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比较沈从文与穆时英对女性人格的建构与解构
——以《萧萧》和《白金的女体塑像》为例

2019-01-27 12:14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310000
名作欣赏 2019年35期
关键词:萧萧学说弗洛伊德

⊙刘 璇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310000]

五四前后,西方理论被大量译介到中国,其中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最早将弗洛伊德学说引进中国的是钱智修,他的《梦之研究》在1914 年5 月便刊载于《东方杂志》第10 卷第11 号,在文中他指出了“梦之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t Freud)”,肯定了弗洛伊德研究梦境的前瞻性,同时介绍了辣希美博士Dr.H.Rahmet 关于“梦之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20 世纪20 年代,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更为详细。其中,1921 年,朱光潜在《东方杂志》第18 卷第14 号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从弗洛伊德的“隐意识说”“隐意识与梦的心理”“隐意识与神话”等八个方面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进行了阐释。翌年张东荪在《民铎》第2 卷第5 号发表了《论精神分析》一文,细致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阐释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认为“弗洛伊德的最大功绩”,是在“心理上确证有‘无意识’”。1923 年,汤澄波在《析心学论略》中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文学作品建立联系,认为“析心学”除了对精神病有直接贡献外,对于艺术品鉴赏亦有裨益,强调“实现欲望之路径,除梦、病症、说谎等外”,艺术品也有表达欲望的价值功能。1925 年,高觉敷在《教育杂志》第17 卷10 号和11 号上翻译了弗洛伊德1910 年在美国克拉克大学的演讲《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并分别于1933 年、1935 年翻译出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促进了弗洛伊德学说在20 世纪30 年代的传播。弗洛伊德晚年在《本我与自我》中提出的人格理论在望沧1942 年的《阿物,超我与中国文化》中被作了详细的解释。望沧首先解读了“id,ege,super ego”三者的意涵和内在联系,阐释了“id”即“本我”,是一种“无意识”“无理性的”“一团情欲”,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原动力”,它的行动原则是“享乐,快意”;“ego”即自我是“有意识”“有逻辑的”,“它的作用在驾驭‘阿物’,使其精力得到相当的宣泄,而又不致与外面的环境发起正面的冲突”,它的行动原则是“利害、现实”;“super ego”即“超我”则是“孩童最初的道德观,可与一般人所谓‘良心’者所比拟”,它的行动原则是“禁制,权威”。其次,文章立足“二战”背景,分析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域下的西方“本我”侵略中国“自我”,从而建立起新“超我”的世界趋势,认为这将成为“中国人的大难题”。尽管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传入中国较晚,但由于前期大量的弗洛伊德学说的引进,“五四”之后的新文学作家们在西方现代理论的观照下,自觉地在创作中追索受困于复杂人性的种种心理现象,超乎了传统书写的窠臼。其中,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沈从文和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穆时英在创作中都蕴含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意涵,二人虽在文学内容的主张上界限分殊,但他们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摹写均较大地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一、沈从文的《萧萧》:女性人格的和谐建构

沈从文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心理学十分关注,他刚刚步入文坛时便开始接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他在《答瑞典友人问》中提到他通过表弟夏云在燕京大学心理系做助教,从而大概在1924 或 1925 年“接触到弗洛伊德的学说”的事情。沈从文汲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其湘西原乡的书写中注重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动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灌注了对本我展示的原始本能的颂扬,对自我意识建构的探索以及对超我流露的道德感的赞歌,这种本我、自我、超我的整体建构和书写,集中体现在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萧萧》中。

在《萧萧》中,讲述了童养媳萧萧被长工花狗诱奸后怀孕,最后生下儿子并与丈夫圆房的故事。小说开篇便将萧萧放置在宏阔的历史叙事中,愚昧、封建的童养媳制度将十二岁的少女早早地禁锢在压抑人性的囚笼中,剥夺了她女性的自主性。直到她看到女学生经过村庄,她的自我意识开始突破封建乡村的桎梏,在对自由的向往之情中逐渐萌芽。在与长工花狗的相处中,萧萧对花狗的心思“有点明白”,但“常常觉得惶恐不安”。花狗“使人开心脸红”的歌声叩击着萧萧封闭的本我人格,并成为她最初的性启蒙,促使她在原始冲动的感召下,与花狗完成了爱欲的释放。这既体现了萧萧本我人格的伦理确认,又流露了她对封建童养媳制度的直接反叛和对自由的大胆追求,暗含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本我和自我的观照下,萧萧的超我人格先后经历了对封建道德的背离与回归。得知自己怀孕的萧萧产生了与花狗到城市追求自由生活的想法。自我意识主导她理智的同时,也弱化了超我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恪守,构成了超我对旧道德的违逆和对新道德的转向。然而,当花狗不辞而别,萧萧出逃乡村失败后,她又重新愿意与丈夫一起生活,尤其是自己面临沉潭抑或发卖的困境时,她的超我由开篇的被迫遵从封建道德转向了对封建生活的自主选择。小说由此完成了人物超我人格对封建道德的回归,展现了湘西原乡在现代潮流中对女性的自我意识建构的包孕,挖掘了主人公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力图在人格的平衡中重塑和谐美好的精神原乡。

二、穆时英的《白金的女体塑像》:女性人格的畸形解构

20 世纪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观点是对性的本能的欲望冲动的阐发,正如汤澄波在《析心学论略》中提到“福氏无意识欲望之最强者,是关于性欲的”。并根据自己在广州癫狂医院多年对病人的调查,针对弗洛伊德性欲理论的批评进行了解释,赞同了弗洛伊德的性欲观点,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因都可归根于性的原始动力。正是在这种原始性欲的刺激下,海派文学作家穆时英小说的主人公常常流露出直接抑或间接的性冲动,甚至展现出过度的性变态的渴求。如果说沈从文的《萧萧》是在湘西布景下对女性人格的和谐再造,那么穆时英在都市书写中则更多地在性爱书写中揭示女性人格在上海十里洋场的失衡与沦丧,充满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意味。

穆时英的《白金的女体塑像》以男主人公谢医师与第七号女客之间的对话展开叙述。在小说中,女客始终没有姓名的设定暗示了其女性主体性始终缺失,除了女客这一模糊含混的界定之外,她没有其他言说的独立身份。因此,无论是谢医生试图窥探她的一系列与病情无关的性隐私,还是要求她把衣服全脱了,她都流露出麻木、顺从的神情。这不仅折射出都市女性自我意识的丧失,而且打破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平衡关系,将第七号女客的人格推置畸形、失衡的走向。特别是小说结尾描写女客躺在病床上被太阳灯照亮时,这在谢医师看来仿佛那里“站着一个白金的人体塑像,一个没有羞愧,没有道德观念,也没有人类欲望似的,无机的人体”。全文将谢医师种种变态的性渴望与女客的麻木、冷淡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定格在女子无欲望、无道德的病躯上,以女性的身体书写突出了男性对女性本我人格和超我人格残缺的判断与洞察,审视了现代都市压抑、扭曲下的女性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的畸形解构现象,寄寓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现代省思。

三、结语

通览沈从文的《萧萧》与穆时英的《白金的女体塑像》,二者皆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展现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的内蕴,分别对女性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进行了建构与解构,重新审视了人性的复杂多维与动态演变,赋予作品以深远的现代意义,为新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文本的逸轨。

① 陈 思和主编,吴立昌编:《精神分析狂潮——弗洛伊德在中国》,(原载于《东方杂志》第10卷,第11号,第7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② 陈 思和主编,吴立昌编:《精神分析狂潮——弗洛伊德在中国》,(原载于《东方杂志》第18卷,第14号,第4—51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6页。

③ 陈 思和主编,吴立昌编:《精神分析狂潮——弗洛伊德在中国》,(原载于《民铎》第2卷,第5号,第4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④⑧ 陈 思和主编,吴立昌编:《精神分析狂潮——弗洛伊德在中国》,(原载于《东方杂志》第20卷,第6号,第76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第23页。

⑤ 陈 思和主编,吴立昌编:《精神分析狂潮——弗洛伊德在中国》,(原载于1942年1月28日《大公报》(重庆版)“战国”第9期),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108页。

⑥ 沈 从文:《沈从文全集》(27 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44页。

⑦ 沈 从文:《沈从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页。

⑨ 穆 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猜你喜欢
萧萧学说弗洛伊德
The Swimming Pig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废园
王充痴迷读书
学问与学说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漫画
学说英语
竹子萧萧
泰山天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