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问题探究
——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

2019-01-26 06:12:13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昆明市发展

申 珅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路径和任务,提出了“共建共享 全民健康”的健康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在首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云南省提出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其中第三张牌就涉及大健康产业,即发展从“现代中药、疫苗、干细胞应用”到“医学科研、诊疗”,再到“康养、休闲”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云南省具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悠久渊源,已在生物医药、绿色生态、食品、饮品、保健品、花卉、宜居、休闲、养生、康体、运动、旅游、文化、环保等产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进展。[1]其中西双版纳州利用其生态优势和旅游业基础,加速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2]2017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昆明成为继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和秦皇岛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之后,第三个国家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昆明市具有气候和生态等优势,立足“春城”特色,通过发展以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服务、康体养生等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让昆明人健康起来,让想健康的人到昆明来。

一、昆明市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背景和意义

为了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云南省昆明市基于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大健康产业的迅速发展。李克强总理到云南昆明考察调研时,对昆明发展大健康的思路予以肯定,并先后两次予以重要批示。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我省要大力培育重点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做大做强健康产业,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健康旅游、健康养老、健康食品、健康服务等产业,不断丰富健康产品供给。”云南省长阮成发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明确“支持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加快建设”,为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在昆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依托昆明独特的气候优势、生态优势和生物多样性优势,加快发展以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服务、康体养生等为重点的健康产业,把昆明建成全国大健康产业示范区。”

所谓大健康产业,是经济系统中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的总称。[3]大健康产业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满足社会健康需求,它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支撑是健康产品制造业,将健康服务业作为核心。主要包括健康食品业、保健品业、健身业、健康信息服务业、健康保险业、健康产品批发零售业、医药制造业、养老养生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类别,以及提供基本健康服务等公益事业。[4]通常可以将大健康产业划分为三个层次:以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为代表的核心层(产品层);以康复疗养、健身休闲、旅游度假、咨询培训为代表的紧密层(服务层);以餐饮酒店、房地产、商务、办公、文化创意、商贸、物流为代表的支撑层(配套层)。[5]

由此可见,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较为丰富,在第三产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作为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选。本文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基于对云南省昆明市大健康产业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推进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

二、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

为了打造中国健康之城和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按照“整合统筹、突出特色、区域协调”的思路,昆明市成立了大健康发展领导小组,构建特色突出、协调互补、融合发展的“一核两极三网五走廊”大健康总体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对全省大健康资源整合能力,沿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线路,串联沿线旅游资源、医药资源与医疗服务等大健康要素,打造五条大健康协同发展走廊。各县区积极承接昆明主城功能疏解和拓展,主动融入、服务和支撑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昆明市选取“医、药、养、健、游、食”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生命科学创新、健康产品制造、高端医疗服务、候鸟式养生养老、高原健体运动、民族健康文化等六大中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健康需求,逐渐成为“健康生活目的地”。

(一)政府统筹发展模式持续推进

昆明市强化“有领导牵头、有部门负责、有招商队伍、有考核办法”的责任机制,突出重点项目带动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不断增加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供给。搭建平台,构建一批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灵活高效的开放合作载体。创新“多渠道、亮品牌、有影响、出实效”的营销宣传模式,成功举办首届昆明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在2017年商洽会上进行昆明市大健康专题展示,在国际植物学大会举办期间召开国家植物博物馆项目推介暨国际专家咨询会等一系列活动,都体现了昆明市大健康产业的营销宣传力度空前加大。2017年以来,昆明市加快推进与康美药业、国科控股、阜外医院、阿里健康、阿里体育、博奥生物、台湾地区大健康有关行业协会等知名企业和机构的对接洽谈,研究有关项目优惠政策,做好重大项目落地服务协调工作,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

(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已见雏形

昆明市大健康产业瞄准高端医疗服务需求,积极引进高端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和医学专业人才,引入国内外一流的医学研究机构、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建设国际医院、高端特色医院等,提升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健康服务能力,打造国际知名的高端医疗服务中心。一方面,阜外西南心血管病科技产业园项目综合利用500亩土地,统筹打造“一院两中心两基地”,已建成运营的云南阜外医院净用地91.75亩,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医疗诊治服务,以提升全省、西南地区,乃至南亚东南亚区域的心血管病诊疗水平为己任,目前已成立国家心血管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另一方面,云南省肿瘤免疫防治重点实验室在干细胞与免疫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医药产业制造中心精准发力

依托生物多样性、民族多样性等优势,以中药、民族药、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等为重点,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做优做强。积极推进国家植物博物馆、绿地健康城、云南白药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华大基因、康美药业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为弘扬普及中医药文化,昆明杏林大观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斥资1.5亿元,在石林县建成国内首家“国药博览园”。现有168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桥本、草本、藤本药材1000多个品种,形成了独特中医药生态环境。引用制药工业中的制粒技术,首创三七立体栽培技术。建成用地12亩的中医药文化展览馆,为广大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承中医药文化。

(四)特色养生养老中心初具规模

依托独特的立体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云系列产品,积极发展生态养生、健康医疗旅游、老年康复、休闲度假等养生养老产业,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打造候鸟式休闲养生养老中心。不断推动健康与其他领域的结合,健康新业态不断涌现。目前主要有以下六种模式:

1.医疗+健康生活。五华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出要依托省、市重点优质医疗机构和辖区内23家综合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构建立足全市、覆盖全省、辐射南亚东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健康服务中心,形成全方位、集团化、品牌化、强辐射的多元化健康服务体系。以辖区内多家专业化民营医院为载体,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多重所有制形式的小型诊所,实现资源整合提升,打造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形成口腔、五官和医疗美容、心理咨询、社区服务、康复中心等细分专科领域。依托西翥生态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中医养生、医疗保健、健康体检、养老地产等项目,以健康服务业带动医院、制药企业、制药设备生产、诊断试剂研发、保健品销售等行业发展,并拉动医疗器械批发、相关物流行业、保险、金融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2.科创+健康生活。盘龙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利用茨坝片区科技创新资源,以生物科技服务产业为核心,突出“创新、科技、旅游、人文、生态”,以生命健康研发为基础,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延伸生物产业孵化和服务功能,辐射带动教育科普、文旅、大健康产业发展,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一园一镇一走廊”的产业发展布局,立足昆明、服务云南、走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生合创新中心。在云南省科技厅支持下,目前已与省内10余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3.中医+健康生活。宜良县海拔在最适宜人居住和最适宜苗木生长的1500—1800米之间,负氧离子充沛,山水环境优美,景区景点众多,森林、矿产、水利、生物、旅游等资源聚集效应较为明显,特别是温泉地热资源在滇中地区乃至全省独树一帜。宜良县将中医文化与康养服务相结合,特色小镇与自然村落相结合,以“学、研、用、养”为重点,打造以中医教学科研、中医康复治疗、中医理疗、中医康养、中药种植及实训基地、温泉药浴为主体的医、药、养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产业、城镇、人口、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的“宜学、宜研、宜业、宜居、宜养、宜游”的云南中医温泉康养特色片区。以“一校、一院、一药、一园、一村”为重点,建设云南中医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附属康复医院,打造中草药种植观光景观以及中医康养理念和物联网系统结合的“智慧康养园”,发展健康膳食农家乐和原生态养生民宿,不断挖掘自身优势产业潜力,发挥聚集效应。

4.温泉+健康生活。碳酸钙镁泉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物质和微量元素,可饮可浴,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安宁市的碳酸钙镁泉,全国仅此一处,水温为43-45度,年平均资源总量约374万立方米,日平均流量约10257立方米,现有热水井24眼,日开采量约6376立方米。安宁市具有生态康养、区位交通和体育运动优势,温泉镇以“温泉康体型休闲运动养生”为基础,大力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等产业的发展,丰富的地热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共同构筑了温泉的“三大特色”,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24小时体育康养创业生活圈”。现有各类型宾馆酒店39家,共有房间2246间、床位4260个。

5.文化+健康生活。晋宁县是古滇国的都邑治所、滇文化的发祥地、云南青铜文化的中心、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故里。出土的滇王金印及大量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形成了以石寨山为代表的古滇文化和青铜文化,以郑和为代表的郑和文化。同时,以盘龙寺、宝泉寺、普照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双河、夕阳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在晋宁这方发展热土上共生共荣。晋宁县充分挖掘深厚的历史民俗节庆、民族艺术等健康文化底蕴,建设历史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示中心和历史文化特色景区,提供特色服务,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形成了健康文化新亮点,打造出具有历史文化发展演进标本意义的健康文化中心。

6.旅游+健康生活。石林县把具有中医药文化背景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与中药企业相结合,创办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与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有机融合,依托“国药博览园”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养生、饮食养生、情志调理、弱碱性医疗热矿水等特色养生模式,配置养生养老和药膳配送服务中心,形成功能齐全、服务完备、环境优美的养生养老理想地。以杏林大观园、樱花峪生态园等中医养生资源,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建设以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为核心,集休闲旅游、科普教育、文化演艺、会议展览、运动健身、影视拍摄、药材种植为一体的养生养老模式,实现中医药和旅游业的完美结合。

(五)高原健身运动中心特色凸显

昆明市通过大力发展高原体育健身,加快整合体育资源,做强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国际马拉松赛、高原体育训练等体育赛事品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高原训赛胜地。嵩明县嘉丽泽湿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以体育产业为主导,以足球、马术、游泳为特色亮点,融合旅游、康养和互联网,建设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高原体育运动特色小镇,小镇核心区约1500亩,重点建设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国际足球训练基地、体育产业综合区、湖畔主题商务酒店等。安宁市温泉街道温泉国际网球小镇,规划总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3平方公里,目标定位是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红土网球产业集聚中心和东南亚红土网球运动休闲度假区;功能定位包含网球赛事区、文化旅游区、温泉康养区、红土网球运动区和商务休闲区。2017年8月入选国家体育总局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并于2019年1月入选全国16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以网球运动为核心、其他体育运动为重点,“体育+”为轴,综合带动文化、旅游、康养、休闲发展的特色线不偏向,着力培育壮大体育健身、康养休闲、体育培训、运动康复、会务会展、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努力打造体育产业为核、关联产业互动、整体互融互通的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实现从“8小时旅游圈”向“24小时体育康养创业生活圈”转变。2017年,温泉街道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54亿元,其中体育及其关联产业收入达1.24亿元。

三、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布局同质化,产品服务低端化

昆明市虽然拥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先天优势,但由于各县区资源的相似性,导致各地的产业布局趋同,如温泉模式等。个别地区照搬既有模式,没有基于自身优势特色资源,再加上缺少市级层面的统筹安排,使得同质化现象更为严重。各县区、各省属大型企业之间尚未实现信息共享,单打独斗现象较为突出,国有企业原有的激励不足等问题,也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显现出来。部分地区局限于对已有资源的利用,缺乏研发和创新,也不注重品牌塑造和广告营销,导致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停留在价值链低端,产生了低端供给过剩和中高端供给不足的双重矛盾。在产业服务方面,大数据、新型传感器、物联网、通信、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融合的智慧医疗服务应用不足,医养结合模式还没有得到完整体现,这些都制约着大健康产业向集群化和中高端迈进。此外,投资企业对房地产项目的过分关注,使得大健康产业发展存在被“房产化”的风险。

(二)示范效应不强,“群马模式”凸显

在各自为战和品牌宣传不够的格局下,昆明市缺少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无法有效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在涉及大健康的企业中,同样缺少具有一定规模和掌握核心技术的代表性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只有云南白药一家具有知名度,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也不利于市场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基于独自发展的现状,昆明市大健康产业慢慢走向了竞争性的“群马模式”,形成了“对内竞争异常激烈,对外缺乏竞争力”的局面,市场潜在客户在面对昆明大健康市场时会出现选择困难,各地将陷入争夺已有客户的困境,而不是去努力拓展客户源。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长期存在,假设只存在地方政府1和2,采取的策略为合作和竞争,通过合作可以各获得额外收益的一半,即1/2B;如果都选择竞争(争夺客户),则只能获得低收益L;假设一方选择合作,另一方选择竞争,则无法获得额外收益B,且选择合作一方的部分客户(E为这些客户产生的收益)将转到选择竞争的一方。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政府1和2都会选择竞争,最终导致合作无法进行,即均衡结果为(竞争,竞争),二者均将陷入抢夺已有客户的“囚徒困境”。

(三)要素供给不足,后续发展乏力

昆明市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目标定位较高,但缺乏支持其发展的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供给,且尚未形成创新性的政策体系。主要表现为突破性政策不多,优惠补贴措施较少;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杠杆作用发挥不明显;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不足,熟悉本市情况的人才较为紧缺;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究强度不够;医疗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不高,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等。在各地形成固定模式后,难以形成“以点带面、多点合力”的产业集群式发展,阻碍了昆明市大健康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典范,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在规划布局、品牌营销、产业聚集、要素支撑等方面入手,将昆明建设成为国家大健康产业示范区。

(一)强化区域统筹,实现合理布局

第一,强化高位统筹,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省级部门制定可操作较强的政策措施,特别在土地、人才、资金等方面,各部门“相对分工、绝对协作、变散为聚”。第二,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体现各县、区、市特色,结合特色小镇建设,挖掘各地资源潜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连点成片的带动发展模式,推动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发展。第三,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区、省属企业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发挥政策整体协同推进效应,促进国家、省、市、县、区、省属国有企业扶持政策变散为聚,突破信息和政策“孤岛”,实现共赢发展。

(二)突出差异发展,实施品牌战略

第一,坚持“错位竞争”,准确把握整体推进和差异化发展的关系,促进国家规划与省、市、县、区实施方案的协调统一。第二,突出差异发展和共赢发展,在对全市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省重点项目进行整体布局的同时,强调地区特性,列出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形成一线贯通格局,避免重大项目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建设。第三,找准昆明大健康产品和服务的有效“卖点”,统筹设计各县、市、区大健康产业及省重点项目,制定品牌营销方案,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统一进行品牌营销,打造绿色“云系”“昆牌”产品,让昆明大健康品牌入脑入心。第四,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走出去”,发挥辐射中心作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大健康产业从昆明辐射到省内,再辐射到周边省区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形成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三)发挥带动作用,打造产业集群

第一,摆脱同类竞争的“群马模式”,打造大健康产业的“新雁阵模式”。为此,要将部分代表性县、市、区作为先行示范区,发挥其带动作用;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助推中小企业成长,吸引企业“抱团”入驻,展现“雁阵效应”,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第二,构建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圈,强化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推动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第三,鼓励自主创新,加强与国内外优秀团队的合作,推动传统中低端医疗产业向干细胞治疗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智慧医疗等尖端前沿产业转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研发正向激励,通过不断创新,促使大健康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第四,坚持开放与保护并重,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与旅游业的联动机制,力促入昆的游客从“过境游”转变为“过夜客”、从“点水游”转变为度假游、从景点“定向游”升级为健康需求“深度游”。

(四)落实要素供给,完善统计监督

第一,针对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增加医疗产业和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强化土地用途管控,有效防止大健康产业“房产化”现象的发生。第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相应人才到云南省就业,在云南各大学、职业院校、职业中学等增设相关学科和专业,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培养熟悉云南省情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让其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共创大健康产业的美好未来。第三,加大对大健康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发展“政府投资+金融资本”“政府投资+民间资本”等多种融资形式,拓展绿色资本,扩大绿色投资规模,强化对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管控。第四,完善对昆明市大健康产业统计范围、目录等方面的研究,推进交通设施和网上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利用大数据对相关产业进行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五,强调对昆明市大健康产业的监督管理,完善评价指标考核体系,始终坚持“企业自律、行业自治、政府监管和媒体监督”相结合。

总之,随着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从国家层面再次强调了对人民健康的关注。在目标定位和高位推动下,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六种模式,伴随着的是布局不甚合理、研发投入不足、品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因此,要在政策、布局、品牌、人财地等方面予以完善,推进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将云南打造成为中国“健康生活目的地”,让健康云南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绽放光彩。

猜你喜欢
昆明市发展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昆明市延安医院
昆明市测绘研究院
城市勘测(2021年3期)2021-07-13 02:20:44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