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侦查中的监控盲区问题及应对

2019-01-26 17:14刘刚强张小川王彦尧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盲区监控图像

刘刚强,张小川,王彦尧

(1.长沙市公安局,湖南 长沙 410001) (2.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8) (3.衡阳县公安局,湖南 衡阳 421000)

在犯罪专业化、智能化、流窜化的特征愈发明显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将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侦查手段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侦查机关的案件侦办水平,掌握对现代犯罪的控制能力。视频侦查正是目前侦查破案中重要的侦查手段之一,它使侦查工作的力度和范围增大,提升了侦查工作的效率,实现了及时、准确、有效地侦办各类案件。但是,视频监控探头覆盖不完全、存在拍摄死角等监控盲区问题制约了视频侦查的开展,是视频侦查工作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视频监控盲区与视频侦查的关系

(一)视频监控盲区的含义

盲区,是指视线不能到达的区域。一般意义上的视频监控盲区,是指视频监控视野未达到或未覆盖的区域,包括未布设监控的成片区域、单个视频监控的探测盲区以及数个视频监控之间的视野未覆盖区域。

广义的视频监控盲区还包括涉案目标在监控覆盖区域出现,但由于监控设备故障、损坏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监控中无视频信息,调取的视频画面不清晰而无法识别出准确的信息,工作不细致而漏过视频中的涉案信息,图像处理技术欠缺而无法从视频中获取有效信息等原因,出现视频信息缺失或不能判读出视频有效信息等情形导致的事实上的监控盲区。本文以广义的视频监控盲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探讨。

(二)视频侦查与监控盲区的关系

1.解决视频监控盲区是视频侦查的重要任务之一。视频侦查工作都是围绕着监控视频的内容所展开的,监控视频内容中是否有涉案信息及视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视频侦查工作的有效开展。监控盲区的出现使得侦查人员无法及时准确发现犯罪行为、获取证据,从而影响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解决监控盲区问题是视频侦查工作开展的必要基础。

2.视频监控盲区是现阶段视频侦查工作中必定存在的问题。现阶段,要做到监控全覆盖几乎不可能,视频监控的智能化、数据化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高水平视频侦查专业人员欠缺等因素使得视频监控盲区成为了必然。

3.视频监控盲区对视频侦查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若案发地某个区域有视频监控盲区,则会造成视频信息的收集不全面,导致案情分析、证据提取过程中的信息缺失,影响侦查工作,如侦查人员对视频中涉案人物特征的分析和抓取、对犯罪嫌疑人行动路线的判断、对正在发生的犯罪行为和嫌疑人相关动作的及时掌握、准确辨别下一个监控点出现的人与上一个监控中出现的人是否相同等方面的影响。一些案发地段的视频监控数量少,如果某个关键监控视频中出现盲区,又缺乏其他措施补救,给侦查造成的后果就会更严重。

4.视频监控盲区问题的解决需要其它侦查手段相辅助。视频监控盲区问题不仅仅是通过增加监控布点、加强设备管理就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往往还要综合利用其他侦查手段、技术方法才能予以完全解决,才能消除监控盲区给视频侦查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视频监控盲区的产生

(一)视频监控盲区的成因

1.视频数量不足、布建不科学造成监控盲区和死角。近几年,随着各级政府对社会治安关注度的提升,我国各个城市都加大视频监控的布设力度,但我国城市视频监控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仍有明显差距,视频监控建设相对滞后。以每千人拥有的视频监控数量作为指标,目前我国摄像头布建密度最高的北京市每千人拥有摄像头数量为59个,仅相当于英国平均水平的80%、美国平均水平的60%。我国二、三线城市摄像头覆盖率更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二线城市的摄像头数量为5—10万个;三线城市则在5万个以下,二、三线城市的摄像头密度远远低于每千人10个的标准。[1]而且,相比城市,城郊结合部、农村地区的监控覆盖率更是低下,特别是农村的主要路口、路段多数未安装摄像头,有的地区甚至在几十公里的范围内没有一个监控探头的情况。

同时,一些地区在布建监控网点时,多为各自为阵的态势,不同单位分头建设各自的监控系统,而且往往缺乏科学考察论证,缺乏彼此协商沟通,造成网点建设各行其是,没有全盘考虑、统筹规划,没有宏观布局、整合优化,存在分布不均匀、重复建设等不合理的问题。例如,许多设备安置角度、高度、位置不合理,安装工艺不规范,设备制式标准不兼容、不统一,网点分布不合理,造成监控系统没有无缝对接网络、不同程度存在监控盲区或死角、资源浪费、有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2.监控设备质量不佳、技术含量低,或设备故障多、老化严重、维护不到位,造成监控不好用、不能用。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设备科技含量不高、质量欠佳,视频监控图像模糊、画面识别度低,图像利用价值小,不能形成侦查所需的有效信息,从而形成盲区。例如:有的监控只录像,不存储信息;有的分辨率过低,尤其是夜间清晰度不高;有的在摄影、摄像的过程中对光的运用不合理或者曝光不正确造成图像模糊;有的在拍摄过程中,成像系统的像差、变形、宽带限制等因素造成的图像失真;有的是成像系统与物体之间由于相对运动产生的图像模糊;有的是摄像头焦距调节不到位引起的图像模糊;有的是摄影镜头光圈过大产生的散焦模糊以及图像系统失真存在的干扰,等等。[2]

另外,一些地区视频监控的管理机制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监控设备的故障、老化、损坏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维护维修,使得许多监控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导致监控盲区的出现。

3.环境因素导致的监控盲区。监控设备拍摄对天气、背景的要求比较高,许多环境因素对视频监控正常工作影响巨大,会造成监控成像质量下降或成像失败。

(1)环境遮蔽、镜头污损。如树木、房屋、虫鸟筑窝、垃圾袋覆盖等静止物体对监控镜头的阻挡,汽车行驶、人员走动等动态物体对监控视线的阻挡,以及油烟、灰尘、污水对镜头的污损。

(2)拍摄环境光线过亮或过暗。监控设备大多设置在外部环境中,自然光的强弱对监控画面的清晰度有很大的影响,如光线过强容易出现画面曝光,光线过弱容易导致画面模糊不清晰。

(3)雾霾、高温、暴雨、极寒、暴雪等恶劣天气使图像质量下降,如机罩及镜头因结露凝霜而使图像模糊,暴风造成镜头抖动而使图像晃动,噪声干扰也会影响到图像的清晰度。

(4)交通事故、火灾、洪水等各种意外事件和恶劣天气等不可抗因素造成设备损坏。

4.采集视频信息失败、失误等人为原因,造成事实上的监控盲区出现。

(1)案情分析确定的侦查范围或案发时间有误,造成侦查人员没有去采集涉案区域、涉案时间段的监控视频。

(2)工作不扎实,漏掉了计划采集范围内的某些监控视频;工作不及时,造成提取视频时存储硬盘内案发时段的视频资料被覆盖,有效信息已湮灭。

(3)一些侦查人员缺乏专业技术手段和工具,不能有效地处理质量较差的图像,没能研判出视频中的涉案信息。

(4)侦查人员工作不细致,不认真查看视频,甚至抱有侥幸心理,出现快进漏看的情况,错失有价值的信息。

(5)嫌疑人故意遮蔽、破坏监控设备或者绕开监控区域作案。一些案件的嫌疑人因熟悉现场环境或者通过踩点发现现场有监控设备,作案时采取破坏监控设备、用物品遮挡镜头、绕开监控拍摄区域等方式避免自己的形象、行踪被监控拍摄到,导致监控盲区。

(6)部分恶意破坏公物的行为导致监控设备受损而形成盲区。

(二)视频侦查中监控盲区的种类

1.依照监控盲区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划分,可分为主观盲区和客观盲区。客观盲区是目标在视频监控范围之外、监控镜头被遮挡或损坏等客观原因产生的监控盲区。主观盲区是一种非典型的盲区,是涉案目标在视频监控范围内,但由于侦查人员自身主观方面失误没有采集到、发现到或缺乏专业技术没能读取出模糊图像中的涉案内容而造成事实上的盲区。

2.依照监控图像客观体现划分,可分为监控视野局限产生的盲区和监控图像质量低下而无法识别产生的盲区。前者是目标在监控设备探测范围外或虽然在监控范围内但被物体遮挡而产生的盲区;后者是监控图像模糊、图像光线太暗、目标距离太远、图像分辨率太低等因素而无法识别目标造成的盲区。

3.依照盲区产生的主体因素划分,可分为监控本身原因造成的盲区和外界因素造成的盲区。前者如枪机探头本身存在监控死角,镜头清晰度与摄像机不匹配而造成画质不清晰,监控探头内传感器的工艺不佳造成不能清晰成像,传输信号介质和设备不佳导致图像不清晰等设备因素导致的盲区。后者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盲区。自然因素如高温、极寒、暴风雨等环境因素及物体遮挡等原因造成设备损坏、视频成像质量下降或探头被遮挡而形成的盲区。人为因素如嫌疑人采取反侦查伎俩故意遮蔽、破坏监控镜头或绕开监控区域作案,他人故意破坏设备导致无法正常工作而形成的盲区。

三、视频侦查中监控盲区的应对办法

(一)加强公共视频监控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科学安排监控设备布点和角度,并充分整合社会监控资源,作为公共视频监控资源的有效补充

1.加大公共视频监控建设的投入,做好建设的规划设计,重视监控个数与质量并重,结合各地区的不同情况整合分配资源,尽量做到区域全覆盖、不重复建设、资源优化。我国当前监控设备除了政府建设的“天网”系统和道路交通监控系统之外,许多单位和个人也安装了监控,利用好小区、银行、店铺、医院、公共交通系统等社会监控系统,可以有效地补充公共监控设备不足的问题。因此,针对各种不同的案发场所,特别是商铺较多的公共场所,要细致寻找访问现场附近各种视频监控,以充分利用社会监控资源,为侦查工作提供便利。[3]

居民小区、单位也要重视技防、安防建设,投入资金搞好内部视频监控的布建。公安机关在做好对公共视频监控建设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社会视频监控布建的管理和指导,争取通过立法在法律法规层面规定单位、个人建设非私密场合的视频监控应事前向公安机关备案登记,并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力争将各种视频资源接入公安视频共享平台,以实现其与公共视频监控资源的整合优化,保证公安机关对社会视频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状况掌握。另外,对社会视频监控的后期日常使用也要加强管理、指导和督查,做到统筹安排、科学布建,设备兼容、资源整合,有效管理、高效利用。

2.要重视对农村、郊区的治安复杂地段监控设备的合理投入。从各地区实际情况来看,广大农村和城郊结合地带往往缺少监控设备,或设备老旧,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对城郊地区、偏远地区的监控数量,做到“城市无死角,农村多建设,重点区域全覆盖”。

3.对监控网络布建进行科学规划。监控设备不仅要多,更重要的是监控的科学合理布设和设备的质量保证。要处理好监控与环境的关系、监控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高清镜头与普通镜头的配置关系,避免因监控位置摆放不合理而出现监控视野重复的资源浪费现象和监控之间存在的盲区问题。

因此,侦查部门要详细调研总结办案中获取的情况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将案件多发地段、重点部位、复杂场所等急需布控的地点和视频侦查中对监控的具体需求主动反馈给监控建设单位,提出安装地段、位置、设备性能、安装工艺的具体建议,以实现后期监控的有效使用。例如:摄像头点位要科学分布,交通要道、车站、商场、酒店、银行、停车场等重点地段增加监控数量,做到全覆盖、无死角;每个探头安装的角度、高度、工艺要合理;某些地段的监控探头要隐蔽布设,防止被发现、破坏;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监控摄像头安装应与地绝缘隔离;监控安装位置选择要恰当,以避免拍摄角度逆光;在满足监视目标视场范围要求的条件下,室内离地不宜低于2.5m,室外离地不宜低于3.5m;监控摄像头及其配套装置,如镜头、摄像机防护罩、支架、雨刷等,安装应牢固,运转应灵活,要注意防破坏,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安装全景式摄像机以消除死角现象;特殊地段采取安装高清摄像头和普通摄像头的合理搭配。通过诸如此类措施来消除监控盲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有效利用。

(二)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提高视频监控系统软硬件的技术先进性、智能化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保障视频图像质量和可利用性,实现视频监控资源的网络化共享

随着技术和用户业务需求的发展,视频监控系统要从增加数量向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后期管理、提高网络化共享水平转变,实现“灵活使用、资源共享、信息挖掘、支持实战”。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应尽可能选择品牌厂商技术含量高、智能化水平高的产品,充分应用视频监控领域出现的智能化、网络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如视频兼容、电子标注、虚拟卡口、智能摄像机、高清摄像机、低照度、智能前段分析、智能运维、网络摄像机、自动发现、设备自动巡检、客户端自动升级、视频业务QOS、自动聚焦探头、人脸识别检测等技术,大力提高视频监控的应用水平,最大程度减少监控盲区的出现。[4]

(三)完善监控系统管理机制,做好公共设备及时维修维护

1.健全分层分级的管理机制。针对不同场所、不同所有权人、不同单位建设的数目庞大的公共监控设备,各级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理顺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主体,确保责任到位,设备能得到有效的管理维护。对工作中发现的监控设备故障问题,要做到及时维护和更换。同时,加大爱护监控设备的宣传力度,对故意破坏公共监控设备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处罚。

针对一些小区、单位等独立管理的监控系统,由于管理人员对系统不熟悉而存在视频无法调出或被无意删除的现象,应当采取“中央与区域相连接,区域与区域相连接”的策略,对于这些相对独立的监控系统,需要对其建立信息收集系统,实现双重备份的管理模式,以防监控信息丢失。有些地区由于城市建设使得线路被损毁,侦查人员无法调取视频资料。针对此类问题,应该对重点区域进行保护,尽量避免监控设备的损坏。[5]

2.从技术层面做好视频监控系统的选购安装、维修维护。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镜头、摄像机、视频BNC接头、视频电缆传输、视频服务器和硬盘录像机、图像压缩器、监视器等构成。硬件的每一个部分的损坏和缺陷都会影响视频图像的清晰度,具体影响因素有:光源环境、镜头、高感光元件、芯片处理能力、图像传输、显示端匹配问题等。因此,设备在选购、安装、维护、维修时要从各部分设备的质量、匹配度、安装工艺、所处环境的情况分析考虑,及时找出问题的症结,对设备进行综合评测、调试、维修,以提高视频图像质量。

监控系统庞大,监控点多,在设备的检测及处理方面,还可引入智能化新技术,降低维护难度。如目前市面上出现的视频质量诊断系统,能够对视频图像出现的模糊、噪声、亮度异常和视频丢失等低质视频以及常见摄像机故障问题进行实时诊断,并自动生成检测报告,提供及时且精准的维护信息,很好地解决了设备维护的问题。[6]

(四)现场勘查中加强对监控视频数据的及时、全面搜集

1.充分做好视频侦查的前期基础工作,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辖区内的各类固定视频监控资源进行掌握,制作详细的辖区视频资源点位图表,并常备常新,及时增补新增视频的资源信息。

2.案发后及时采集现场附近监控视频。由于一些监控视频的硬盘小,储存时间较短,因此要根据案情分析对案发时间的判断情况,在第一时间迅速开展视频数据查询和采集工作。为了避免分析失误,采集的时段还可以尽可能延长,以确保数据不遗漏。

3.全面搜集案发现场及附近的监控视频。在已掌握的监控资源图表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实地观察、调查访问的结果,在划定的工作区域内采取以中心现场向四周辐射、分片分段、沿着特定路线等方式全面查询搜集涉案区域的视频监控数据,特别是发现图表中没有掌握的视频资源,如案发现场时空内途经车辆行车记录仪,路人手机抓拍、无人机、执法记录仪等社会视频、移动视频设备或近期新增监控设备,[7]确保万无一失,不放过每一个案件线索。

同时,要深入分析案情,准确把握犯罪嫌疑人的涉案区域、案发时间。特别是针对嫌疑人作案时规避监控、破坏监控等反侦查行为,需关注嫌疑人容易忽略和难以全面实施反侦查行为的关联现场、外围现场的监控视频,如犯罪嫌疑人来去道路上的视频数据、案前踩点活动场所的视频数据、案后活动涉及场所的视频数据、系列案件相关的视频数据、涉案人员日常相关活动场所甚至与作案无关的视频数据等进行采集查询,注意避免遗漏那些可能留存涉案信息的视频监控数据。[8]

(五)利用技术手段快速分析海量视频数据,正确处理模糊图像

1.在搜集了发案现场周围及涉案区域的监控视频资料后,侦查人员要对其进行及时观看,确定案发时间、嫌疑目标特征、来去现场路线等信息,实施视频追踪。这项工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时间紧、工作量大,对侦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身体条件要求很高,容易因人为因素产生疲劳、懈怠而错过关键信息。因此,采用科技新成果,对海量视频数据实施快速检索、处理、研判,利用视频智能数据平台实现电脑自动识别、以图搜图、以特征搜图,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失误率。

2.针对工作中获取的图像可能存在模糊不清或颜色变形而难以识别的情况,可以根据图像质量差的原因,采取各种图像处理工具如photoshop、图像模糊处理系统等予以技术处理,识别有效信息。

(1)采用图像去噪技术,包括单帧处理以及序列图像处理。

(2)采用图像去雾技术。主要针对雾霾等恶劣天气下图像可见度低的问题进行处理。

(3)采用图像复原技术。适用于离焦、运动等原因造成的模糊图像处理。

(4)采用超分辨率重建技术。主要是对多幅图像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融合,在提高图像分辨率的同时,改善图像采集的质量。

(5)采用对比度增强技术。主要是针对低对比度图像的清晰化处理,包括直方图、灰度变换以及Retinex算法等。[9]

(六)结合其他侦查手段解决监控盲区问题

视频监控盲区不是仅仅通过改善设备环境等外部条件就能解决的,还需根据视频监控盲区的特征,采取技术处理与其他侦查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

1.利用时空、视频轨迹分析嫌疑人在盲区内外的活动轨迹和特征。时间和地点是视频侦查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条件,侦查中发现视频监控有盲区,不能确定嫌疑人的有效信息,则可以通过已有视频中确定的涉案目标出现时间和来去路线,判断涉案目标出现在此视频中前后的临界时间、方位、地点,发现其人身物品特征及使用通讯工具、使用银行卡、住宿、上网、乘坐出租车或驾车、购物等行为,结合GPS轨迹追踪、通讯信号定位、信息查询比对、调查访问、摸底排队等其他侦查手段、线索去分析其在盲区中的活动踪迹,查证其相关信息。还可以采用扩面顺查、扩面回查、点线面串联等方法跳出监控盲区,扩大视频图像信息搜集的来源和范围,在更大的区域去寻找新的视频监控资料,力图重新发现涉案目标的影像。[10]

2.分析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和反侦查行为。从嫌疑人反侦查行为分析其动机和目的及其与案件的关系。犯罪嫌疑人为了掩盖犯罪事实,避开监控,常采取故意破坏监控、遮挡监控、绕开监控等反侦查手段。嫌疑人在破坏监控、遮挡监控时,往往会顾此失彼,在设备上留下指纹、工痕等痕证,或在近距离接触设备时被镜头抓拍,留下影像。同时,这些反侦查行为常可以反映出嫌疑人对现场环境较为熟悉以及有预谋有准备的过程。由此,可以判断嫌疑人可能在案发前到现场附近踩过点,并以案发时间点为基准收集案发前后现场周边的监控视频,进行查看分析、扩面顺查回查。如果判断到嫌疑人有在现场附近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或有对现场进行了解的条件,则可以结合这些经历和条件信息,开展摸底排查。[11]

3.开展侦查实验。可以采用侦查实验来解决视频画面模糊的问题,将出现在画面中的人或物体通过侦查实验将模拟人、物体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和相同环境下进行反复对比,确认其细节特征。

4.校对监控时间。由于调取的各个监控系统中的监控设备记录时间有可能出现偏差,各个监控探头的时间偏差可能达到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错误的时间会导致错误的信息,据此侦查人员可能错误地认为监控视野内没有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导致监控盲区的出现。因此,需要侦查人员对区域监控探头有充分的了解,全面掌握每个监控的特性,发现问题的源头,从而准确校对监控探头中的时间,及时沟通汇报相关信息,有效地减少监控盲区。[12]

5.利用现场其他物体获取信息。对于因环境遮蔽及监控视野局限而导致的监控盲区,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如监控附近的玻璃、镜面反射出的影像,监控中反映出视野外的物体影子等,从侧面获知的侦查信息点着手,扩大监控视野,减少监控盲区。

四、结语

随着公共安全领域视频监控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日常维护工作逐渐完善,结合侦查技术方法的创新应用,侦查信息化的深度推动,侦查监控盲区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小,视频侦查在侦查破案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与其他科技手段一道,成为包括零口供案件在内的各类疑难案件侦办的重要利器。

猜你喜欢
盲区监控图像
盲区50米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
交叉感应环线通信盲区分析和应对
产能不足、去向不明,危废监管盲区依然存在
重庆事件与医保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