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发展研究

2019-01-27 02:11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建设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华儿女历经曲折不断探索形成的,它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它是人民的选择、时代的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去看待它的发展进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

追溯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进程。

(一)社会主义道路初探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一化三改”,最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式建立。这一制度的确立为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需要不断探索的。早在1956年毛泽东曾提到:“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可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党的一项共识。1957年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提出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2]此外,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是由于认识和实践经验不足,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任务性偏差,遭受了重大挫折。

(二)社会主义道路萌芽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自此,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此外,对外开放也逐步推开。党的十三大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基于这一国情,大会第一次系统表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三步走”的基本战略。

(三)社会主义道路成长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同时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明确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新命题。同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次会议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速度和广度。在接下来的十五大中“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此外,大会还肯定了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四)社会主义道路结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十七大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完整的表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社会主义道路成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同时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完善。结合国情世情,党的十八大更加清晰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多重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领导力量、根本任务、最终目标等元素构成的科学的有机统一体。

(一)理论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国情,契合民心。70年来此道路之所以能够坚持走好并且取得巨大成果离不开理论指导,同样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继续走好此道路更离不开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得以稳定运行的“关键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体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多次的实践探索中形成并持之走好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写道:“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的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5]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对于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政治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华儿女历经艰辛走出来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前提。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领广大中华儿女进入了新时代。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障。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有了“领路人”,只有坚持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有了“主心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再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下走出来的,是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7]细数历史,西方列强发起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华儿女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华儿女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立足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等具有中国“烙印”的独特道路。

(三)时代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它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具有一定的时代必然性。20世纪7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鉴于“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种种后果以及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放眼看世界,学习国外积极经验,坚持实事求是,总结经验教训,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赶上时代。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到严重挫折。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综合国力大大提升,走出了一条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离不开理论指导、党的领导,同样也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人类优秀文明的借鉴和学习。

时代催生道路,道路引领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产生的,并结合时代变化不断丰富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更好的应对国际环境、满足人民需要、改变生产力不足的现状,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人学意蕴

“代替着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一条人民之路,而且是一条幸福之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群众。“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9]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匮乏的物质资源,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党的领导,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改革开放自实施以来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直到当今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可以说,人民群众是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主力军,70年来这条道路从萌芽时期到新时代的成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的总结,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出谋划策。

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相对于建国初期单一的物质资源需要,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人民群众是道路开辟的“主力军”,是道路建设的“压舱石”,同样是道路成果的拥有者。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值也不断攀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一定的必然逻辑。它的形成与发展为其他致力于独立自主谋求发展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7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打破了西方发展道路“唯一正确”的神话。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逻辑

实践逻辑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是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们的需要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奋斗目标更加细化。十九大首次将第二个百年目标具体划分为两个阶段实现。主要矛盾的解决,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道路自信,离不开道路实践。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日益被国际世界的发展实践所佐证。当今西方国家并没有彻底从经济危机的影响中走出来,经济发展缓慢,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频生,社会发展模式遭到质疑。一些借鉴西方发展模式的国家并没有得到所预期的结果,发展问题反而更加严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观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科学的指导思想、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明确的价值目标、协调的发展布局,既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也不同于苏联模式。它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来源于实践又归于实践,是一条真理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

历史逻辑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立足本来又适应未来。此道路立足本来,并没有生搬硬套其他国家的固定模式,并没有摒弃中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面向未来,是一条圆梦之路。它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此道路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本真价值与中国梦的核心内涵相契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正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耕耘进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经济建设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建设上,完善司法体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文化建设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们的总体素质得到提高。社会建设上,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生态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绿色观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当前,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国梦的实现,更加要坚定道路自信,最终实现民族复兴。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结合中国国情,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实事求是地历经艰辛开创出来的。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以下几点启示需要我们领悟:

(一)恪守真理, 毫不动摇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问题,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危机。面对国际挑战,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0]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重要支撑。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必须予以坚持。

(二)万众一心,向党看齐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与发展的“领路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失去前进方向。回顾历史,无论是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还是对外开放,共谋和平发展;无论是抗洪救灾,保障百姓安危,还是规避危机,保持有序发展,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凸显。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凝心聚力进而实现中国梦。

(三)与时俱进,解决矛盾

主要矛盾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原点,能否准确把握主要矛盾,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2]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正确处理好各类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后来由于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社会主义建设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准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促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建设,致力于解决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解决过程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对此,更要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

(四)独立自主,坚定自信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离不开中华优良传统的价值支撑。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压迫以及国内的贫穷与落后,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以苏为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初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面对“历史终结论”荒谬,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绝不照搬照抄别国的发展模式,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照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3]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独立自主地走出来的。70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展示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面貌,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国情历经艰辛走出来的。它是一条真理之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它是一条幸福之路,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轴心;它是一条智慧之路,系统完善结构科学。当今,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总结经验,不忘初心,最终实现中国梦。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建设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