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着重强调,“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1]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中提出,“重视教育培训实践环节,组织大学生党员广泛参加自我管理、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承诺践诺等活动”,[2]阐明了实现社会实践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联动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时代加强学校基层组织建设和实践育人工作,是落实党的精神,保证党对学校的坚强领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选择。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受诸多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比较淡薄,功利心较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部分学生入党信念不够坚定。面对这些大学生,仅仅依靠思想理论教育,并不能使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通过发动党员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引导他们在走访基层、深入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现实,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修正过去对于国家形势政策、社会现实状况和党建理论政策等的不合理认知,更好地理解所学思想理论知识,从而锤炼思想品德,端正入党动机,提升党性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强化战斗堡垒作用,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归根到底可以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也强调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锻炼综合素质,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力量,而学生基层党组织担负着领导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在学生基层党组织中开展社会实践,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传递正面影响,带动广大学生群体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对于高校实践育人,乃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实践重视程度的提升,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的总体情况良好。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支部凝聚力,还为高校学生党建乃至实践育人工作开拓了思路,拓宽了教育途径。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良性互动。
当前,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高校在党建相关文件中对社会实践做了要求,但在具体实施中对其重视程度尚显不足。一是宣传动员不够。部分基层党组织未能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仅将其作为任务完成,因此只作事前通知,平时对党员参加社会实践意义的渗透不够;二是活动缺乏指导。部分高校未给基层党组织社会实践配对指导教师,其余高校多由辅导员担任指导教师,他们因时间精力和专业能力有限,指导作用很小,导致学生社会实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三是后勤保障有待加强。高校在建立实践基地、提供资金支持、安全保障等方面仍有一些困难,不利于党建与社会实践联动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调查发现,高校基层党组织缺乏创新意识,活动形式多是志愿服务、考察调研、参观访问等传统形式,挂职锻炼、“三下乡”、专业实习、“红色1+1”等活动举办和参与度不高。学生反映,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单一、形式传统,没有做好需求调研。此外,相当一部分基层党组织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未能与专业能力提升有效融合,也未能凸显党性锻炼的特殊要求,共建活动形式套路陈旧不能推陈出新,创新能力欠佳。为突破影响高校党建与社会实践联动发展的瓶颈,提升实践育人实效性和党员党性修养,必须创新内容与形式。
长期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于党员的要求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即组织党员参加党课,然后以思想汇报和学习总结的形式提交心得体会。这种考核模式重视思想教育,但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进而也无法真正实现思想教育的目标。虽然一些基层党组织在考核时会适当加入实践性指标,但所占比重远低于思想理论学习部分,导致一些党员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最终削弱了党建工作的实践育人效果。此外,部分高校现有的党员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还存在重过程、轻结果,评价标准单一,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考核评价结果也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不仅要能够引导党员和积极分子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更要提升党性修养,体现先进性。具体来讲,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的积极探索主要有三种形式。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大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具有专业优势,更应该发挥所长,服务社会,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既可以在校内辅助开展日常事务管理或服务师生工作,也可以在校外参与大型赛事服务以及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历史学院本科生支部与离退休支部开展共建,本科生党员主动承担起为老教师送信、送温暖的工作,既为党组织树立了形象,也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心理学部本科生支部与黑庄户中学长期保持共建,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科普心理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党员既锻炼了教学技能,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参观工厂、企业等以了解国情民生为目的的调研类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开拓视野,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内化书本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在调研过程中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环境学院行政办公室党支部和本科生党支部共同举办了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师生党员现场学习了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以及低碳生活等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到了做好垃圾分类、树立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性。艺术与传媒学院暑期组织多个党支部结合专业学习,分赴祖国各地开展调研。
“红色文化在当前时代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其中蕴含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高校基层党组织要转变单纯理论教育的模式,要结合时政热点或革命知识学习,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活动。这种现场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党员建构红色记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北京师范大学各级党组织均多次组织师生党员赴京内外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引导师生增进红色文化自信。地理学部师生党支部共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实实在在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教育学部等多个院系党委组织赴西柏坡、延安、红旗渠、福州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在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院系党委是基层工作最主要的组织主体。加强在党建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效首先需要院系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坚定支持。”[4]一是完善考核机制。社会实践在提升大学生党性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保证社会实践科学、有序、高效开展,必须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激发党员和积极分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完善考核内容及方式,设置明确、可量化的考核评估体系;要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充分运用奖惩机制,可将考核结果与科学研究、实习实践、社会调查、公益服务、创新创业等表现纳入学分考核之中,奖学金和各方面荣誉与党员发展转正相结合,切实起到考核实效。[5]二是建立实践基地。“学生大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有相应的资源作保证,这包括社区资源、专业资源等作为社会实践的基础和保障。”[6]高校应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源,紧密依托校友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拓宽党建育人平台,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学校和共建基地要通力合作,学校负责提供师资保障和经费支持等,共建基地要指定具体部门负责,并为党员和积极分子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安全保障。三是提供后勤保障。经费不足是制约基层党组织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开展基层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院系党委要整合可用资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院系党委需要提供的另一个重要保障是安全保障,必须通过周密的前期考察以及合理的设计实施,确保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安全。
基层党组织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育人功效的顺利实现,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一是动员教师广泛参与,提供科学指导。与普通社会实践相比,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参与社会实践,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因此,基层党组织社会实践需要专职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全程指导。在人员选拔时,要以政治素质过硬、热爱党务工作、学术造诣较高、德才兼备等为选拔标准。此外,要开展专题培训和指导,提高指导教师的政治理论修养,提升指导高校学生党建的能力水平,搭建学生党建工作交流平台。
二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发挥主体作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教条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首先要加强宣传动员,将思想教育工作渗透于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他们从思想上了解并重视社会实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上认可社会实践,学生才可能变被动参与为主动谋划,发挥主体作用;其次要放手发动学生,给他们提供锻炼平台,让党员和积极分子参与到确定主题、策划活动、确定时间地点、组织实施等各个具体环节中,全面了解实践背景与过程,提升实践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从努力拓展实践形式、精心设计实践内容上下功夫。一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遵循教育规律。党员和积极分子参与社会实践积极与否,活动参与人数和活动覆盖面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的影响。社会实践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做好前期调研,使得实践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满足大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兴趣喜好和发展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要拓展实践内容与形式,依据教育规律,分别组织适应新生、毕业生、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社会实践项目。二要突出人才培养和党性提升主题,树立品牌意识。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党建工作相融相通、协同发展的生动局面。要树立品牌意识,根据学科专业、社会发展需要,凝练出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基层党建实践项目。“高校作为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可以将专业性作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活动的指挥棒,将项目管理模式引进党员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设立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7]三要创新宣传方式,打造新媒体平台。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新媒体已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怎样适应并应用好网络与新媒体,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考验。”[8]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网络系统,搭建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社会实践观念深植于党员心中,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建立网络专题讨论小组,通过“线上线下”双向沟通,既启发和督促基层党组织改进实践内容与形式,又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