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供需视角下的“三位一体”农合联发展
——基于形成机理与运行机制的分析

2019-01-27 05:44徐波波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农合运行机制三位一体

徐波波

(中共临海市委党校科研室,浙江 临海 317000)

农合联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这一矛盾的尝试性探索与实践,是我国“三农”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标志。与个体农户及一般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比,农合联在服务水平、抗风险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尽管农合联的价值与作用很大,但是要在实践中得以充分发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三位一体”农合联基本框架组建完成后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有效运行。运用制度“需求—供给”分析框架研究“三位一体”农合联的运行机制问题,可以较好地勾勒出“三位一体”农合联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进一步明确“三位一体”农合联联结运行机制与构建的重点,增强人们对“三位一体”农合联的运行机制构建与运行中所产生的问题的及时把握。

一、“三位一体”农合联与分析框架

(一)“三位一体”农合联的内涵

“三位一体”农合联,全称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是指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为农服务组织(企业)组成的,并将生产供销信用三重合作功能与三级合作体系结为一体且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相互配合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农合联的性质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为农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平台性的服务组织与会员共建共享的合作组织,它不是党政部门,也不是经济实体,更不是企业〔1〕。

(二)制度“需求—供给”: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需求与供给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对需求与供给的分析也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制度经济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理论,将制度“需求—供给”这一均衡分析方法引入了学术分析范畴。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是“经济主体或行动主体之间的一种利益安排”〔2〕。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认为,市场变化、社会化分工与技术变革决定着制度的选择与创新。这是因为这三大因素必然产生对新制度安排的需求,同时也与现存的制度供给产生冲突,从而产生制度供需的非均衡性,进而推动制度的创新。当然,一项制度安排的创新是有前提的,即制度供给无法有效满足制度需求,而且这种制度需求存在着潜在利润(预期净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由此产生制度创新〔3〕。制度安排实质上就是制度的具体化。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框架中,制度安排就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而进行研究的。

当然,新制度的产生也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事实上,新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与进程是由制度环境所决定的,同时制度安排影响着制度环境。此外,制度环境也深深地影响着新制度安排的绩效,制度环境的变化也将直接导致制度的创新。这是因为制度安排自身存在的绩效不足与制度环境变化将会造成政府政治合法性危机,由此推动制度创新,而这也是政府扶持或介入制度选择与制度创新的内在原因。可以说,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政府重建自身合法性的过程。从这点来看,运用制度“需求—供给”分析框架将会很好地阐释“三位一体”农合联的产生与运行。

二、“三位一体”农合联形成机理

(一)“三位一体”农合联形成的三大原因

一是农业产业链分工深化。分工是推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力量,农业分工的深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4〕。农业分工深化最为明显的一个结果就是推动农业产业链向多维度延伸拓展,主要呈现为价值链分解拓展、物流链不断延伸、迂回生产环节增多以及空间链延伸等〔5〕。与此同时,农业分工深化也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体可以专注于各自领域,比如农业大户集中从事农业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注农业服务建设,龙头企业注重市场开拓,合作银行侧重农村金融服务,供销联社注重提供优质农业服务与服务体系建设。很显然,农业分工深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及费用,逐渐显现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但是,随之而来的交易成本的提升也将不可避免。因为商品交换必然在一定时空中发生,商品要实现价值必然是农业生产者将其农产品输送到市场上,同时仍需花费一定时间等待交换并实现价值,在这段时间里体力与脑力的支出用于谈判都将构成交易费用。事实上,商品交换的空间范围越大,在信息搜集、合同达成等方面所要付出的交易成本也就越高。当然,交易成本与交易频率和交易环节数量也是成正比的,交易成本的提高将会抵消或消除原本的利润点。为此,如何有效降低农业分工深化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急需新制度安排来解决,而“三位一体”农合联的产生正是应需而生。

二是农业技术变革。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推进农业生产可能性曲线不断外移①。比如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空气土壤及农作物感应器的推广、农作物收割控制技术与无土栽培技术的运用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提高等都将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同时,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农业生产与经营在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中所付出的成本大大降低,而这也意味着在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及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建立一套制度安排将会有利可图。显然,“三位一体”农合联正是为解决农业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产生的。当然,这种新制度安排也将直接促使我们的农业产业链从分离逐渐向整合发展,从纵向整合逐渐向混合整合方向发展。

三是农产品市场格局转变。当前,农产品市场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从原先的数量要求转变为品质要求,农产品滞销问题成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服务组织及当地政府所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打造并打响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且形成品牌效应,将成为市场主体追求的目标之一。从经济学来分析,也就是市场主体根据农产品市场格局的变化,从原先追求农产品的平均利润逐渐向提升农产品品质以实现垄断利润转变。同时,为了应对市场格局的变动,各方主体将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使得农产品外部市场逐步内部化,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或农户等各主体之间的外部市场交易逐步内化为同一主体内的交易,从而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很显然,“三位一体”农合联就是为适应此种形势而产生的制度安排。

(二)“三位一体”农合联形成的制度环境因素

一是政策引导。21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注重现代新型合作经济载体的创新并将其引入现代农业。2001年“十五”规划就强调要大力推广“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鼓励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企业同地方农户组建形成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将合作社法的调整范围限于同类产品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业务②,不过这个规定在2017年12月修订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得以改进完善。2008年之后,中央开始聚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合作经济服务体系建设。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打造集生产经营、农业产业、信用合作于一体的体系,大力推进第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之后,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2015年4月)。为了贯彻落实这个决定精神,各地纷纷下发文件,对供销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作出部署,如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若干意见》(2015年9月)。这些政策文件,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面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为“三位一体”农合联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

二是制度规范保障。可以说,土地制度是我国所有农业制度的重点。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权利体系的明确界定,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及现代产业化经营创造了一个受法律法规约束与规制的制度保障机制〔6〕。同时,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为内涵的基本经营制度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联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当然,这种基本经营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着“分”有余而“统”不足的问题。此外,基于市场机制而形成的农产品价格与购销体制规范了新型农业主体、地方政府及相关服务机构组织之间通过相互联结进行的市场竞争行为,这种联结是以契约的方式进行纵向或横向上的联结。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医疗带来医疗服务流程的变革,患者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享受到了更多的便捷。另外一个方面,随着社会需求变化,政府也对公立医院提出更高的要求,医院也在持续改进中。

三是实践探索与完善。“三位一体”农合联的形成可溯源到我国基本经营制度中“分”有余而“统”不足的问题。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且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来看,尽管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较为发达,但是这些主体仍面临着单个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解决起来也非常不划算的问题〔7〕。因此,各地相继出现了各类联合社,以期破解这些问题。即使如此,在实践中各个主体仍无法形成自上而下的劳动联合和联合所形成的规模效应,也无法进一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更无法推进农村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基于此,各地进行有效的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三位一体”农合联的形成。比如2005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农合联来承担服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并进行探索。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构建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的决策部署,并确定全省18个“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试点县(市)。2008年北京密云县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我国首家服务于合作社的专门机构),并探索构建八大服务平台。2015年浙江省确定第一批20个县市区探索“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改革试点。

总之,农业产业链分工深化、农业技术变革及农产品市场格局的转变产生制度需求,但是当前的农村经济分散、生产经营粗放、产业联结松散以及农业服务停留于传统模式的制度供给无法满足这种制度需求,基于这种组织制度的供需不均衡,制度创新是必然。而基于这种制度创新形成的组织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产业紧密联结、要素紧密联结、利益紧密联结。当然,其特征形成的过程也深受政策引导、制度规范与实践探索等三大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这种制度创新形成的新组织就是“三位一体”农合联,而这种制度创新的机理也恰恰是“三位一体”农合联形成的机理。

三、“三位一体”农合联的运行机制分析

(一)产业联结运行机制

产业联结运行机制的重点在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集聚效应,降低交易成本。“三位一体”农合联通过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在联合而实现各个主体在完整农业产业链上的利益最大化,并不断促进各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上的集聚并形成集聚效应,从而实现“三位一体”农合联的价值与农业现代化。

在“三位一体”农合联产业联结过程中,各方主体根据自身在农业产业链上所处的分工,通过内在联合优化要素配置,从而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比如,农业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管理能力、技术储备及信息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可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与社会化服务,也可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将农业大户与家庭农场组织联合起来,分工与细化各方主体在农业产业链上的承担环节,进而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系统。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可以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单位进行构建,这样可以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效率与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产生互补优势,形成最大化的资源配置。当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通过“三位一体”农合联更好地联结与带动一般农户的连片规模种养殖,也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全程化服务(包括生产托管等),进而促进产业联结与规模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产业联结运行机制也包括各类平台、网络与品牌经营等运行机制。比如农合联与地方超市、企业、学校、机关等单位合作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通过该平台,农合联可以很好地实现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的直接对接,不断拓展农产品流通销售渠道。市场网络的构建也是产业联结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三位一体”农合联可以通过组建与运行各类农产品展销中心、农产品买卖市场、配送公司及渠道、物流集散中心、线上线下互为一体的农产品网销平台等,逐渐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网络。值得注意的是,农产品公共品牌经营机制也是农合联促进产业联结的重要机制。“三位一体”农合联通过创建农产品公共品牌并运用其统一生产管理标准与产品质量,通过品牌吸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加盟,进而实现产业的联结。

(二)要素联结运行机制

要素联结运行机制的重点在于对“三位一体”农合联各主体之间的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与动态调整,进而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与紧密衔接。要素联结运行机制的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服务、资本、技术、信息、管理、劳动等多种要素之间的联结运行。政府、供销社、金融机构等主体的服务通过“三位一体”农合联要素的运行机制而融入整个合作体系;农业龙头企业一般通过品牌经营与运行而将生产管理标准、技术、信息等融入整个合作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三位一体”农合联将精细化的农业专业服务扩散到其他会员;家庭农场或农业大户则通过“三位一体”农合联提供的生产、管控标准进行生产及化肥农药安全品投入。

在“三位一体”农合联的运行过程中,内部会员之间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要素联结运行机制,主要包括:(1)科技引领+规模经营型。该模式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利用其在规模、设施及科技方面的优势(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引领当地农业发展。(2)同产业联合发展+共创共富型。该模式是通过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对与其产业相关的经营主体进行整合优化,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模式。比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与电商联合并优化整合,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带来的规模效应与农村电商的作用将会充分体现。(3)质量提升+拓展国际市场型。该模式是农合联、联合社或合作社将技术标准和生产规范贯穿生产全过程,以生产标准化为抓手,严把质量安全关,做到种养殖有计划、生产有标准、技术有指导、质量可追溯,并拓展到国内外市场,是一种较好的要素联结运行模式。(4)现代农业+工商资本合作型。该模式是以本地的农合联、联合社或合作社与工商资本的联合,开发与打造集农业产业集聚、农产品展示展销、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农民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也是一种较为完整的产业与要素联结运行模式。(5)投资合作+资金互助型。该模式是联合社或合作社以其经济实力为基础而设立较大规模的资金互助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资金互助等投资一体化的联合发展新模式,全产业链延伸不断发展,成员获得全程跟踪服务。(6)农合联依托龙头专业合作社运行型。该模式是以农合联依托当地龙头专业合作社打造农合联综合服务平台并以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围绕品牌建设,以食品安全为切入点,探索要素联结运行新机制。(7)合作社、联合社+村级集体合作型。该模式是通过村办合作社或联合社,打造合作社或联合社综合服务平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与村级特色产业的质量监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相统一的运行模式与机制。

(三)利益联结运行机制

利益联结运行机制的重点在于通过利益分配机制与监督约束机制来实现农民对利益成果的共同分享。利益分配机制是“三位一体”农合联会员与会员之间通过契约方式实现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机制。实质上,县乡级的“三位一体”农合联是以地方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基础而组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体。县乡农合联的运行主要以其创建的服务实体与经济实体为载体而展开。因此,在其服务实体与经济实体的发展过程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是县乡农合联建设的重点。应当说,各方主体的利益分配系数应当与其付出的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监督约束机制则是维护“三位一体”农合联稳定运行的重要机制。一方面,监督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会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使会员之间及会员与外部主体之间的契约复杂性和风险度降低,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合作剩余”③。另一方面,监督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地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各项制度与运行机制的有效落实,是维护整个“三位一体”农合联体系运行的重要机制。当然,为确保监督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机制是必要前提。

就目前实践来看,“三位一体”农合联利益联结运行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合同联结机制。它是指农业龙头企业与其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是以农产品产销合同的形式加以确定与联结。合同的内容包括了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农产品交售的时间、价格、质量等,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所作的内容的承诺与利益分配情况。可以说,合同利益联结机制是当前各地“三位一体”农合联会员之间,尤其是农合企之间利益联结最为主要的形式。(2)租赁联结机制。它是指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其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农业企业签订的农产品收购合同,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其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出面与当地农户订立租赁合同,通过租赁合同形式获得当地农户的土地使用权进行生产(按照农产品收购合同内容与要求),而农户则根据租赁合同约定进行土地入股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分红。(3)股份联结机制。它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一定的出资比例入股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开发项目或新组建的公司的一种利益联结。从各地实践来看,大部分股份联结机制都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一定的出资份额入股农业开发项目。联结的主体不局限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或县级农合联组建的经济实体也可以作为参与者入股项目。

总之,“三位一体”农合联的运行机制是以农合联为平台,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以及政府、供销社、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参与,并以产业联结运行机制、要素联结运行机制与利益联结运行机制来推进与实现生产、供销、信用三方面的一体化有机运行,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为农服务综合效能与建立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的目的。

四、加快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运行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健全土地流转体制与运行机制。一方面,要构建与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并及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服务队伍和机构。另一方面,要不断鼓励与引导传统农民将土地通过市场流转或托管的形式交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的发展。

二是强化“三位一体”农合联组织与会员规范化建设。严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发〔2015〕11号)为总指导性文件,同时按照各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并结合地方实际,不断推进农合联的标准化建设。

三是按照“生产专业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要求,培育产权清晰、管理规范、权责利相一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合作社由规模发展向品牌、服务功能的提升转变。

四是加快推进城市农业综合体建设。要积极探索城市农业综合体的运行模式,整合多方资源,逐步打造建设集农产品交易、地方特产展销、地方特色小吃、城市民宿农家乐、电商创客、冷链物流、中国供销海外购于一体的城市农业综合体,从而拉动周边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尤其是要带动周边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壮大。

(二)催化“三位一体”农合联联结机制

一是加快乡级“农合联服务综合体”④建设。要根据各地乡镇的产业特色构建农合联服务综合体,服务内容应涵盖农技服务、农产品检验检测、庄稼医院、农资供应、资金互助、农村电商服务等。对于各地已初步建成的综合服务平台,要加以细化,丰富其形式与内涵。

二是强化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的资本运作能力。作为“三位一体”农合联的经济实体,要不断探索投资方式与资本运行模式,不断完善拓展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网络和农村电子商务营销网络。要进一步扩大与农合联会员及各类市场主体的合作,不断提升公司的资本运作能力。

三是不断完善农民合作基金管理制度。要科学制订合作基金使用计划,通过整合资源,进一步发挥合作基金的导向作用,重点扶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现代农业项目,促进农合联会员共建共享以及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运行。

四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品牌是各方主体联结的主要汇合点。要树立品牌意识,正确定位品牌,充分利用地方农业特色,不断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要加强农产品品牌传播渠道建设,逐步建立以农产品品牌为基础的质量标准体系,确保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五是进一步完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是“三位一体”农合联运行与发展的基石。要进一步探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收购合同+土地入股分红”等多种利益共享模式,促使各方参与主体共享合作成果并共担市场风险;进一步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及会员之间建立风险基金,不断完善诚信合作机制,减少违约成本并降低交易成本。

(三)搭建各类服务平台

一是建设人才引进平台。地方政府要肯定农合联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三农”发挥的作用,加大农合联专业工作人员的引进力度,举办各类农合联提升发展培训班,建立与完善农合联专兼职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吸纳各类“三农”人才,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制度。

二是建设融资合作平台。应建立健全农商行、基层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及农合联等主体创建的以风险担保为主业的机构与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对贫困农户的授信规则与机制,逐步在各地建立农民资金互助会联合会、风险保障基金及供销系统控股的担保服务体系。

三是建设大信息平台。掌握大信息大数据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加快建立覆盖“三位一体”农合联所在区域的大信息平台,不断拓展信息服务对象与范围,积极探索与建立集农产品、技术、政策、金融、销售、保险、法律等信息为一体的服务体系。

四是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展销平台。要正确定位展销平台功能,探索多种方式、途径吸收所在区域范围或更广范围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平台管理,从而推进合作组织与农民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及农产品品牌的形成与营销。

(四)健全“三位一体”农合联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三位一体”农合联生产服务体系。要加快构建“智慧农资”服务体系,着力农资会员制服务的试行与推广,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服务,强化新型庄稼医院的服务与创新。要注重农产品质量提升与农产品安全问题,特别是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服务要重点建设,稳步提升“三位一体”农合联公信力。

二是健全“三位一体”农合联供销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网络配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网络、农副产品购销网络以及线上线下合作体系。要积极构建直营店、加盟店、商场、超市等多业态发展平台,加强“品牌超市进校园”工程建设。同时,要不断深化供销社改革,将其真正融入“三位一体”农合联,推进其服务向“社会规范化、流通现代化、服务联合化、考核业绩化”发展。

三是健全“三位一体”农合联金融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合作金融,不断深化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改革,尤其是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的规范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农合联会员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会员信用等级与“三位一体”农合联有关补助资金投放、项目合作等相互挂钩的运行机制。还要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保险服务共同体与“三位一体”农合联担保服务机制建设,提升与当地农信担保公司的合作力度,从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注 释〕

①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表示社会生产能力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资源量增加或技术进步。

②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③合作剩余(Cooperative surplus)是指合作双方因为合作而获得的纯收益,即合作剩余=扣除合作成本后的收益-不合作或竞争所能得到的纯收益。

④农合联服务综合体,是指以区域农合联为载体,集农资供应、农技指导、资金信贷、品牌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农合运行机制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的嵌入式发展及其调适
——基于浙江的实践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探讨
浙农与嘉兴多市县农合联签署服务协议
聚力农合 扬帆起航浙江农合有限责任公司举行开业典礼
基于知识的智能指挥决策运行机制及其支撑技术研究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互联网支付时代完善收银审核运行机制的措施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