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研究综述

2019-01-26 15:27申晓蓉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经验马克思主义

申晓蓉 王 跃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过程: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又要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创造和不断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提高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及时地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基本经验,是这一进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可以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呈现更为清晰的思想脉络,增强其逻辑说服力,同时增添新的理论来源。目前,学术界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形成了较为清晰一致的观点。

一、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经验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很长时期内没有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问题,以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曾经遭受曲折与磨难。当我们坚持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又重新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学术界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经验研究主要围绕以下4个层面展开。

(一)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发展史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与历史进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在于我们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这关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运前途。

杨胜群认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前提条件。[1]

倪培强认为,“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2]

孙建华认为,“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条件。[3]

(二)在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列宁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做某一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性的指导原理。”[4]邓小平指出:“在普遍真理和具体实际结合这个问题上,我们党过去吃过很多亏,以后就一直抓住反对主观主义这一条。”[5]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历经曲折,在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沈宝祥认为,“实现认识的飞跃要注意排除两种错误倾向的干扰。第一,机械照搬。不认真研究中国的实际,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结论和原理,把某些外国模式,机械地照搬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来。第二,随心所欲。依据未经审查的材料,甚至是想当然地发议论,作结论。”[6]

徐世强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必须反对超越实践发展阶段的“左”的倾向,也要反对跟不上实践发展阶段的右的倾向,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重要规律。”[7]

辛国安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斗争中实现的。……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永远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任务和原则。”[8]

(三)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重要因素。

陈建坤认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积累八十年历史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认识的新概括新升华,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和宽阔胸怀,同时也是对新世纪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新要求。”[9]

张静、侯明认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在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10]敬志伟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在坚持和发展中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理论上不断创新。”[11]王伟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12]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眼光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世界眼光是其鲜明的特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将目光投射于世界潮流发展的大趋势,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自觉破解时代难题,深刻分析和敏锐洞察世界历史的进程与变化,积极回应新的时代挑战。

王占仁、郑德荣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有世界眼光,必须把中国纳入整个世界的发展潮流与时代背景中去,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与中国。”[13]

黎康、赵美岚认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正是坚持世界眼光的体现,是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持世界眼光,一方面体现于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和自己的实践,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虚心学习并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14]

余品华认为,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世界眼光’的产物,是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的产物。另一方面,立足中国实际,把握中国国情,必须把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纳入到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的发展潮流之中,放眼世界看中国,避免静止地、孤立地审视中国的具体实践。”[15]

二、关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如何“结合”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性的结合过程,它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化过程,又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民族化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大众化过程。实现这一“结合”的关键在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认清国情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牢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中国实际。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包心鉴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解决的最关键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经验和最基本规律。”[16]

陈先达则认为,“离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不可能也不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来‘化’中国,而不用马克思主义来‘化’中国,就不可能有对中国革命、对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17]

田克勤认为,“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的国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前提和基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经验。”[18]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已经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植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现实土壤中,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时代特征的结合点,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指导作用。许多学者将这一条经验归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经验。

肖贵清、胡运峰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经验。”[19]肖浩辉认为,“坚持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三大理论成果根本原因。”[20]田心铭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的全部历史经验中最根本的经验,适用于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各个历史阶段。[21]胡国胜、陈金龙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最根本的一条,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22]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在西方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下诞生的思想文化理论,必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内化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民族气派。

石仲泉认为,“我们应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创造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首先是民族化。这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于各民族国家具体实际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经验。”[23]

辛向阳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给予中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使中国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24]

郑德荣、梁继超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的思想文化要在中国结果,不仅要适应中国的经济、政治的现实需要,还必须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做到民族化、中国化。”[25]

(四)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重要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以及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成为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试金石。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源泉。宋镜明、徐能武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既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化的动力,又是实现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源泉。”[26]刘先春、杨志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过程,归根到底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归根到底要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27]陈占安认为,“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党的领导集体的众多成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出了贡献。”[28]

2.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包心鉴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和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29]周和风认为,“真心实意地相信群众,保持和巩固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是中国革命最终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30]施雪华认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31]

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理论武装群众。丁荣生认为,“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武装群众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一旦为群众掌握,就能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2]王承哲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一方面,要适应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掌握群众、武装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实现主客观世界改造的过程中,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33]

4.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李楠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唯物史观,始终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执政为民是党的唯一宗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34]张帆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展开,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35]

三、关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加强党的建设的经验

党的思想路线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主体能力建设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者与推动者,承担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历史使命。重视党的建设,特别是始终不懈地进行党的理论建设,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进步动力与组织保证,是我们长期积累下来的一条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基础上的理论创造,是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思想理论基础。丁荣生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实事求是地研究、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中国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统一起来,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36]何克祥、王伟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思想法宝。”[37]

(二)加强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结出丰硕的理论之果,能否顺利向前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共产党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情况如何。陆剑杰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党越重视自己的理论建设,越具有牢固的理论基础,越能形成一支坚强的高水平的理论队伍。党的中央、党的领袖越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也就越顺利,越能取得伟大的成就。”[38]

陈其胜认为,“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特点。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引领者、推动者和实现者,党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程度。”[39]

翁祥栋认为,“加强理论创新主体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托力量。党的建设能够确保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不断推进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前列、承担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40]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研究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与反思,既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也是我们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的政治智慧。研究者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但是,这一课题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研究的总体述评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某个历史时期具体经验的考察较为缺乏。目前,多数学者都重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只有极少数学者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某个历史阶段的进程,进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例如,梁星亮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罗任权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翁祥栋研究1947-1949年历史转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分析与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历史阶段的进程与基本经验是对整体经验研究的重要补充,既要突出最根本最重要的基本经验,又要注重挖掘具体经验的理论宝库,力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研究的整体性与阶段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2.立足时代潮流与中国未来的发展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根本遵循。把总结历史经验与顺应时代潮流结合起来,高度关注当前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与新变化,深入揭示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走向新发展新情况;把总结历史经验与开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结合起来。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与要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二)亟需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研究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科学总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对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依据、现实基础、理论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全球视野与民族情怀的统一。为全球治理与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直面人类挑战,回应时代变革,寻求发展机遇,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意义。

2.历史眼光与现实关照的统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忘初心,以史为鉴,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南,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导向。

3.人民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中国化经验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