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健康文化 助力健康中国

2019-01-27 05:44:19姚宗桥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姚宗桥

(中国人口出版社,北京 10005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370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央下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到2030年我国卫生健康工作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方针。其中,发展健康文化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人民健康始终是我党的主张和初心

健康和长寿是古今中外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仅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和谐融合的完好状态,或称为一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中的完好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19日至8月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1〕370

早在1933年,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中就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革命力量。如长冈乡一样,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2〕1955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杭州考察调研时指出:“血吸虫病,威胁很大,比其他病都严重,必须消灭。可以消灭,七年完成。”〔3〕1965年 6月 26日,毛泽东发表谈话:“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农村,重点在农村……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4〕这就是著名的“6.26指示”,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一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战略,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为亿万人民谋幸福的重大系统性工程,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1〕37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1〕371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是发展中国特色健康事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遵循。

二、发展健康文化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是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并最终为人民所共享的精神财富。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将文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广大群众自觉行动的物质力量的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发展健康文化正是坚持“四个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延续、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其中,中华医药文化的健康理念、中华医药理论与技术方法、强健体魄和塑造精神的技艺,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挥了血脉传承作用,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系统挖掘、整理、提升、弘扬中华医药文化,吸收现代医药文化,倡导尊医重医的社会风尚,弘扬卫生与健康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予以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健康文化是健康行动的指南。在传承中华健康文化的同时,要勇于吸收一切有益于全民健康的文化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文化创新,形成有利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健康文化,包括正确的生命观念,科学的疾病预防观念,科学的健康管理观念,关爱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和残障人士的观念,等等,从而形成“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浓厚健康文化氛围,形成健康中国人人负责的强大精神动力。这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增进人民健康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健康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文化,就是要求以预防为主,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人民共建共享。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民本”思想和“医者仁心”的理念一脉相承。因此,发展健康文化要体现尊重人、尊重人民生命权利和健康权利的理念。对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而言,要突出增强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荣誉感,弘扬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精神,焕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时代风貌,强化职业自省自律,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对公众而言,要大力普及生命科学和伦理规范,促使其正确认识生命和正确对待疾病,将健康知识和技能融入日常生活,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保健和实行优生优育等。发展健康文化一定要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通过普及知识和建设健康环境,让人民群众不得病或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通过改善就医环境,让人民群众有了疾病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控制;通过改善医疗服务和加强人文关怀,让生者能安心,逝者有尊严。

发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文化,就是明确和强化个人对健康的责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5〕这就是发展健康文化针对公民个人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只有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尊重生命、珍惜健康的理念,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才能筑牢健康中国的强大而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实现全民健康的全面小康社会。当前,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不高,膳食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成年人吸烟普遍,成年女性意外妊娠和人口流产率居高不下,儿童肥胖比例不断攀升,普遍存在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和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器官捐献比例处于低水平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的健康文化发展滞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健康理念的确立和健康行为的养成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发展健康文化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四、发展健康文化的重点内容

发展健康文化,要大力传承中外优秀的健康文化,积极创新创造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健康文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健康文化的重点工作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传统中华医药文化

中华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深度挖掘、系统整理和整体提升中华医药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态,广泛弘扬中华传统医药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华医药文化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哲学思想和辨证施治的方法论,从文化的层面上对提升我国医疗、医药、护理整体发展水平提供支撑。以《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和宣传普及为契机,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中华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收集整理并妥善保存相关的学术资料,将其成果结集出版,形成纸质版、网络版,并以融媒体载体作为历史留存,传承后人,走向世界。

(二)发展尊医重医文化

1.为古今医药大家修史立传,旨在弘扬“医者仁心”的精神,激励后人从善而行

古代医药大家如岐黄、扁鹊、华佗等,现代的如吴阶平、林巧稚、屠呦呦等。要有规划、有水准、分步骤地编撰和出版他们的传记。要积极推进国家文化走出去工程,将其中有国际传播意义的内容译成外文出版,走向“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实施抢救历史出版工程,对像吴阶平、林巧稚、胡佩兰等已经去世大家的生平事迹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整理,结集出版并制成融媒体载体。

2.广泛宣传当代卫生健康战线的先进人物和民间精英人物及集体

几十年来,我国卫生健康战线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及先进集体,诸如庄仕华、李素芝及白求恩奖获得者、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等个人,援外医疗队英雄集体、抗击西非埃博拉英雄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和丰功伟绩,弘扬广大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和“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精神。要宣传那些在民间为救死扶伤和健康促进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如器官捐献者,多次无偿献血者,特别是那些默默无闻的“熊猫血”献血者;民间自发的抗癌团体、抗癌明星,民间健身合唱团等。要利用各种形式,全媒体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发展公民健康素养文化

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公民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主要指标之一。当前,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普遍较发达国家低,人们在生理常识、心理健康、常见疾病预防、优生优育、避孕节育、青少年性健康、HIV与AIDS预防、慢性病预防、老年保健和照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普遍缺乏。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4.18%,较2016年的11.58%增长2.6个百分点〔6〕,但仍然处于低水平。因此,要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教育和知识传播手段,努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新时代,将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行为,是发展公民健康素养文化的重点,在实践中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开展优生和生殖健康知识普及,发展优生和生殖健康文化

由于一些育龄群众缺乏优生知识,未有效采取婚前、孕期检查和出生缺陷筛查,导致我国成为出生缺陷和残疾高发国家。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每年约有20~30万可见的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才显现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每年高达80~120万人,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且有增长的趋势。我国每年因神经管畸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先天愚型的治疗费超过20亿元,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费高达120亿元〔7〕。另外,由于缺乏科学有效避孕,我国每年有接近1 000万例人工流产〔8〕225,导致女性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各级党政和相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落实保护妇女和儿童健康权益的责任,倡导和推进优生优育理念,普及优生知识,推进优生实践,提升出生人口素质;普及科学有效的避孕方法,提升性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提升妇女健康和家庭和谐幸福水平。

2.开展慢性病知识普及和预防科普,发展生活行为健康文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公民慢性病患病率迅速上升,2003-2013年,被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从123.3‰增加到 245.2‰〔8〕238-239,几乎翻了一番。2016年,我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为494.21/10万,占全部死亡人口的80.46%〔8〕283;农村居民上述数字分别为546.88/10万和80.44%〔8〕297。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般主要由吸烟、过度饮酒、高盐高油高糖饮食、运动不足和心理失衡引起。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吸烟人数在2014年已经超过3亿,15岁以上的人群吸烟率为28.1%,7.4亿非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的危害,烟草消费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吸烟和二手烟可直接导致多种疾病,并影响到新生儿健康。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达到136.6万,约10万人死于“二手烟”导致的相关疾病〔9〕。更为严峻的是,我国慢性病出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例如,2013-2014学年度,北京市中小学肥胖检出率为15.6%,与上一年度比上升2.6%。2013年北京市对肥胖儿童进行的健康评估结果显示,肥胖学生高血压检出率为30.7%,高血糖检出率为66.6%,血脂异常检出率为43.2%,脂肪肝检出率为16.0%,高尿酸检出率为39.7%,部分肥胖学生已经出现严重的慢病体征〔10〕。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实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四大基石,全面实施公共场所戒烟,深入推进“减盐、减油、减糖”和“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简称“三减三健”)行动,使之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形成生活行为健康文化。其中,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的饮食健康,控制青少年碳酸饮料摄入,增加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将全民慢性病控制的关口前移到儿童青少年时期。

3.更加关注精神健康,发展精神健康文化

目前我国精神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截至2017年底,我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已达581万人〔11〕。2013年调查发现,被调查区居民两周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5‰〔8〕236。精神疾病主要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痴呆症、智力残疾和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发育障碍。其中,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可能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能力,最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成为15-29岁人群第二大死亡原因〔12〕。这类患者是极为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缺乏足够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由于受落后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患者及其家人讳疾忌医,羞于启齿,因而延误了治疗,使得他们的境况雪上加霜。另外,根据“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项目结果显示,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5.56%〔13〕。据统计,我国老年人群患阿尔茨海默病人口已超过600万人,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口将超过2 000万人〔14〕。老年期痴呆将在很长一个时期影响患者及其家人,造成极其沉重的家庭照料负担。按照“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方针,立法机关、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人民的精神健康问题,完善立法和政策体系,保障精神障碍者的合法权益;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进公众对精神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的了解,使患者及其家人正视疾患,积极治疗精神疾病;使公众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文化理念,改善患者的医疗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精神障碍者的精神健康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