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蔚
2018年10月,初见王胜林。一个月前,他为了给麻风村勘察发电机的安装地点摔下悬崖,右腿骨折三处,右手腕也断了。虽然能看出他站得很吃力,却笑着迎接,是那种善良得可以融化内心的微笑。
王胜林家的木屋简陋而整洁,神龛旁贴满了他获得的荣誉:2014年“黔南骄傲”十大年度人物,2015年“贵州省劳动模范”。
2018年10月26日下午2点多,王胜林和往常一样,牵着马驮着60斤物资去麻风村。
麻风村的太阳能发电机坏了,有一款小型水利发电机不错,但要找个合适的安装点。他想起麻风村不远处有个落差30多米的瀑布,就从上沿往下爬,下了10来米,不慎踩空,跌到了瀑布底下。
半个多小时醒来后,王胜林头破血流,右手腕和右腿无法动弹。“我摸了下手机,没摔碎。”
山间的信号时有时无,王胜林给弟弟写了条短信,用左手举着手机找信号,举酸了就休息一会……直到夜幕降临,刮起山风,发出去了!
弟弟王胜金带着20多个乡亲,凭着只有二十几个字的信息,估摸着大概的地方。等到王胜林被大家从临时开凿的一条山路抬出来时,已近晚上7点。
接到王胜金的求救电话,三都县民政局安排人员将王胜林送往黔南州中医院救治。手术后,恢复意识的王胜林嘟囔着:“请领导赶快安排我媳妇和兄弟去‘招呼’(照顾)麻风村,他们等不起。”要知道,此时他因为右手手腕一处骨折,右腿三处骨折,全身被打入了十根钢钉。
三都县救助局局长李克林回忆,共事这么多年,王胜林从来没有向单位提过什么请求,这是第一次。
受伤后,为了让妻子安心照顾麻风村,王胜林把她遣回了家,独自住在医院。一个月后,不放心的王胜林还是偷偷地溜回了家,“我要回家盯到,不能我的腿断了,让麻风村老人们的‘腿’也断了”。
自打王胜林负伤后,妻子吴光云就开始了背着十个月大的小儿子往返麻风村的日子。
民政局提出等王胜林好了重新给他安排工作,他坚决不同意,“等老人都走了再说吧。”老人们看着他长大,他看着他们变老,他必须亲自送走最后一位老人。
麻风村不是村,是三都县民政局所属事业单位。1954年,70多名麻风病人被送进了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三合镇大山深处的集中隔离治疗区,大家叫它“麻风村”。
初建麻风村,除了需要医护人员定期前往,病人的食物和日常用品都需要专人送进去。“我去!”三合镇排偷村的王玉春站了出来,他只是觉得这些麻风病人太可怜了。排偷村,是距离麻风村最近的自然村寨。说“近”,是因为只隔了两个山头,可是山路也有近20公里。
王玉春一走就是30年。每次他都先要从山顶上的排偷村步行两小时到山下的回龙村,再搭马车到县城购买大米、食盐、煤油等。然后原路回家,喝口水继续背上物资步行三四个小时到麻风村。从王玉春到儿子王开国,再到孙子王胜林,这条路王家人走了65年。
1994年9月,父亲王临终前把15岁的王胜林叫到床边,“麻风村人就是家里人,你要一直要招呼(照顾)好他们。”年少的王胜林还有些懵懂,一口应下。
看到老人的房屋年久失修,王胜林从自己的补贴中挤出钱来购买材料,运到山里。在麻风村和老人们同吃同住一个多月,直到修好。
他熟知每一位老人的身体状况。每次一到麻风村,就挨个询问,嘱咐老人按时吃药。
2011年,“村民”莫让兰的哥哥去世,王胜林为其送终。至今提起这事,莫让兰依然感激不尽,1958年就进村的兄妹俩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人为他们披麻戴孝。
早些年送物资,完全靠人力肩挑背扛,后来靠马驮。24年,陪伴王胜林的马死了两匹,一匹是老死的,一匹是在运输物资的山路上摔死的,现在这匹已经陪了他15年。
王胜林和妻子是别人介绍认识的,一开始她就知道王胜林的工作,心有余悸。“麻风病现在可以防,也能治。但是你还是要想清楚,如果怕,我们就不要在一起了。”这份耿直和善良打动了她。
排偷村是座传统的苗寨,沿山而建,王胜林家在山顶。从他家出发步行一个多小时后,可以望到对面山头的一栋木房,那儿就是麻风村。又走了两个多小时,几栋躲在杂草中间烂木房出现了,那是麻风病患者原来居住的地方。
2012年,民政局出资,王胜林带着亲戚们修了一栋两层楼的木屋,当时仅剩的8名康复者住了进去。
木屋已经有些破旧,大门口贴着褪色的春联和一张海报。不久前王胜林还盘算着重新修缮一下,瓦都已经买好了。
李克林介绍,麻风村的生活必需品在财政上都有出处,可是这些给老人带来的精神安慰的东西,都是王胜林自己出钱去办的。怪不得他月收入4000多,妻子居然连个手机都没有?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木屋旁边有一小块菜地,新鲜的蔬菜绿油油的,正在晾晒衣物的莫让兰老人说:“这是胜林花了几天时间给我们开的。”说起王胜林的伤,她抹了好几次眼泪,一直自责,是他们害得他摔伤了。
不久前,王胜林还弄来一条小狗,给多年只出不进的麻风村增添了不少生气。
现在,麻风村只剩下5位老人。他们分别是:86岁的周吉才,基本不说话,眼睛几近失明;82岁的莫让兰,她是几个人当中病征最轻的;81岁的潘老云,病患带来的创伤让她的面容似乎停留在了“微笑”的表情上;78岁的张德勤最为活跃,他不停地说,要不是党和国家,他可能早死了;张德勤的弟弟、76岁的张德雨,已经卧床不起。张德勤说,他和兄弟商量过,如果不行了,就直接火化了吧,他也是。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水族自治县,三都在2018年才开始真正推行丧葬改革,有了第一个火葬场。“老人住在深山老林里,还知道政策,主动要求火化,这些都是王胜林的功劳。”李克林感叹。
曾经获得“黔南骄傲”十大年度人物、“贵州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的王胜林,说起来也算是小有名气。
除了领取必要的经费和物资,王胜林几乎不会出现在民政局,他的办公地点就是麻风村。入职24年,在单位里,真正认识王胜林的人少之又少。
1995年,接手麻风村工作不久,还没正式“入职”的王胜林裹着一身泥出现在三都县民政局办公室,着实把工作人员张洪忠吓了一跳,“话不多,像个‘泥人’。”
独来独往、办事踏实、做人实在,王胜林的“不计较”在民政局相当出名。可有一次,他很“计较”地给县民政局办公室负责人杨昌发算了一笔账。
那时候王胜林还没有马匹,局里提出给他聘几个临时帮手送物资。按照当时的工资水平,每天一个人大概需要七八块,但是这份工需要扛着至少六七十斤东西走上20公里,再走回来。
“一天的工钱就够老人们吃十天米了,不划算。”王胜林坚持,还是自己一个人来干,可是钱,他没有多要一分。
11月30日,张德雨老人去世了,王胜林坚持要去送老人最后一程。家人找了台农用车把他送到距离麻风村最近的山脚。他拄着双拐,沿着山路一瘸一拐地去给老人操办后事。
行动不便的王胜林无法亲自动手做什么,只是呆呆地看着老人满脸忧伤,就像他说的一样,“麻风村的人,就是我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