建立台账。在台账建立过程中发现部分县区系统内提交的认证地址和实际地址不符,不利于监管工作的开展,所以在此基础上,滨州市局与各县区对接,对系统台账进行进一步梳理,建立了详细台账。考虑到认证活动的持续性,建立了台账动态整理汇总制度,每月底对新获证和证书到期机构进行汇总整理,实现台账的动态管理。
认证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不同地域、行业、产业性质不同,认证工作运行情况也不同。滨州市认证行业主要集中在环境、能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检验检测行业主要集中在机动车检测、环境安全检测、建筑工程检测等行业。在摸底调研,把脉问诊的基础上,把有效提升基层监管能力作为工作着力点,组织开展了全市管理体系认证监督检查专项培训。培训紧盯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实现了“三新”:方式新、内容新、范围新。方式上,改变了过去培训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将课堂延伸到企业现场,采用“会场+现场”的培训方式;内容上,聘请省内专家,会上讲理论,现场讲如何入手检查,涵盖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重点行业等各个方面;范围上,涵盖市局稽查执法人员、各县区区域监管人员、全市筛选的熟悉认证工作的专家,为认证工作专家库建设和开展监督检查奠定了基础。
在调研摸底、分析研判和能力提升培训基础上,将认证监管专项监督检查作为夯实责任、确保成效的关键环节。在检查中,探索实施了“省体系认证专家+区域监管骨干+行政执法人员”三方协同配合、联动执法模式,检查批次、立案数量、处罚力度实现了新突破,监督成效显著。在严格执法后处理基础上,继续跟踪跟进,对检查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问题的认证机构,开展约谈,督促其依法依规开展认证工作,履行社会责任,真正形成闭环管理,夯实了认证监管过程中的各方责任,认证工作的公信力和有效性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