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周文莉
(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石家庄050081)
创建“智慧监狱”倡议的提出使全国监狱管理工作转变为信息化、智能化。监狱管理智能化与其各项管理业务、数据进行融合,使监狱安全管理工作从感知智能化转变为认知智能化,并通过数据的加载及科学技术的匹配使监狱能够根据管理业务的不同进行针对性思考,并给予合理的处理方法。本文对河北省智慧监狱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监狱的创建与管理工作制度经过多年的完善与发展,使多种类安防系统与安防技术应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安防技术的应用使监狱内外管理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监狱的安全管理需求对安防系统有了新的要求[1]。
当前河北省“智慧监狱”创建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关联性不强,各安防系统之间处于孤立状态,未形成系统关联性,这一管理现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问题响应时间减少;其次,智能化功能不足,监狱值班警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出现紧急事情时无法及时预警,导致突发事件处理性能降低;再次,安防被动式,监狱内安防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用作事后取证,不能够防范于未然,更加无法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最后,数据利用不足,监狱内外部运维数据、安放数据等利用率低,监狱整体工作管理未形成完善的数据操作系统。
以监狱综合安全管理平台为依据对监狱内广播、门禁、目标跟踪、数据融合、视频监禁、电子查询等进行有效集成,与此同时,应将押犯个人作为主体,将日常管理工作及数据作为基础,通过业务关联、集成关联落实一点报警、多出联动的管理效果,并以活动轨迹、空间影像、图片、文本、视频、音频等数据进行实时汇聚,做到人不漏控的管理效果[2]。例如,押犯人在休息过程中突发疾病卧倒在地,应急平台应以智能视频的方式对其进行分析,并主动预警进行联动报警,建管中心接受警报信息,自动开启摄像头、拾音器,调取监舍名单并自动通知医务室,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及时赶到现场。
将监狱内音视频为依据,通过人员密度、环境智能、人脸识别、语音智能分析等科学技术实现监狱管理人员的人员清点、环境监控及斗殴、打架等恶性事件的预防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对监狱管理中谈话、行为等反应进行智能化分析。
例如,监狱管理区域内实行人车网格智能管理,通过车牌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对人车进行准确分析;以设备采集密度为依据,对管理区域内的空间、场景的区域划分为大小不同的网格,从而进行模块管理;以监狱日常管理与相应技术支持为依据,将各管理区域进行有效关联,将AB 起始时间为节点形成业务循环管理系统。
3.2.1 AB 门智能化监管
对监狱门口出入的车辆、人员进行管理,通过信息采集、审核、确认对其进行设计,将智能信息采集设备部署在前端,对客户端及相关系统进行审核,实现通道人员自助式登记管理工作。该系统具有极强的工作效率及便捷性。
3.2.2 监区内人车智能监管
应将监区内空间划分为独立网格,每个网格作为人车虚拟集合。管理系统上应以车辆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对监区进行管理,对监区内人车进行网格化管理,从而使监狱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3.2.3 人员清点
以人脸识别技术与信息汇总技术为依据,实现人脸抓拍完成点名的管理模式,也可以在通道内设置人脸相机实现人员点名。最终,通过监狱安全管理警务人员对押犯进行精细管理,与此同时,应对现场设备及其他工作任务进行同时管理,实现安防一体化管理[3]。
在“智慧监狱”的创建过程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实现监狱日常管理工作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上述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监狱智能安防作用于全面工作管理中。“智慧监狱”的创建使监狱管理工作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未来监狱管理中,只有不断完善安防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并做到管理应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