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桂琼 邱富兵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对农村小学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并且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还要重点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倾听能力,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倾听能力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中找出合理的方案对此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解决。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倾听能力
一、引言
低年段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稳定性差,没有自控能力,在学习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出现走神的情况。由于农村的教学环境较差,教室内没有较好的隔音效果,使得学生没有安靜的学习环境,在课堂学习时不能够认真听讲,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数学教师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为高年段数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段的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对新鲜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要想在数学课堂中让其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并非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倾听建立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教师根据所讲的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学生在学习“分类与整理”时,教师机就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的生活进行引入: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家里都有什么日常用品,学生就会说牙膏、牙刷、碗、筷子、垃圾桶、水杯、茶壶等,教师在继续提问,哪些属于厨房用品、哪些属于生活用品等,这时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将自己所说的物品进行分类,从而得出答案。通过建立这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程度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倾听欲望。
三、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倾听
低年段的小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对于他们来讲,表扬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认真听讲的学生来讲,教师不要去责备和批评,责备会让学生更加厌烦和恐惧,还会疏远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对这类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被认可,从而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做一个认真学习的倾听者;而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相应的表扬和奖励,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使自己的需求获得了满足感,就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同时也给班级里的其他同学做榜样。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这一单元时,教师要指引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三角形面积计算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三角形进行联想,看到三角形都能想到什么,有的学生就会说像扇子、粽子、小红旗等,在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要对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学生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后,就会得到满足感,从而更好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懂得抓住机会,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四、善意的提醒,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要想培养低年段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倾听能力,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倾听、学会倾听,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认真听讲,在讲到重点知识的时候,还要提醒学生重点听讲,并且要对每位学生的听课表现进行观察,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就让其重复所讲的重点内容,这样做不仅能够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的去倾听老师在课堂中所讲的内容,同时还让学生意识到要尊重教师的讲课成果,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易发现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这时就需要借助同桌的力量,同桌在上课时互相监督,彼此之间互相提醒,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并且同桌之间的互相提醒,还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学生共同进步和成长。
五、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倾听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但是,提高学生课堂的倾听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讲,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还要通过一些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其倾听能力,为今后高年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瞿能梅.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管理研究策略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6(5):203-204.
[2]李玲玲.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管理中个性自由的缺失探究及对策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6):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