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伦理学思考

2019-01-26 21:38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伦理共同体

秦 茜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思想是习近平与他所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当今中国与世界各国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中国思考后的结果。在进行外交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充分体现了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该思想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关系和外交实践中显示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在于该思想蕴藏着伦理关怀。因此对该思想中蕴含的基本伦理规范和道德意义的探究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学术使命。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伦理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是解决人类面临和平问题、发展问题、全球治理共同挑战的必由之路,它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塑造的伦理形象: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国际性会议上的发言中都强调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该思想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要努力作为,奋勇前进,不断为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谋福利的决心,同时也塑造了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形象。但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上就开始传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声音。面对“中国威胁论”、“国富必霸”这种无稽之谈,中国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坚决的回应,而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就是当中最强有力的回应。现今,诸多全球问题的出现,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威胁和挑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仅凭一国之力简直杯水车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各国间要密切合作。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中国自觉承担更多的责任,如在保护自然方面,面对全球变暖等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其他方面亦是如此,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应对全球性挑战,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维护的伦理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历代先贤就提出过“国虽大,好战必亡”、“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国泰民安”、“睦邻友好”等理念。古往今来,我们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些理念,向世界展现着作为和平的守卫者和维护者的风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十二部分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在包含了所维护的伦理秩序,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任何国家都不能企图以暴力的手段解决矛盾,强加意愿。各国人民命运与共、相互依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组成的共同体,它是各个国家跨越不同国家界线聚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在这当中大家的利益联系紧密。要想达到这种状态,世界必须是和平的,虽然分歧在所难免,但是应该利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沟通与协商,各国之间应友好相处、休戚与共,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只有和平,各国才能得到发展。这个共同体才能长期保持这种稳定合一的状态,因此这个共同体当中的活动都要奔着谋求人类最大公约数这个目标而进行。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树立的伦理目标: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在对外交往和国际关系中所树立的伦理目标,就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随着世界生产力交往和分工的发展,使得各国人民处于相互依存的整体当中。习近平强调:“合作共赢的基础是平等,离开了平等难以实现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不管国家的强弱、贫富、发达程度的高低,一律平等,各国人民都是地球村里平等的村民,都享受平等的权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无论大小,通过互利互惠、互帮互助,让每个国家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获益,共享人类进步的成果。这包含了合作共赢、惠泽众人的伦理精神,因为只有各国齐心协力,摒弃你输我赢、此消彼长的旧观念,集合各国的智慧,加强合作,才能谋划出一条“利天下”的路子。当前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人民同处在一个共生共存的共同体中,因此在具体的外交事务中,就要切实做到尊重各国利益的平等,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发展,真正做到发展自己就是在帮助别人,使我们生活的共同体成为一个共谋发展、共享利益的舞台,从而实现携手推进世界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目标。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伦理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该思想是中国对全球化时代面临的各种挑战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它之所以能够获得国际上的支持和认同,在于其所遵循的伦理理念和价值观。

(一)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义”主要是指人们在思考或行动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利”则是指人们所追求或取得的物质利益和权力利益等。以重义轻利为基础的义利观,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伦理思想,同时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奉行的道德准则。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也是当代中国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决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2]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坚持了正确的利义观,在义与利之间寻找到了平衡点,致力于打造利益共同体,既要惠本国又要利天下,将自身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处理与他国关系的同时,注重道义与责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提升了中国外交的道义精神。

(二)秉承公平正义的政治伦理准则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强化和彼此依存关系的加深,国家利益如何分配,由谁来分配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履行这一职责的是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组织,国际政治伦理的要求是公平、公道、公正。习近平指出“主权是国家独立的根本标志,也是国家利益的根本体现和可靠保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各国应该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各国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3]就国际正义而言,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首先,平等正义。它意味着所有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该被公正对待,任何国家都平等享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和所要遵循的义务,不得干预他国内政,在处理矛盾冲突过程中各国地位平等,获得平等对待。其次,分配正义。事实上,由于国家之间确实存在着强弱、贫富、发达与欠发达的差别,分配正义强调,在政治上要侧重维护弱国的主权,经济上赋予穷国更加优惠的权力,文化上保护欠发达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国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待各国采取一概对等的态度,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反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尊重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坚持协商民主,采取对话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秉承了公平正义的政治伦理准则,促使资源、财富在国际社会成员中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同时还发扬了人道主义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人文情怀。

(三)坚守“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准则

儒家提倡“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为家”。“协和万邦”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和核心价值之一,对于当今而言,就是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各个国家都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随着国际间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国家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小,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共同面临一个基本道德问题,那就是人们应该如何共同生活?习近平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处理对外政治关系和开展对外政治交往活动中始终坚守“和谐共生”的伦理原则。这个原则既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相互融合,也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统一。不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相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它不同于某些霸权主义国家所谓的“同盟”共同体,它表明中国坚守“和谐共生”的伦理原则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建设一个跨文化、种族、宗教、社会制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追求的是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并不泯灭差别。“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在世界生态方面要求“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就是坚守了“和谐共生”伦理原则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提供着巨大的能量。对待大自然,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要使自己的行为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顺应自然规律,并且,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一个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全人类共同去创造去维护。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举措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中国外交大力倡导和推行的新思维、新理念。它不仅迎合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内涵的发展伦理情怀,同时在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措施中,也体现了伦理道义。

(一)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提升与他国的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是贯穿古今、兼顾海陆、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的外交发展战略,同时它也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4]“一带一路”通过互联互通的新形式把亚太区域和欧洲各国联系起来,与各国的发展战略相对接,实现各领域、各国家生产要素及产业产能优势互补的美好愿景。“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多元的、共赢的,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实践的推进,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切切实实的福利,特别是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高额投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为沿线国家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还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人民文化交流的便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之所以在国际上可以获得赞许,是因为它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互动关系,以及想要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愿景。证明了中国的发展与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绝不损害他国利益。这是习近平同志所遵循的“正确义利观”的鲜明体现,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所追求的是国际共生,维护所有参与者的整体利益,是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推进世界实现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合作倡议。

(二)努力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新型的国际关系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合作共赢、睦邻友好的国际关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践行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5](P292)只有通过不断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才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逐步实现。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合作共赢”,也就是说在国际关系中的双方或多方在合作中应该实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惠互利,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所必备的价值共识,这种新型的国际关系,摒弃了传统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忽视非西方国家的陋习,以相互尊重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准则,以合作共赢为手段。在新型的国际关系中,国家一律平等,不同制度、宗教、文明一视同仁,它维护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合法权益,倡导共谋发展、互利互惠,以零和博弈视角来促进国际合作,而不是只考虑自身利益,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取舍原则。新型国际关系内涵中的主权原则、价值原则、利益原则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智慧。

(三)积极营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国际安全格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围涉及很广,涵盖的内容也包括了政治、安全、外交等层面。习近平在《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讲话中,阐述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国际安全理念。营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国际安全格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保障。“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型国际安全格局打破了着眼于维护本国安全利益的、只立足于自身安全的利己主义安全观,体现了外交活动主体在外交活动中遵循的伦理道义。它实现了一个国家的安全发展到所有国家的共同安全的转变,将所有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呼吁并支持各国共享安全、共促安全,以合作方式实现可持续性安全。新型的国际安全格局将世界各国之间互尊、互信、平等作为维护世界稳定、安全的基础,它维护的不仅是一国或者几国的安全,而是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安全,维护各国的普遍安全,坚决抵制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营造这个新型的国际安全格局是所有国家的共同目标和责任,各国应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共同承担起维护共同安全的重担,并在全球安全领域内实现广泛的团结合作,以合作促安全。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伦理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爱的共同体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