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兴荣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图书馆,云南 昆明 650111)
图书馆作为党校的重要工作部门,是“为党校教学、科研与智库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与资源保障”的综合性文献资料中心。党校图书馆不仅要为教师学员图书借阅、资料查询等方面提供服务,更要在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上发挥好先导性作用。为更好地履行党校图书馆的职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建设研究型党校图书馆,既是方向、使命,也是图书馆回应环境变化、理解用户需求、完善自身构造、提高图书馆自身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图书馆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伴随着其功能和职责的不断演进和进化,必然呈现出形态各异、类型多样的存在。研究型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类型,亦被称为研究图书馆、学术型图书馆。尽管目前学界尚未形成比较公认权威的定义,但基本持有一致的观点,那就是研究型图书馆是为科学研究服务,或以科学研究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图书馆,表现为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完善的研究级学科文献。研究级水平的文献,既可是那些高深的学术专著或实用性较强的教学用书刊,也可是那些已较成熟的理论文献或尚不成熟的前沿研究资料、科研数据。我国国家标准《GB4894-85 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将研究型图书馆定义为“可供某一专题领域详尽调研文献的图书馆”。一般认为,研究型图书馆最主要的特点是能为科研服务,帮助读者和用户完成科学研究,为教学科研人员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工作赋能,扮演着教研全生命周期支持者的角色,它具有以下4 个鲜明特征:专深丰富的馆藏、具备可支持读者研究的能力和手段、专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自身有着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研究型图书馆由传统的服务型图书馆发展而来,是服务型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研究型图书馆的出现主要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知识爆炸或信息超载的背景下,科学研究迫切需要从海量信息中获取个性化、精确化的信息。而一向以提供文献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图书馆,面临着文献服务与个性化信息、知识、情报需求越来越尖锐的矛盾,甚至是冲突,靠改进和提高文献服务水平无法奏效,只能靠创建研究型图书馆,由对文献的组织管理的基础上,转换为对知识的组织管理。[1]
研究型图书馆的“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读者提供与学术研究有关的信息服务,包括研究级馆藏资源的建设;提供二次、三次等多次开发的深层次信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让其通过图书馆获得智力能力的增长等。二是图书馆自身进行信息开发、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研究。[2]虽然研究型图书馆仍然是以为读者服务为主,但将研究工作对图书馆发展的带动作用放在了重要位置,在资源、人员、管理、功能、服务模式等方面,均具备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端资源服务与研究性服务的能力。从早期研究所需的基础信息、资金需求、书目和数据管理、元数据应用、开放研究方法的鉴定、研究工具的分析、共享资源;到后期研究成果的输出、数据的引证、许可与知识产权的相关问题、数据的存储与长期保存等问题,[3]研究型图书馆都能够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或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党校不是普通学校,也有别于社会培训机构。党校教育不同于普通院校教育,也不同于一般成人教育。《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规定,党校(行政学院)是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这也就决定了党校在教学体系、教学特点和规律、办学规模、教学任务、学生来源和构成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党校建设研究型图书馆是充分发挥党校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作用,有效履行党校职能和职责的信息资源基础。
伴随着党校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咨、研一体化建设和思想库建设不断推进,强调为党委、政府决策做好咨询服务,强调教学出题目,科研出成果,成果进课堂,越来越要求用学术讲政治。同时,在教学科研人员队伍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越来越多,所承担的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持续增加,科研成果持续增多。因此,将党校图书馆建设成为研究型图书馆是党校事业发展和教学科研人员的现实需要。
从服务群体看:普通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非常混杂,有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高自考生、进修生以及社会机关单位的购证者等等,而党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只是本校学员及教职工。由于党校学员是一个不固定的群体,因此,党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基本上就是教师,服务群体范围相对较窄、单一,开放度也不高。这一读者群体思维成熟,拥有丰富的学识与阅历,仅仅开展低层次的流通阅览服务,难以使党校图书馆的功能作用和工作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服务重点看:高校图书馆首先要保证课程计划的完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参考书,尽可能多地提供阅览座位,服务重点集中在流通阅览服务,而党校图书馆的服务重点在情报资料服务。图书馆将无序的信息资源收集起来以后,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深层次开发,一方面系统地为教师提供有关当前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动态的信息,另一方面,为党校学员有效地搞好研讨式教学和结构化研讨提供相关专题资料。
从服务特点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从内容到形式到需求都比较稳定,而党校图书馆的服务受外部环境影响比较大,往往与当地党政部门的工作重点相联系,更多地要为领导决策服务,[4]为教学科研人员和“研究型学员”服务。
馆藏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但对研究型图书馆而言,馆藏“规模大小和藏书多少”与资源利用率相比,后者却更为重要。一些师范院校图书馆、高职高专图书馆和小型高校图书馆藏书量,虽然也有一定的规模,收藏的图书学科门类也很多,但由于收藏的层次和重点主要面向一般学生,并不能为学术科研提供有力支持,教学科研人员文献利用率较低,也就不是研究型图书馆。
科研院所图书馆,藏书体系具有研究级别,服务对象是科研人员,虽然受所属专业限制,其藏书品种、数量可能较少,但文献利用率高,因而仍视为研究型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一般都是研究型图书馆,以服务科研为主要职能,应该说更有条件建设成为研究型图书馆。
党校图书馆属社科型图书馆,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馆藏社科文献资料丰富,尤其是在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等方面收藏了大量的文献,许多文献都是研究级别的文献资料,因此,党校建设研究型图书馆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和条件。
在迅速发展的数字信息环境和开放科学环境下,数字资源和移动图书馆的应用,极大地淡化了图书馆物理空间的价值;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以及信息获得方式的便捷,大幅度地扩展了读者获取各种文献信息的渠道,加之党校图书馆读者群体的单一性,从而造成了到馆读者人数日益降低。
图书馆依赖读者而存在,面临“裂解性的变化”和变化的用户或读者,图书馆要想谋求长期发展,就必须让读者来图书馆,了解图书馆,读者感受到的图书馆服务价值和服务水平越高,其对图书馆的使用频率就会越高,越会增加其对图书馆的使用。党校图书馆只有以读者的信息需求为驱动,主动适应图书馆业务从资源管理向信息应用服务和知识管理转变的大趋势,向研究型图书馆方向发展,才会使读者重新依赖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虽然党校图书馆在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上已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但是,面对党校发展的新任务和新形势,还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比如服务的重点主要停留在借阅的层次上,没有提供深层次、个性化的参考咨询服务;服务方式和体系处于被动的、相对封闭和僵化的状态,而没有与教研部门、研究所、课题项目组、学科带头人主动取得联系和沟通等等。
党校教师肩负着教学与科研两个任务,是党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对图书馆需求的水平和层次比较高,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的一般性提供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从高水平教学科研的要求来说,他们既有教学相关信息资料的需求,又有科研相关知识信息的需要,既需要从宏观上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包括水平、成果与趋势),又需要从微观上了解某一课题、某一专业的水平与成果。因此,面对党校日益增多的教学和科研项目,党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已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逐渐成为建设发展趋势,迫切要求图书馆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深化服务层次,更多深入到末端、终端服务,开展更有针对性、更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
由于历史的原因,党校图书馆员队伍整体学历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多数馆员在专业化、技术化水平上还有待提升。近年来,这种情况有了一些改变,但管理粗放,服务手段单一,停留在传统“看摊”“守摊”的基础服务模式上。
由于研究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和教育服务都是高水平和高层次的,知识附加值较高,相应地也就要求它的工作人员应是具有研究能力,且能以自己的学术成果表明自己的科研水平。他们既要有图书信息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专深的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为某个科研项目定做个性化信息的能力和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知识化和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能力。因此,势必对党校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或专业化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可以说,研究型图书馆是党校图书馆实现工作人员专业化的最佳途径。
总体来说,党校图书馆现有的馆藏文献类型单一,纸质图书、期刊占比过大,藏书结构不合理,老书、旧书偏多,新书偏少;就馆藏资源的学术性、研究性而言,文献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不足,一般性资料、普及性读物偏多,资料性比较强的工具书、统计数据、事实资料不多。
图书馆资源建设应体现研究性的特点,并与教学内容和科研重点相匹配,同时具有系统性和深度性。图书馆不仅要收藏图书、期刊,还要充分利用专业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等资源。在图书馆馆藏资源内容日趋同质化的当下,要尤其注重收集党校教师的科研课题成果、论文出版物和党校学员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专题调研报告等。
要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等方面文献资源建设,系统搜集和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注重收藏党史(包括地方党史)、国史、国情、省情文献资料。
要在立足于一般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建立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网络指引库和专题文献数据库,并将更多的网络开放存取资源纳入图书馆的检索平台。
要确立“大馆藏”思维。所谓“大馆藏”,就是超越本机构,将图书馆馆藏放在合作的背景下布局,有人把它叫做“facilitated-collection”,意思是将本馆资源和馆外资源根据用户需求融合在一起,并将“馆藏作为一种服务”。[5]在数字革命的时代,“大馆藏”是方向,没有哪一个图书馆靠自己有限的馆藏就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机构重组是图书馆改革的关键。一是要增设从事情报研究工作的部门,建立类似于省情研究室这样的既保管资料又从事研究的实际部门。二是要增加藏书阅览一体化的专业研究阅览室,在提供阅览服务的同时,担负专业研究职能。三是要适当减少流通阅览部门人员,加强参考咨询的力量;降低辅助人员比例,适当增加专业馆员人数。
建设研究型图书馆,需要相应地提高图书馆员的科研能力,使之具备“参与学术研究、应用研究、知识创新前期劳动的高强度的知识组织能力”。没有人先天就具有科学研究能力,所以,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党校图书馆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图书馆人员走出去学习、考察、交流,根据馆员个人的学历、兴趣、能力、性格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培养。还可以考虑通过制度化措施并配套相应的激励计划,加强馆员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的方式,比如,各种培训、进修、研究生课程班,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持续提高专业馆员业务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为提供学科化服务而培养的专业人才,为加强学科馆员对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图书馆可邀请专家学者对馆员进行学科前沿培训,使他们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更好地提供对口学科服务。
专业馆员是经过图书情报专业教育或培训,并能胜任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编目、信息服务、学科服务、数字图书馆建设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等专业工作的图书馆职业工作者。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5)“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的要求,应逐步提高工作上岗门槛,新进专业馆员的学历一般要求应为硕士研究生。
图书馆要根据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业务专长,合理安排工作岗位,以便每个图书馆员在擅长的专业领域总结和积累工作经验,进而开展学术研究。
图书馆紧密围绕为教学科研服务,参与学校课题、项目研究,本身就是为教学科研和研究人员服务,这是一项有市场需求并能有效提升图书馆地位的工作。嵌入式服务以科研教学服务用户为中心,无缝地、动态地、互动地嵌入到一线用户的科研环境中,强调通过“嵌入”而“融进”用户的工作世界,参与用户的科研、教学、学习、创造等各个环节与过程。
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服务,参与科研、教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磨练的过程。针对党校图书馆人员的实际状况和现实发展需要,可考虑从人员的嵌入、技术的嵌入和过程的嵌入等方面逐步入手。[6]开展这一服务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协助专业课题组制定文献检索策略,定期进行文献跟踪检索;利用reference software 建立专题组内部使用的小型专题文献库并负责维护;为专题组成员提供信息资源方面的咨询和培训。[7]
开展协作化嵌入式信息服务需要相应提升图书馆的动态协调能力,为此,要采取对包括馆藏文献资源、网络资源、用户资源、空间资源和图书馆人力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资源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识别、获取、有效配置及充分利用,加强图书馆动态能力建设。
当下,图书馆已经不是传统定义中物理馆藏的保存空间,而是具有多样化功能的服务空间。e-Science 环境下,由于e-print 和e-only 的出现,科学研究需要更多可以进行信息共享、交流、学习的空间。[8]就党校的教学科研活动而言,也日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协同性和信息共享性。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学员的小组会议、教师的集体备课说课、课题小组的专题讨论等的比例呈直线上升趋势。因此,着力把党校图书馆打造成为联结人与人、人与图书、人与知识、人与信息的文化空间,将其创设为一个教职员工可以静心阅读、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学习研讨的场所已是大势所趋。
基于此,党校图书馆理应重视图书馆空间结构的重组,利用好图书馆现有条件,合理布局,改变原先以纸本馆藏存储、管理为中心的利用模式,使图书馆更好地满足读者个性化、社交化、精细化的需求,使图书馆空间不再是单纯的馆藏存储地,而是作为“第三空间”(思考、创新、交流的空间)存在,即转变为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空间,以及进行课堂电化授课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