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健康农业的思考

2019-01-26 15:11胡桂芳
中国发展观察 2019年20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发展

胡桂芳

作者系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由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农产品消费由追求温饱转变为追求安全、营养、健康。在当前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大农业与大健康呈现融合与共生态势,健康农业因之应运而生,并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大趋势!君不见,近年来,不仅一批有影响的农业、医药龙头企业如中粮屯河、中宁枸杞、江中医药、仲景药业等,同时在健康农产品和食品开发上交汇融合,推出健康营养食品、药食同源品牌;安徽、江苏、浙江、上海、贵州、陕西、甘肃等地相继开展了健康农业、生态健康种植、健康养殖、绿色田园工程、中医农业等试验示范。健康农业这种以安全、营养、健康为内在特征的农业新理念、新业态,正以其光芒四射的活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它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人民增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农业的五大特征

所谓健康农业,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提高和促进人的健康作为农业的价值取向,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注重农业生产基础、生产过程和终极产品的健康,实现农产品的安全化、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提升现代农业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人民健康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加快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健康农业具有五个特征: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身体健康,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是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人民的小康,就没有人民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树立“大健康”理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创新。健康农业把促进人的健康作为农业的价值取向,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习近平“大健康”理念在农业领域的生动实践。

二是突出生态高值。健康农业贯彻习近平“两山理论”,立足农业绿色发展,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注重资源生态保护和循环利用,兼有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性。比如,食药用菌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在林下、荒地、山洞或防空洞等场所就可种植,投入产出比在1∶3以上,生态、经济效益可观,民间流传有“一亩园,十亩田;一亩菌,十亩园”的形象说法。近年来,华东地区一些地方以废弃桑树枝种植珍稀药用菌桑黄,每亩地效益至少7万元,废弃菌棒又成为有机肥料。同时,食药用菌经加工提取为快消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后,效益更是大幅跃升。

三是强化农业功能开发。健康农业以“两养”(养生、养心)“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为内涵特质,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健康农业旨在深度开发农业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五大功能”,将其集聚为一个关联、开放、循环、互促、均衡的综合系统,源源不断地释放现代农业巨大能量,最大限度满足城乡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革命老区安徽省金寨县抓住建设“中国药用菌之都”、安徽“西山药库”的机遇,着力培育百亿健康产业,打造“红绿蓝”多彩金寨、养心金寨、长寿之乡,成为大别山区多功能农业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实践证明,健康农业发展越快的地方,农业多功能开发的领域就越广泛、越深入。

四是融合大农业与大健康。健康农业以大农业为基础、大健康为主题,是农业植入健康、健康赋能农业的新型农业形态,具有鲜明的“跨界”融合特征。具体表现为:农业产业向着现代化、快消化和健康化升级;健康产业向着食品和基地化的农业延伸。两大产业以相反的起点和终点相对而行,彼此越来越跨界,产业内容越来越相像。两者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脉动”,优势互补,集成创新,不断提升融合度,释放内在活力,发育为乡村振兴的新产业、新业态。在行政管理层面,健康农业需要农业农村和卫生健康部门紧密配合,协调相关部门步调一致,做好服务,形成推动大农业、大健康有机融合、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是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健康农业,必须遵循农业科技规律,确保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营养健康,对现代科技的需求多元化、领域广、创新性强、聚合度高。不但要有现代农业科技(如资源与育种技术、种养加科技、资源节约型科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又要有卫生与食品营养科技、中医药科学,还要有现代生物科技支撑,重视农业发展趋势及其与对科技需求的研究,等等。由此可见,健康农业是一场深刻的农业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是催生健康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发展健康农业势在必行

(一)从农业发展现状看,健康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以石化农业为标志的农业发展,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也造成了农业资源承载超限、过量使用化学投入品等弊端,带来了农药、农膜残留、激素滥用、土壤污染和酸化、微生物减少、地表水污染等问题,并呈现出多方面立体式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上上下下关注的民生之要。解决之道何在?近几年,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等专家一直呼吁,要破除 “二物(动物、植物)农业”传统思维桎梏,树立“植物生长—人和动物转化——微生物循环”的“三物农业”观念,重视开发微生物(尤其是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微生物燃料、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药品和化妆品等)。我们要在“三物农业”观念指导下,大力发展长期被忽视的微生物农业,利用微生物的繁殖生产能力,生产人类及动植物所需的安全营养产品,逐步减少大化肥、大农药的使用,有效解决石化农业的痼疾,重构稳固的自然循环链,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人类幸福安康。毋庸置疑,发展健康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出路所在。

(二)从农业自身改革看,健康农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农业阶段性供不应求和供给过剩并存,发展状况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管改革要求很多,但最突出、最重要的就是满足人们对安全、绿色、放心农产品和食品的强烈需求。现阶段消费者购买农产品和食品时,最怕买到不安全、不健康的产品,普遍青睐健康农产品和食品。据调查,消费者网购食品中,有机、健康食品占42%;奶制品、进口食品占37%;生鲜食品、地方特产为21%。数据显示,我国近三年线下有机奶粉销售额平均增长率高达47%,2018年有机奶粉销售39.2亿元(不包括线上和海淘),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100亿元。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与健康摆在第一位。党的十九大号召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指明了当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可以说,农业结构调整千条万条,这一条解决不好,就不算成功。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历史担当,大力发展健康农业,为社会提供安全、健康、营养、优质的农产品和食品。

(三)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健康农业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过8000美元后,大健康产业的“朝阳时代”接踵而至。我国人均GDP在2015年超过8000美元,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特别是在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重大疾病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人们更加关注生命健康、关注防病治病。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宣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中的健康产业,不仅包括卫生与保健产业,也包括为城乡人民提供食物、穿衣用品原料以及休闲旅游的农业。因此,人民要健康,农业必须健康,农业要成为有利于人民健康的产业,农业的健康化程度业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识。大力发展健康农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求十分紧迫。

(四)从农业发展规律看,健康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2009年,中科院发布的《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就提出,农业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产农业(为了“吃饱肚子”);第二阶段是绿色农业(为了“吃得安全”);第三阶段是功能农业(为了“吃得健康”)。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我国城乡消费者对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要求既要吃得安全,又要吃得健康,把品质放在第一位。特别是迅速崛起的以女性、年轻人为主要群体的果蔬及食用快消品消费,更是呈现健康化、品牌化、高端化趋势。在这一强大内需驱动下,绿色农业、功能农业加速融合,催生了健康农业。有专家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后现代农业”。其基本特征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善用科技、追求品味,实现种、养、加等链条自身的循环发展,以期实现农业生态化、营养化、健康化,满足人们的多功能需求。这说明,我国农业发展开始进入了健康农业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当然,这一过程将是漫长的,需要爬坡过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总之,发展健康农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呼唤,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迫切需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闻鸡起舞,奋发有为,义不容辞地做好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健康农业发展的几个重点

健康农业的发展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构建农业健康的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土壤、水和空气等环境要素,是健康农业的本源。土壤被称为农业之母,为了提醒各国构建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第68届联合国大会将2015年定为“国际土壤年”,其口号为“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发展健康农业,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理念,重点抓好土壤、空气、水污染的防治,抓好绿色植保、绿色防控,强化健康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近年来,各地开展的农业“两个替代行动”试点(农业生物农药、物理防控替代化学农药、除草剂;有机肥替代化肥),从健康投入品入手,改善农业健康环境,让绿水青山产出安全放心农产品,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

二是发展健康农产品。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终极形态,是直接为人类提供生存、健康的必需品,来不得半点含糊。2016年8月,原农业部党组明确提出,着眼于“大健康”,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人们提供更多放心健康农产品,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这是农业农村部门第一次提出“健康农产品”的概念,标志着其指导农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农业农村部还在推行生态健康养殖的过程中,开展了品牌猪肉、健康猪肉评比活动,被称为引导健康农产品开发的风向标。在发展健康农业过程中,要突出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着力打造健康农业品牌,推进这类产品生态化、特色化、营养化、高值化。

三是发展食药用菌产业。食用菌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兼具肉类和蔬菜特点,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荤一素一菇”人类最佳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21世纪的保健食品。我国民间亦有“吃四条腿的(畜类)不如吃两条腿的(禽类),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蘑菇)”说法。目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已占世界食用菌产量的75%以上,人均日消费为60克,而营养专家认为每天人均应消费250克以上,可见我国食用菌生产、消费有很大提升空间。食用菌中的药用菌资源开发尤其重要。近代医学研究表明,药用菌既有传统的益气、强身、祛病、通经、益寿等功能,又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辅助抗肿瘤抗癌,且无毒副作用。我国有香菇、银耳、猴头菇、灵芝、桑黄、蝉花等100余种药用菌,开发潜力巨大。况且我国食药用菌人文历史积淀丰厚(如白娘子盗仙草的传说家喻户晓),是中华农业文化的瑰宝,极具开发潜力。目前我国490个国家级贫困县中,80%以上的县将食药用菌作为脱贫攻坚的首选产业,足见其产业魅力。大力开发食药用菌,将成为健康农业的支柱性产业。

四是开发食药同源产品。“食药同源、药补食疗”是中医的基本理念,而“治未病”又是中医的先手棋。我国历代本草文献记载的食药同源植物动物约有30类数百种之多,卫生与健康部门已公布的食药同源产品(含新资源食品)目录有100多种。现在,发展中医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已走进183个国家。而防止“病从口入”是人类的共同命题。利用食药同源农产品和食品对不同体质类型进行功能调节,从食品源头上通过一日三餐预防和辅助治疗各种疾病,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接受。安徽农大宛晓春茶叶团队关于黄大茶具有显著降血糖功效的研究成果在英国《科学报告》期刊发表后,不到两年,霍山黄大茶即由每斤几块钱升至百十元甚至一两千元。发展健康农业,要把食药同源食品开发提上重要位置。随着现代高科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药食同源的功效将愈加突显,其产业发展展现出光明前景。

五是发展道地中药材。中药材种植是中国传统农业重要内容,更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进入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基础条件、任务要求发生新的变化,必须激发中医药“五种资源”(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的潜力和活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国虽然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体系(目前常用的600多种中药材中300多种为人工种养),但是,中药材质量安全存在忧患,甚至有“中医亡于中药”之说。一方面,国产优质中药材基本出口日韩作为原料贱卖,另一方面,中药材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世界中药市场90%的份额是日本汉方药。我国100多个古汉方药被日本抢注为国际专利,全球药食两用菌品种基本被日韩等国垄断。在国内外中药材需求趋旺、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发展中药材对农民脱贫增收拉动作用明显。必须立足资源禀赋,按照“优质种、原产地、重传统、高科技、标准化”的思路,发展特色道地中药材生产,真正让中药姓“中”、汉方归“汉”。要借鉴贵州将发展中药材列入农村创业革命的做法,大力推进道地中药材生产,使之与互联网+、产业扶贫、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培育和发展中药材新业态新模式,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弘扬光大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

六是开发微量元素农业。人体由60多种元素构成,其中与人体健康和生命有关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9种,而最常见和较多人群缺乏的微量元素为硒、锌、钙、铁、碘等5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兰纳斯·鲍林博士认为“所有疾病均因缺乏微量元素引起”。世卫组织将人体微量元素缺乏喻为“隐形饥饿”。近10年来,我国微量元素农业开始起步,不少地方通过生物科技手段和农艺措施,在农产品中强化补充不同人群所需的微量元素,满足人民个性化的需求,这一农业形态理想的目标是“缺啥补啥,啥多调啥”。以硒为例,它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生命活化元素”,缺硒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严重者易引发心脏病、癌症等。芬兰国土严重缺硒,人均日摄入量仅30多微克,国家通过立法在动植物及食品加工中补充硒元素,使人均摄入量提高到90多微克,提高了国民健康水平。我国缺硒地区占72%,其中29%严重缺硒。营养学家认为,我国人体每日适宜摄入量为60微克—250微克。而目前仅为40微克。近年来,我国已有10多个省区、100多个县开展以补充硒元素为主的功能性农业试点。实践证明,它不光具有长远效益,能消除因缺乏微量元素引发人体机能衰退的“隐性饥饿”,使人民增寿;更具有眼前效益,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据预测,2020年,全球将推出8 0—1 0 0 种以补充微量元素为特征的功能性农产品,到2030年,其产值将占农业总产值的10%,2050年将达到50%以上。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下,要以产学研合作为路径,科技为支撑,以标准化为引领,推进微量元素农业发展,使农产品提质增值,激活健康农业的这一片蓝海。

七是发展休闲和养生农业。随着城乡统筹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中,对物质的占有、享受不再居主导地位,而是越来越追求多元、丰富的精神生活。农业除了提供食用产品外,也需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愉悦身心的休闲旅游和文化产品,满足人民对非物质幸福的追求。如今,追求物质消费精神愉悦全方位需求的休闲农业4.0时代已经到来,“身心融入自然,徜徉绿水青山,寄托乡思乡愁”蔚成风尚。这种日益强劲的需求,诱发了农业多功能开发,带来了休闲、观光、游学、康养等农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因地制宜,把农业农村的 “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要素统筹起来,挖掘出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民俗和展示这些乡土文化民俗的农事活动、特色食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精心规划和建设各类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康养庄园、农业公园等,为人们提供更多颐养身心的休闲养生好去处。

八是发展智慧农业。智慧农业基于“大物移云”(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综合应用,减少人与动植物和产品接触,避免外来污染源,能精准预测预警、精准管理,实现清洁化生产,节本增效,使农产品更安全;而区块链等追溯技术的应用,更解决了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和食品的信任危机,让人们的餐桌更安全。一个总高度一千米的垂直农场的产量相当于60公顷传统耕地或5公顷温室经营。实验室里研发的替代肉类、鱼类和乳制品,不仅适口性好,无任何污染,而且减少78%到96%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时减少99%的土地使用。近年来国内外植物工厂、人造肉车间、垂直农场、农业机器人应用迅速兴起。南京市的一个植物工厂,智能化控制温湿度、水肥、灯光等,蔬菜生产期比自然状态下缩短了一倍,但效益提高数倍。广西、湖北、广东、浙江等地出现了8—15层的高楼养猪,全程清洁化、智能化控制。迪拜建设的世界上最大的垂直农场,每天能生产2700公斤高质量、无除草剂和无农药的绿叶蔬菜,用水量更比室外种植减少99%。虽然占地仅18.11亩,却相当于5463.2亩农田的产量。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 “互联网+”科技应用领域迅速拓展,农业机器人研发和应用步伐加快,特别是5G技术应用,将创新智能化健康农业的模式。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智造农业,让健康种养和精深加工植入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发展健康农业的几点建议

一要加强研究与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健康农业尚处于萌芽阶段,社会认知度低。同时传统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习惯根深蒂固,影响制约健康农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智库、媒体和全社会形成认识,协调步调。要加强调查研究,开展持续广泛、生动活泼的宣传,讲好健康农业故事,营造强大的舆论场,逐步提高人们的认知度。建议:组建中国健康农业研究院,开展健康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和地方将健康农业列入重大科研课题,组织研究攻关;编写出版健康农业书籍;媒体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农业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和专题;编写发布健康农业发展报告;组织编写典型案例和培训教材;将健康农业纳入各级党政干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各级乡村振兴讲习所培训内容。

二要研究制定规划,加强科学引领。建议:国家层面由农业农村、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协调,研究制定健康农业发展规划。制订各级乡村振兴规划,要将健康农业发展纳入其中。将健康农业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年度计划,相关部门制定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市县农业农村和卫生健康部门,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意愿、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他们因地制宜制定发展健康农业的计划或方案,并有效实施。

三要加强分类研究,制定相关标准。重点开展健康农产品和食品类的研究,制定产品标准、生产规程、储运包装标准,科学指导实践。要廓清药用菌产品、食药同源产品、功能性农产品的内涵,厘清其与一般农产品、食品的关系,改变名称五花八门、概念混乱、长期“有品无标”等状况。要以标准为引领,着力培育区域性、行业性和企业的健康农业品牌,唱响中国特色优势健康农业。结合中医药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国特色食药用菌、食药同源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系列品牌的推广,推动中国药膳及健康饮食文化走出去。

四要坚持抓点示范,注重典型引路。发展健康农业,既不能慢慢腾腾,也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把握好节点、节奏,坚持典型示范,树立标杆,引导发展。要分层次分类型培育典型,包括重点建设一批健康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园,建设一批健康农业主题农场、特色庄园,建设一批健康农业特色小镇、农业田园综合体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科技示范园,要开展健康农业示范,国家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含中医药)部门,要指导扶贫开发联系地区发展健康农业,树立标杆。

五要聚集各类要素,增强发展保障。发展健康农业,需要各类要素集成投入,扶持和培育健康农业新业态。体制层面,建议针对健康农业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现状,设立部级和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健康农业的统筹协调,合力推进,改变多头、分散、都管都不管现状。机制层面,突出解决健康农业面临的人才缺、科技弱、政策法规不配套等问题。采取“挖(挖掘专门乡土人才)、引、培、留”并举方式,以人兴业,高校、职业学校要设置对路专业。科技创新应着力解决健康农业多元、复杂的科技需求(软件如标准、规程、技术集成、模式提炼等,硬件如多品种、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设备研发和改进、集成等),高度重视和推进互联网+健康农业的研究与应用。加强健康农业政策法规建设,研究解决产业痛点(如长期以来一些食药同源产品既不是药品又不是食品,只能作为普通农产品出售),依法护航健康农业发展。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