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讲究效率”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注重实效,讲究效率”就是要摒弃“八股式”的课堂结构(解题——介绍时代背景——解字词——分段落——分析写作特点——归纳中心);反对平均使用力量即课课落实,课课分析字、词、句、段、篇的呆板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可以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笔者认为,每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宏观把握”(把握新课标、课本和学生)和“微观落实”(落实每单元、每课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同时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年段语文;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下面结合笔者多年对中年段语文教学的经验,就如何提高中年段语文教学进行如下探讨。
一、 重视读懂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觉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在正式讲读课文之前,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内容,并教给预习的方法,在课上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导学生读懂预习,对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一般预习要求都是围绕本课教学目的而写,以简洁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在学课文前读预习,看有几句,每句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有什么关系?提出了几项要求?每项要求是从哪些方面提出的?与课后问题有什么联系?比如:《小狮子爱尔莎》课前预习共三句话。第一句写出小狮子爱尔莎与其他狮子不一样,它“却是那么温柔、可爱,它和主人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这句话既会引起学生好奇,又是从内容方面提示学生,本文重点是要了解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狮子与主人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与课后第一问题是一致的。第二句是引导学生读分段的方法,第三句提出分段要求。第二句实际是在引导学生分段的思路,要先概括出每节意思,然后再按课后提示分段就容易多了。学生读懂了预习、明确了要求,在学习课文时就会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从而使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二、 巧妙导入,直入中心
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如果教师引導得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主动的学习境界,把握课文的重心所在。我平时的做法是:
(一) 质疑、设疑、导入中心
“疑为智之端”,按照心理学的说法,人类思维第一规律就是“问题律”,也就是说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使思维开展,“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进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我在教学中每堂课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对那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而老师在学生质疑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捕捉涉及中心的疑难问题,适时导入课堂中心。
(二) 释题设问,导入中心
文题又称文眼,是文章中心内容的凝练与概括。因此,通过释题设问直入中心是最便捷的途径。例如我教《三味书屋》一文是这样导入的。先要求学生看课题回答:“文章写的是谁?他有什么可贵的精神?”把学生引到文章的中心段上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再追问:“这些品质从哪些具体的事例中体现出来?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基本落实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又如《蝙蝠与雷达》一文,学生看课题时,老师问:“蝙蝠能在夜间飞行,你想知道秘密吗?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你想做个发明家吗?”这种有意识的释题设问,导入中心,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 创设情境,导入中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情境,创造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愉悦地进入情境氛围,加速接受新知识的进程。在教《三味书屋》时,先让学生跟老师一起了解有关鲁迅的名言,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渲染气氛,让学生进入兴奋的学习氛围中。接着老师问:“鲁迅为什么被老师打手心?被打时的态度怎样?被打后又是怎样做的?”在这样的情景氛围中,学生强烈的感情,饱满的情绪,是顺利掌握知识的课堂契机,教师就可把握这一契机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去获取知识、陶冶性情,乐于接受新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 运用尝试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尝试教学是以学生尝试为核心,这正符合了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因好奇而产生的探索动机这一心理特点。因此,在尝试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把握好每一个环节,不但使学生在尝试教学各个环节中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使学生时时都有一种“我会”“我能行”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教学《三味书屋》时,老师要告诉学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的故事,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立即被唤起。然后让学生朗读全文,读后进行思考、交流,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激烈的交流中把学习的兴趣引向稳重、深刻和持久。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和创造的喜悦,又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出击”的状态,一改过去“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得到充分的调动。
四、 加强课堂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就能达到有效增进基础知识和增强基本技能之目的。中年级必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初步养成习惯。有些教师只是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而其他可就忽视这一点,有时存在不放心的思想,觉得让学生自学是流于形式,不如自己带着学得牢固、扎实。其实这样做是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总是处于被动之中。长此下去,思维能力得不到开发,学习兴趣也渐渐消失,变成了学习的奴隶,可见,课堂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每位教师不可忽视的。在《蝙蝠与雷达》一文教学中,首先根据课前预习统领全文,但不能放任自流,要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去做。然后根据课后练习细读全文,再通过检查朗读、字义抢答、扩词比赛等形式校对自学情况。这样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日渐高涨,脱离了教师的指挥棒,发挥了主人翁作用,基本知识比较扎实,基本技能得到提高。
五、 练习进课堂,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
课后思考练习是一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每学期每一课的训练重点和要求。问题设计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行文的特点,是教师有针对性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极好素材。
(一) 利用习题,理清思路,进行归纳段落大意练习
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对课文有了大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看课后习题,知道本课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试着分段,并说出理由。
(二) 围绕习题深入学文,进行逻辑推理的练习
有的课文知识性较强,教学中不必多讲预习和思考中的问题,要去多读书,多进行认识事物、判断推理的训练。如《蝙蝠与雷达》,首先明白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4、5自然段,通过读课文,学生知道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边不是眼睛这两个知识点。其次,明白蝙蝠夜间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飞行的。最后明白雷达探路飞行的秘密,是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投影画出雷达工作的简单原理图,弄清雷达与蝙蝠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进行思考练习。这样由读到画,由画到说,训练了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发展了语言。
实践证明:运用尝试教学,只要教师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尝试教学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这是笔者多年来的尝试,是适应人类知识的发展、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尤其是素质教育,更加不容忽视。在课堂教学的尝试中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加快教改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者简介:
林建新,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霞美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