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解读与教学建设

2019-01-26 10:16汪见琴
成才之路 2019年3期
关键词:主题教学祝福语文教学

汪见琴

摘 要:《祝福》一直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自1950年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后,不管课程改革如何进行,均是保留篇目。文章从文学解读及教学解读两个方面对《祝福》的主题进行梳理,并在梳理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祝福》;主题教学;教学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3-0078-01

《祝福》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是《彷徨》中的首篇,作为经典被选入语文教材,需要教学解读。发生在教学这一特定情境中对单篇选文的解读,即为教学解读。下面对《祝福》一文的主题进行教学解读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文学界对《祝福》主题的解读

1.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揭露阶级压迫的残酷

这种观点认为《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揭露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对底层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2.批判国民劣根性

“看客”是鲁迅在作品中着重描写的对象,用来集中表现国民的劣根性。《祝福》中同样有“看客”的存在,众人听祥林嫂一遍遍讲述阿毛的故事,以此满足自身隐秘的优越感。秦晓华认为:鲁镇人在“看”祥林嫂的过程中,不仅将其物化,也“完成”了自我的物化。鲁迅通过对这种“集体性格”的细致描写,达到了揭露国民劣根性的目的。

3.生命个体存在意义的悖论与悲剧

此种观点着眼于“人”的存在,质疑“人”的意义与价值,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杨矗认为,《祝福》是一部“存在主义的象征之作”,所表现的是“人生意义困境”和“人的存在论的荒谬本质”。傅丽霞等学者认为,《祝福》弥漫着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的生命悲剧意识。

4.启蒙的深入与反思

祥林嫂问灵魂到底有无使“我”深陷紧张与慌乱,祥林嫂的死亡让“我”更加感到坐立不安。这种对人与人之间隔膜的剖析,被曹林红认为是启蒙的深入和超越。杨若蕙指出,《祝福》展现启蒙的深入、困境和反思,近些年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5.宗教与信仰

叶隽与黄剑波认为,《祝福》内隐着宗教之间的对话。如鲁四老爷屋内所挂的对联和“寿”字便是儒家道家共同存在的表现。王兵指出,《祝福》的实质是“宗教与信仰”。顾悦则对这一主题进一步进行了阐述:“祥林嫂与其说是死于‘想做奴隶而不得,莫如说死于‘想信仰而无所信。”

二、教学界对《祝福》主题的解读

关于《祝福》的主题,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种:一是揭露和控诉礼教“吃人”的本质。二是揭露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

1.前期:科学化探索(1978~2000年)

前期分三个阶段:尝试改革阶段、深化改革阶段及反思改革阶段。第一,尝试改革阶段(1978~1986年)。语文教育改革刚刚起步,主要在做重返双基的工作。1980年公布的教学大纲反映了特殊年代后对语文教育的重新认识,即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彦行老师总结《祝福》主题是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残酷的精神摧残,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软弱妥协,有力地激发了人们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第二,深化改革阶段(1986~1992年)。语文教育改革走向深入,1986年和1990年都对1980年的大纲作了较大修订,对《祝福》的教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1990年人教社编印的教学参考书将主题概括为:“《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第三,反思改革阶段(1992~2000年)。语文教育改革进入反思阶段,1992年新大纲规定了阅读要从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立场,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问,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个体体验,课例中体现出多元化的解读。

2.后期:人文性弘扬(2000年至今)

语文教育步入新的阶段,被称为“人文弘扬阶段”。2004年初审通过的教材将《祝福》定在第三册第一单元,配套教参提示学生阅读《呐喊》《仿徨》要怀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同情心理,聚焦于中国社会底层的劳苦群众的生存权利。以底层的劳动妇女为题材的《祝福》描写了祥林嫂桎梏于封建迷信思想中不幸的命运,深刻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落后,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表达诉求。

三、教学建议

鲁迅作品在教材中一直充当着“定篇”的角色,无论何地、何种水平的学生,对其要求应是一样的,即“完全透彻”地理解《祝福》,也就包含了对《祝福》主题的阐释。现行人教版《祝福》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一采用探讨祥林嫂悲剧根源的方式来析出主题。如果学生在课堂“对话”的过程中展开真实的探究与讨论,那么开放性主题设计意图将会得以实现。探讨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则是作为探讨其主旨的一个桥梁。为了加深学生对《祝福》主题的理解,教师还需特别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陈利华.新时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祝福》[D].首都师范大学,2007.

[3]蒋雪静.《祝福》的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居荣臻.《祝福》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主题教学祝福语文教学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