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孩,林小美
(1.浙江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系,浙江 杭州 310028)
运动养生功法的创编建立在科学认知水平上,和人类的劳动生产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社会宗教文化之间存在表里相依的关系。它是基于人体生理结构变化特征,通过动作姿势的变换、意念和呼吸的配合,以达到疏通经络,增强人体各项生理机能,诱导人体内在潜力,达到防病、修养身心、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为目的。早在先秦时期,在《皇帝内经》中就记载了导引、按跷、吐纳和冥想等运动养生方法。至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养生家进一步发展了“导引”、“呼吸吐纳”以及“道法自然”等调身调心养生方法[11]。后经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在长期的医疗与养生实践中汲取了经络学说,进一步丰富了养生理论与实践功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传统运动养生理论科学体系。
经络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部分,它结合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脏腑等理论,共同构筑了人体生命系统的完整理论体系,对运动养生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伴随着中西方现代科学对经络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解开了经络的神秘面纱,加深了对经络的科学认识。由此,新的研究成果也为运动养生的经络学原理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伴随着近现代中西文化的交融,经络学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且与运动养生学、运动健康促进、运动抗衰老和运动康复等理论相互交融,形成了彼此相互促进的局面。这为当前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技术动作编排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依据,为传统运动养生的技术动作整理、挖掘和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
经络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部分。因此,揭开经络的本质属性成为了西方放开怀抱接受中医理论的关键环节。基于此,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掀起了一波经络学研究热潮,且主要以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为主要研究对象。1980年胡佩儒和赵志远等经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穴位都有多种神经末梢的感受器分布[5]。由此,很多学者将经络和神经系统紧密的关联起来。2000年后,祝总骧经过研究得出,经络和神经与血液循环系统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具有隐性感传现象、低阻抗和高震动声等特性的流体通道[37]。所谓循经感传现象是刺激穴位后,沿经脉路线出现的感觉敏感现象。循经感传的特点在于它可沿体表经脉路线跨越多个神经节段,连续纵向移动[31]。2013年冯盛才认为经络的实质就是机体内纤维状蛋白分子内分子间能量传递相对较大的、固定的通路,其循经感传效应随经络循行路线上的压力增大或温度降低而降低。它与其周围组织有着显著不同的低电阻、高导电、大电流、高电位波动和高发光等特性[3]。2016年侯蓝田指出经络是生物大分子有序排列和振动进行感传的新机制,其治病机理是人体组织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过程[6]。张奇文等人认为经络组织液的物质基础由动脉、经脉、神经干或淋巴管等包围着的神经干的结缔组织所构成,且存在于神经中枢内部[33]。 Swartz通过研究得出经络可以用电镜观察到的,存在于组织间质中的组织液颗粒,其直径仅为10μm,符合气的“雾露”形[40],是组织液的容积传输通道[39]。另外,经络在皮肤表面运行的电位流向与中医经脉运行方向相同,证明了中医经络理论存在电磁学机制[32]。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将经络概况为以下几个特征:①在古文献中“经脉”也可以用来指代“血脉”即今天的心血管系统,经络与血脉、神经干和淋巴管等组织存在紧密联系。②经络与其周围组织有着显著不同的低电阻高导电、高电位波、高震动声和高发光等物理特性。③经络的运行方向与经脉电位流向一致。④经络的以上物理特性和周围的血脉、神经干或淋巴管存在关联。它由神经干的结缔组织所构成,且存在于神经中枢内部。⑤经络可被电镜观察到,是具有隐性循经感传现象的组织液容积传输通道。
先天之气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又称元气,后天之气为后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又称真气或正气,包含宗气、营气、卫气和脏腑之气。《读医随笔》中记载:“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僳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行于脉外。在《普济方·血荣气卫论》中记载:“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又如“养气则功深,……且气沛则神完,神完则力足,力足则百体舒泰,而筋骨强健矣。”[13,16]说明脏腑之气以经络为通道布散于脏腑与四肢,而遍布于周身。通过练气可以促进血液循经脉而行,以达到神完、力足、形健的目的。由此,古人把练气当作疏通经络的先决条件。
运动养生中的养气之法均把丹田作为养气之所,这在各门各派的传统养生功法中均有所体现。而且,多数养生功法多以练下丹田为主,即任脉关元穴脐下三寸之处,被认为藏精养气之所。中医经络学中,常以穴道为湖泊、经络为江河、丹田为气海比喻经络系统。从人体的血液循环模式分析,下丹田区域是小肠和大肠吸收食物营养为有机体提供能量物质的场所。这些营养物质通过丰富的毛细血管被输送到动脉和各脏器,并为脏器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以维持它们的生长发育或运转功能。宋代医书《圣济总录》对于练气功提到“鼓腹淘气”,即通过腹式呼吸使真气在丹田积聚起来,久而久之达到真气充盛。唐司马承祯撰《服气精义论》中记载了“服食五牙法”,即用“舔唇漱口,满而咽之”的练习方法,从东、南、中、西与北等五个方位吸入精气分别通于肝、心、脾、肺与肾。由此,丹田被前人形容为“藏精之所”也是十分恰当的。
基于“气”的以上特性,武术家则常有调息积气、练气化精、丹田运转、周天循环、气遍周身以协调身心、丹田内转,通过练“气”劲走经络的功法。如注重行气的“导引”功法,是练习者结合肢体运动引导气血行于经脉的运动。相应的功法如道家的服气法、采气法、布气法、胎息等行气法。如胎息法是古人模仿胎儿的呼吸方式,古人希望通过模仿新生儿保持住青春实现返老还童与天人合一的目的。事实表明,通过练气确实能够使练习者感知气血引经络循行。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提到,“内景隧道(经络),惟返观者(练功者)能照察之”[38]。
关于“形”,《庄子·刻意》记述:“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25]。导引也作“道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驱体运动与呼吸方法相互结合的养生保健和康复手段。“以养形魄”的形意指精和气,精指有形微粒物质。人体有形微粒物质包括人体全身客观存在的内外组织与器官,含五官、躯干、四肢、筋骨皮和五脏六腑等身体成分。精者,身体之根本也,即说明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中医认为眼睛是脏腑精气汇集之地,因此,形的生理健康特征表现为双日炯炯有神。精包含先天与后天之精,前者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而藏于肾,后者源于食物藏于脏腑。气为无形微粒物质,人体生命元素中的有形和无形微粒物质通过经络气血运行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达到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神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以及其外在的总体表现。当人的精神处于调畅状态时,则可以起到舒经活络,促进机体各个组织机能活动的平衡与协调等生理状态。在养形和养神两者中,中医注重养神为首,形次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形,上守神。”唐代养生家王冰说:“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中医历来也有“得神者吕,失神者亡”的古训,均体现了神乃形之主的观念。练神即人通过精神调畅支配可以促进经络气血的顺畅运行以及身体各器官与组织的相互协调与平衡。在运动养生功法中,神与劲力发放、动作开合、起落招式与精神调畅浑然融为一体后产生的一种神韵、意境和活力;形通过开合吞吐、钻翻起落等形架招式以强健筋骨与体魄[35]。
总体而言,注重养气盈血促进气血通畅和营养物质供给以维持新陈代谢的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保持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调神强魄即做到神静意导、神形一致以濡养筋骨,意气相随、呼吸和肢体运动协调统一与内外和谐,而使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而寿敝天地。如《不居集·血证全书》中记载:“养其精气则神全,神全则形全而无病,可长生矣”[34]。同样表明了通过形与神相互兼顾的练习可以使身体各组织器官达到互协调与平衡的健康状况。
运动养生多出于道家,道家对待养生有“宜动”和“宜静”两种观点。经过实践的积累和总结,唐代孙思邈提出“惟无多无少,几乎道矣。”即认为两者均要适量[24],即给出了“宜动”和“宜静”需根据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来构筑运动养生技术的观点[29]。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则进一步要求基于个体生理结构变化特征,认清自身的运动耐受范围,利用“动以养形,静以养气”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定适量且合理的科学运动养生处方。
“动”的重要性在《吕氏春秋·尽数篇》中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认为“动”是保持经络气血运行通畅的重要保障,“动”则促进气血循经而行。“动”虽重要,但需“动”而有度。如《三国志·魏书·华佗传》阐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1]这里强调“动”则有度,即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促进人体消化功能,提高营养摄取水平,通血脉而防止气滞血瘀使身体不易得病。另外,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即修身养性需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而不过度操劳,即同样说明了运动养生需要通过适量运动促进气血循经而行,两者相互相成不可分割。关于“动”而有度的论断和现代医学的研究观点是相互契合的。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产生较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当这些激素超过一定阈值时,免疫器官中淋巴细胞的活性也会随之大大降低。一般而言,剧烈运动后的免疫力降低要经过24h以后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19]。基于此,从健康养生的角度而言,一般每天最多做一次高强度适量运动。
适量的“动”可以消耗掉每天多余的热量。否则,过剩的营养将转换成脂肪堆积在体内容易引起经络淤滞[14],致使寒湿和毒素在体内的淤积。从这个功能来理解,把握好“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调节剂。另外,通过适量运动能提高经络的畅通与中枢神经系统网络的生理功能,促进有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营养吸收、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作用。
《黄帝内经》提到,脑具有喜静恶噪的生理特点,脑的高级神经活动主宰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与十二经脉且与之相连。有文献记载“脑神健旺则五神有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表明了静养的重要性[10]。在运动养生的诸多功法中,大多调排除杂念和精神内守,以“静”养的方法达到养气、炼精、藏神而疏通经络的目的。其次,众多思想家主张虚“静”养神修心的观点。如管子:“……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36]。《素问·痹论》记载:“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均主张人应该保持精神安定舒畅,心静方能气清,气清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方有助于身体健康。又曰:“……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28]。意指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等摈除杂念、爱精养气、清静无为和精神内守等通过静守达到的养生目的的练功方法。最后,重视“静”养或许和当时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有关。先秦时期,生产方式主要以刀耕火种的体力劳动为主。由于物质生活资料匮乏,人们常常要受饥饿之苦。在食物来源匮乏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静”养减少体力支出以维持正常的生产劳动。由此,古代的思想家们尤为重视以“静”养生。比如儒家“止、定、静、安、虑、得”等六个层次的静坐,道家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心斋”和“坐忘”等等[4]。
基于上述,“静”蕴含静心修养和静而少动等两个含义。静心修养强调不追求名利、清心寡欲、平稳沉着、从容不迫和悠闲自在的理想状态。该修养方式尤其适用于生活压力过大而常常伴有浮躁和情绪不稳定的群体,以避免心理波动引起阴阳失衡与脏器虚竭等[23]不利健康的因素。静而少动则强调降低阳气及阴精的损耗。这尤其适用于从事大强度体力劳动或者体力消耗过大而造成的神疲无力、头晕心慌、眼前发黑或营养供给不足的群体,只有通过“静”养的方式减少体力支出才能增加心脑供血恢复健康。“静”养的功法如静禅功、外景静功和内丹养生术胎息法[21]等,均呈现了排除杂念而保持精神内守,追求“念我两忘”、“固守虚无”的特征。
静养生与动养生孰对孰错,必须先弄清人体衰老的原因以及养生的含义、基本原则,尤其是个体生理结构变化特征等一系列问题,并以此检验以静养生与以动养生的效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宜动”或“宜静”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两者一阳一阴必然需要相互交合达到平衡才有益健康。如《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合”。庄子说过,“形劳不休则弊,精用不已则劳,劳则竭淡”[26]。体现了他们反对形劳不休。
“形宜动,神宜静”,神是指调摄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静”以养神的内容包含御精神、收魂魄、和喜怒、调情志等。静则恬淡无为,动则顺乎天然,乃为养生之道。动静结合之理贯穿于古老的运动养生功法,如导引、吐纳、行气、服气、胎息食气、坐忘、静坐冥想、守神、炼丹、坐禅和太极拳等。如五禽戏中的鸟戏主要是上肢的升降开合运动,这些动作可以牵拉肺经、督脉、任脉.起到疏通经脉气血的作用。通过适量的运动还可以对溪谷上的经络穴位产生“按揉”的效应而起到防止气滞血瘀而疏通经络的作用。
关于任脉,《古今医统大全·卷六》中记载:“谓任脉为阴脉之海者,以其总诸阴脉之会也,故日阴脉之海”[18]。所以任脉能统任一身阴经之脉气。关于督脉,督脉是人体阴阳平衡的主导统帅以及脏腑功能的通路和调节中枢。因此,督脉强盛不衰是保持机体内环境调和稳定,促使经络通畅的根本保证。关于任督二脉,东汉医学家华佗指出了任督二脉在运动养生时起到了统帅的作用;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人生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两物皆长寿”[17]以上观点表明了任督二脉在运动养生功法中的统帅作用,练此二脉可以疏通经络,保持人体健康长寿。如“小周天”与“五禽戏”功法便是对任督二脉的重要性均给予了高度认同而创编的运动养生法。“小周天”通任督即通会阴、长强、尾阊、夹脊、玉枕和百会,再经身前承浆穴、膻中、气海和曲骨等穴位,形成连续循环即“周天”运转之意[20]。“小周天”开始练习阶段需要意念引导,待内气自然能沿着任督二脉运行时,意念可逐步淡化,乃至于无。另外,“大周天”是练功者经长时间的练习体会到经气循十二经脉而行的现象,虽不多见但也时有发生。“五禽戏”有五禽对应五行络属引气营于周身[2],通过对其练习,可以促使各器官气血运行顺畅润泽机体的五脏六腑,为其健康提供保证。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阐述了小周天功法沿任、督二脉运行的循行路线。任脉和督脉相互为用,两者之间连通协调的强与弱,决定着人体的阴阳平衡及健康水平。督脉的循行起到“调节经气、维护阳气和卫外御邪、敷布命门火、温煦脏腑、转输阴精与益脑养髓的作用”[27]。结合调和呼吸、运用意念、缅想和身体运动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促使经络通路顺畅,从而达到濡润各器官组织与脏腑,发挥其延年益寿的功效。
人体从产生到消亡经历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循环过程。从中医视角看,生命循环过程也是“气”的生成运化的过程,遵从“气”化“精”、“精”生“血”、“血”盈而“神”满的生命规律。传统运动养生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医理论背景,基于人体生理结构变化特征,通过活动身体的方式即身体姿势的调整、意念和呼吸的配合进行养“气”、化“精”、生“血”、满“神”,以达到通经活络、增强体质、维护健康、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运动养生是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在“气”源论、阴阳五行学说和整体恒动等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经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渐积累下来的养生理论与实践方法,已成为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融导引、气功和武术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运动养生方法。导引气功的功法有内丹、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等;武术的功法有太极拳、少林静禅功等。多数功法均以古典哲学整体恒动观、阴阳五行和中医学等理论为基础,围绕练气、盈血、养精、调神,以通经络为其基本锻炼形式,强调运动中气血相随,形神一致,动静协调统一,从而达到疏通经络以养身心的效用。
王松龄在其《中国气功的史理法》一书中提出:“道家炼养派的‘炼养’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即宋以前以‘炼气’(吐纳、胎息、服气等)为主,自宋以后以‘内丹’为主[2]。直至近现代,内丹、静坐、禅定和导引等功法被进一步整理、创编和普及,如国家体育总局整理创编的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大舞、马王堆导引术、十二段锦、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太极养生杖等九套功法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普及。这些功法融生命系统整体观为一体,运用肢体运动、意念与呼吸使各组织器官、表里、经络等各个环节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以达到调身、调心和调息的作用,从而促进全身经络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促进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系统有机整体的平衡状态。
经络是维系生命系统整体的通路,如《灵枢·海论》中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枝节”[7];《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灵枢·经脉》谓:“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4]表明络脉和经脉的表里关系,它是气血得以运行的通路,保证生命有机整体运作得以维系。经络是贯通脏腑和肢体以及身体内外和上下联络,气血的运行是实现经络与身体各器官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平衡,它是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基本保证。故运动养生多以经络运行路线为依据,以疏通经络为目的对运动养生的动作进行编排与设计。如果离开了经络理论,运动养生法则便失去方向而变得无的放矢。
20世纪末叶的前沿科学阵地中兴起了“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CAS)研究。事实上,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思想家把人理解为不断获取自然和社会环境信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外部环境的CAS开放性系统。如《皇帝内经》中已有相关记载:“……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与天气息息相通的观点,主张根据四季气候变换和一天时间的变化规律顺天之时进行调理养生。又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记载,“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强调五脏与四时阴阳相应的理论,即以春之“养生”,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供奉夏长之令;以夏之“养长”,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供奉秋收之令;以秋之“养收”,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供奉冬藏之令;以冬之“养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供奉春生之令,诸脏相生,更具生生不息之机[15]。以地之序则主张尽量选择林木茂盛和空气清新的场所进行锻炼。
“经络”一词主要指具有隐性循经感传现象的组织液容积传输通道。但,“经脉”在古文献中也常被用于指代心血管系统;养气盈血疏通经络,调神强魄以濡养筋骨,二者相生相成而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宜动”或“宜静”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应该以辨证的思维看待“动”、“静”养生;传统运动养生以任督二脉为首要部位,通过养气盈血充盈经络、养形全神而使经络调和、动静结合以疏通经络,三者互相促进从而促进经络与心血管系统、神经干以及淋巴管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以达到身心修养的效用;经络是维系生命系统整体的通路,通过练气、盈血、养精、调神和强魄方可使人体形成气血相随、形神一致、内外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