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贵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重要经验。认真研究这些经验,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战略高度明确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同时,根据实践的需要,加强党自身的建设,这是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的一条重要经验。2002年,党的十六大认识到,党已经从夺取政权进行革命的党转变为在全国执政的党,已经从以前遭到外部封锁从事计划经济的党转变为改革开放和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历史方位的变化,党才能科学制定新世纪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了指导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对历史方位的认识更加自觉,大会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1]这个清醒的认识是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方向的前提,是实践创新的前提。
党的十六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认识到:作为执政党,必须充分重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不能离开当前生产力的发展去谈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样,党的十六大就将生产力的发展与上层建筑的完善有机统一起来了。如果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去谈制度的优越性,实际上是没有基础的。
党的十六大指出,经过奋斗,本世纪初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社会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的各种需要。这个判断是准确的。因此,新世纪头二十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任务符合实际情况。
1.改革开放是新阶段最显著的特点。从1978年底开始,我国的改革开放就起步了。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其方法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先是农村改革,继而城市改革;先是东部,后又扩大到中西部,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显示出生机与活力,整个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始发挥出来。在这样的形势下,2007年,党的十七大正确地判断:“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2]所谓“最鲜明的特点”,一是指改革开放的范围的广泛性。中国的改革是全国性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等各个方面。二是指改革开放的深刻性。党中央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一场深刻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要解决我国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深层次问题,以推动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三是指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发展,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四是通过改革开放,我们获得了一个重要的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与时俱进是新阶段的最显著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初步解决了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诸多根本问题。新世纪伊始,党面临着解决提高执政能力、抵御腐败和各种风险的任务。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党就不能担负起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在这种情况下,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发展需要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了我国多年的发展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可见,新世纪以来,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色十分显著。因此,党的十七大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
3.快速发展是新阶段最显著的成就。新世纪以来,党充分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这是增强自信力的前提。党的十七大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4]大会坚信,不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和正在作出重大贡献。
新世纪伊始,党的十六大强调:“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此专门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出了《决定》,解决了以下问题:第一,进一步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第二,强调了总结执政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决定》指出:“认真总结和汲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至关重要。”[6]《决定》总结了六条执政的重要经验。第三,《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在各方面的领导能力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是此《决定》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并号召全党高级干部带头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的要求。历史证明,是否能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实践制度、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实践目标是否正确的头等大事,是基本前提。
党中央认为,要较快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必须继续解决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此,党中央做出了许多重大努力。
江泽民指出:“要十分注意处理好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从我们党的历史看,处理好这个问题十分紧要。”[7]民主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错误就在于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为中国经济文化落后,马克思主义就不能指导中国民主革命,他错误地提出了“二次革命论”。三次“左”倾错误照搬马克思主义,不懂得将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结果,中国革命遭到重大挫折。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实践和理论上找到了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理论、成功地实现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思想,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照搬或误解马克思主义,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犯了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个严重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错误。邓小平抛弃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强调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建设道路,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新的形势,党的十六大号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特别强调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8]2001年8月31日,江泽民在国防大学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讲话,专门讲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强调必须“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9]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是我们当前活生生的现实,决不能离开现实去谈理论的运用。要正确处理本本与实践的关系,不能用本本去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
只有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思想解放,才是正确的解放。“大跃进”期间也强调解放思想,但是,当时提出的解放思想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总路线,离开了当时的实践,不符合当时实践的要求,解放思想也就成了冒进。
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和1992年的“南方谈话”,都是解放思想的典范,极大地推进了改革开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两次思想解放是针对实践中妨碍前进的“两个凡是”和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针对影响前进的思想观念、做法和体制弊端。党的十六大强调:“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10]可见,党的十六大解放思想的决心是很大的、彻底的,也是有实践上的针对性的。党的十七大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1]在我党的历史上,视为“法宝”的往往是十分重要的经验。毛泽东总结民主革命经验时,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称为“三大法宝”,意思是只有懂得这三者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将解放思想作为法宝,说明了党对解放思想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
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大并没有忽视实践,强调必须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以实践和解放思想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大对此做了高度的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12]这样,就把解放思想与实践在发展过程中科学地统一起来了。
第一,中央认识到,创新包括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实践中有创新,而且将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并提,说明了中央对实践创新的重视。第二,明确强调理论创新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党的十六大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13]第三,在动态中把握实践与创新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14]党的十八大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15]第四,将实践推动创新作为一条规律遵循。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规律。”[16]既然是规律,它就是客观的,必须遵循它,认识它,利用它。要正确地将实践与创新结合起来,就必须正确理解习惯与规律的本质区别。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往往是经验,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经验基础上,就容易形成习惯,时间长了,就会妨碍创新。要认识事物的规律,必须进行理性思维。例如,在依法治国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出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7]提出领导干部要学会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个重大理论突破,就是发展市场经济实践推动的结果。“十三五”时期坚持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是位居首位的。
党的十六大主张世界是多样的,各国的发展模式也一定是多样的,为以后党处理国际关系展开了广阔的前景。党的十七大强调合作共赢,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政治关系上强调“包容互鉴”“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这个思想对后来产生了深远影响。习近平指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多彩文明;文明不同,是因为实践不同,因而各种文明是平等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各有千秋;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有交流互鉴,各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在国际事务中要发展合作共赢。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加强了对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研究,因为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矛盾具有特殊性。只有根据这种阶段性特征,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这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特色,也是重要的经验。
党的十六大根据实践的需要,提出了21世纪头二十年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体现时代特色的措施,例如,根据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根据新阶段的实际,提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新要求:经济上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等等。党的十八大根据实践发展和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之一。
要正确提出阶段性措施,需要几个条件:第一,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的统一。第二,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弄清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和趋势。就此,党的十六大强调:“我们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18]第三,必须提高全党尤其是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19]习近平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目标,是十六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一大特色,也是一条重要的经验。例如,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符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实践需要;提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需要。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主要是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发展,等等。实践证明,“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20世纪初,面对着国际国内形势,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0]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要充分反映时代的特点、要求,通过深入分析大量的现象,找到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逐步孕育到90年代形成突飞猛进之势的新科技革命,几乎在各个科技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科学知识群和技术群,出现了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不可分的紧密联系,科技生产一体化极为明显,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着经济全球化。面对种形势,党的十六大认识到这种形势,必须前进,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为此,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新要求并进行了新的部署。这些概括和要求,进一步指导和推动了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鉴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明前景,提出“攻坚克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对进一步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后,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2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十一五”建议的时候,强调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中央委员和省部级领导干部“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22]这些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
党的十六大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23]把党的先进性与时代明确紧密联系起来,其意义是重大的,它为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明确的前提。党的十七大提出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仍然体现了这个精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更加明确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24]正是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党的先进性,从而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在把握党的先进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上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十八大指出:“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大会提出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以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但完善了党的建设,而且是实践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把握规律性,即理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弄清事物之间哪些联系是必然的,哪些联系是偶然的。也就是说,认清这些规律,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有效地运用规律。
在实践中,我们根据需要,首先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这两个文明。如果没有民主政治来保证,这两个文明难以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认识到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经济发展了,社会建设必须跟上,否则无法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要,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必须遵循、必须加以很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也是符合实践中创造性与理论认识统一观点的;明确提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列为五位一体之一。由此可知,实践每向前发展一步,都需要对此进行理论认识,理论认识反过来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历史证明,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须重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须掌握共产党执政规律,而掌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离不开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者缺一不可。比如,反映实践需要的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公平正义思想等,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无启发和参考价值。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例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等,作为执政的共产党,也是必须掌握的。共产党执政规律,也必然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例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如此。可以说,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直接或间接地贯穿了这一规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紧密联系起来,大大深化和拓展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因为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有不同体现和要求,只有将科学执政作为前提,即民主与法治建设必须符合规律性,才具有真理性。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来看,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有了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等八个坚持,实际上是三大规律认识的具体表现和进一步深化。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中华民族自己的特色,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我们党不断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经验。这些经验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特色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25]民族性不等于闭关自守,也不是停止不前。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民族性强调的是在坚持普遍性,即在学习别的民族的经验的时候,不能忘记特殊性,即不能忘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走过的道路。一个民族全盘照搬别的民族的道路和价值观,就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具有民族特色,也才会走向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容中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显著的中国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就更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正因为有了民族特色,也才有生命力。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的改革,体现了“民本性、时代性、民族性、艰巨性、效能性”[26]等多方面的特色,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