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干部选任来源思想研究

2019-01-26 06:06朱正燕张益刚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苏维埃工农政权

朱正燕 张益刚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建立布尔什维克党、夺取革命胜利与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任务,促使列宁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了系列思考。“从哪选拔”“选拔谁”成为列宁首先思考的问题。列宁干部选任来源思想基于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实际而不断思考,通过选任不同阶级、类型的干部,有效避免官僚主义愈演愈烈,实现无产阶级民主专政。

一、列宁干部选任来源思想的主要内容

职业革命家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年代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与引领作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面对国内文化建设落后、国民素质整体不高的现状,提出通过给予资产阶级专家高薪报酬、釆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吸引他们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但更重要的是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干部队伍。无产阶级干部任用不同于资产阶级专政扶持代理人的干部任用方式,普通民众特别是工农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很大的潜力,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妇女应当在管理国家中发挥作用,使他们在无产阶级革命中获得锻炼。

(一)充分利用旧社会的专家、官吏

1.发挥旧社会专家、官吏在管理国家方面的优势。“没有旧专家的帮助,我们就无法改造国家机关,培养出足够数量的精通国家工作的工人和农民。”[1]苏俄作为新生政权,处于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下,政治上面临着外国入侵与国内动荡的危险,世界共产主义革命高潮仍未发生;经济上出现饥荒,工业水平不高,工人、农民在基本温饱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参与政治建设更是无法保障;文化上,文盲较多,具有组织、管理才能的人才,少之又少。而资产阶级专家、旧官吏具有长期的工作经验,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因此,利用他们的技术和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给予他们更多的经济报酬,在当时的环境下具有必要性。“从前的工业领袖,从前的长官和剥削者,应当担任技术鉴定人、指导人、参谋和顾问的职位。”[2]即制定决策时应听取专家的意见,例如,在解决社会成员文化水平不高这一问题时,听取有经验的模范教师意见,有助于针对教育专业领域内的不足进行改进。同时,通过将优秀的模范教师提拔到更高的岗位,使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1921 年2 月,列宁在《论统一的经济计划》中指出,考核干部绩效的重要标准是能否合理利用旧专家、向旧专家学习,并说服、教育旧专家,使之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衷心拥护苏维埃政权。

2.仔细审查进入国家机关的旧专家、官吏。旧社会的专家、官吏难免带有偏见,甚至内心敌视苏维埃政权,因此,在吸收他们参加工作前,要进行仔细审查与考验,检查其是否真心拥护无产阶级事业以及个人能力是否符合职位要求。例如,通过在与资产阶级、妥协分子、机会主义斗争时,考验他们是否坚定立场。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等文中细化了对资产阶级专家、官吏的监督方法。第一,工人委员会监督,苏维埃政权有权撤换不合格的专家。第二,党员的监督。教育领域的非党专家要在党员的监督下工作,共产主义教育、哲学等课程的教学,必须由共产党员讲授。第三,群众的监督。工人在学习旧专家、官吏的技术、经验的同时,实现对旧专家、官吏的监督。同时,列宁在《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准备的文件》中写道,要善于辨别伪装成拥护苏维埃政权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对伪装分子、不接受共产主义教育的偏见很深的“领袖”坚决清除出党。

(二)吸收工农群众参加管理

1.选拔无产阶级干部。1912 年2 月,列宁指出:“我们看到,吸引广大群众参加管理的任务正在提到首位,这个任务比进行大规模建设的任务更急迫。”[3]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作为国家的主人——广大群众应占据干部的大多数,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民主国家,实现广大群众的利益。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十月革命两周年》《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 等中多次提出,吸收工农进入国家机构、担任重要职务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举措。1921 年3 月,列宁在俄共(布)中央政治工作报告的总结发言中批评那些否认事实的不良分子,他们声称苏维埃政权并没有如宣告的那样,由工人参与国家管理担任领导职务。事实上,由于大部分群众文化水平不高、有才干的工人农民较少,国家选拔、发现人才的制度也有待完善,所以才出现此类意图煽动党内情绪者。为了调动工农群众进入国家机关的积极性,选拔高素养的工农干部,列宁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发挥工会、非党工农代表会议、地方党组织等在发现人才、推荐干部候选人方面的作用。1921 年5 月,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关于地方经济机关的讲话中指出,要发挥模范机关的作用,将模范机关的工作报告、实际经验传达到广大群众中,使普通群众可以轻松读取,从而吸引群众关注国家事务,调动管理国家的积极性。

2.工农具备的素质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还表现为其成员的先进性”[4],干部应具备较高素养。列宁认识到广大群众中存在具备组织、管理才能的人才,他们忠于苏维埃政权、忠于人民群众,能够担任领导干部。但是,大部分群众缺乏担任领导职务所需的素质要求,因此,要长时间接受学校教育,在实践中锻炼。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主要的活动应当是从工人和农民中培养能担任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各种人才。”[5]为培养、教育干部,创办了不同类型的学校。1911年,在巴黎创办培养专职干部的党校,列宁担任主讲人。1919 年7 月,成立雅·米·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1921 年,建立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等。

除此之外,为改变领导成分,实现政权平稳发展,列宁设想完成吸引非党工农进入机关工作的目标,使工农阶级在国家机构中占据半数以上比例的时间为10-20 年。为此,选任工农干部要坚持循序渐进,具有层次性。按照由上到下的原则,首先吸收先进优秀工人,再到中间工人,再到农民甚至中下水平的工农参加政权建设。工农干部参加工作时,要根据个人能力分配任务,任务由小到大,由地方机关到中央机关。

(三)注重青年、妇女参与管理

1.青年是国家未来建设的重要人才。列宁在《新的任务和新的力量》《青年团的任务》《致亚·亚·波格丹诺夫和谢·伊·古谢夫》等文章中详细论述了大胆吸收青年参加工作的思想。列宁提出吸收青年参与管理有三方面原因,第一,青年具有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等优点,是接替老干部的主要来源,代表着新生力量的发展方向。第二,国家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代替旧社会专家,事实上此项工作开展不足。第三,如果因循守旧、按照等级地位来选拔人才,青年则缺少发展机遇,容易被小资产阶级分子同化。为使青年在参与国家管理时能很快适应职位要求,列宁十分重视对青年的教育与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为此,要学习旧社会学校教育中有利于促进共产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一概否定。1920 年4 月,苏俄20 岁左右的青年就已经担任了领导职务。青年干部是否要接替老干部,不能以干部年龄为界限,而是因为部分老干部不能紧跟时代发展、工作主动性不高等。

2.吸收妇女参与管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1920 年2 月,列宁在《致女工》一文中指出:“我们要使女工不但在法律上而且在实际生活中都能同男工平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女工愈来愈多地参加公有企业的管理和国家的管理。”[6]无产阶级的解放也是妇女的解放。旧社会的妇女是被压迫、歧视的对象,只有少数特权阶级妇女能够参与政治生活。苏维埃政权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妇女参与政权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机会,要鼓励妇女主动参与政治生活。1919 年6 月,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高度肯定妇女的组织才能,认为实际上有能力的优秀妇女比所知道的多得许多,她们没有部分知识分子和党员身上的那种不切实际、空谈理论的现象,这是吸收她们参加国家管理的优势。妇女参与管理的要求只有一条,即勤恳工作、正直,敢于参与消灭剥削的斗争,即使是非党员也可以担任机构职务。

(四)发挥职业革命家的优势

1.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革命运动开展离不开具有稳定性、继承性、秘密性的领导者组织,这个组织的构成则是以革命活动为职业的职业革命家。职业革命家在斗争中经受了多种考验并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懂得如何与专制政府反抗、如何保密不至于被警察逮捕、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当然这只是少数人,在革命时期如果由大多数人民主选举、建立广泛的组织,由其成员来担任领导者指导革命运动,一是不符合革命形势的紧迫性。二是公开选举后易被破坏,不利于革命运动的保密性与平稳性。列宁指出,职业革命家组织开展活动的保密性是工农群众增强对党的信心的重要来源。优秀革命家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斗争中坚定无产阶级立场,密切联系群众。1901 年5 月,列宁在《从何着手》中最早阐发了如何建立党组织的思想,他认为构建代办员网络是第一步,这些代办员在各地,了解革命形势,宣传鼓动先进工人加入革命组织,与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将是未来国家建设的骨干。列宁提倡,在吸收新鲜血液进入苏维埃机关工作时,要看其在前期革命斗争工作中的表现。在十月革命两周年的讲话中,列宁指出,夺取政权后对所有管理部门进行改造,使在革命中表现优秀的工人进入部门工作,从而使无产阶级专政彻底实现,这一工作还没结束。

2.经受实践锻炼。职业革命家是从工人运动、从群众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组织者。列宁指出,工人自发运动高潮越多,就会涌现出越多的宣传家、组织者、鼓动员,职业革命家从斗争实践中产生,又在斗争实践中得到锻炼,进一步指导革命运动发展。列宁高度肯定了雅可夫·米哈依诺维奇·斯维尔德洛夫,认为他是领袖模范,在他逝世后,再也没有这样可以身兼数职的优秀干部,他任职期间所承担的工作需要多人分工才能完成。斯维尔德洛夫是职业革命家,长期从事地下和秘密工作,也是列宁的亲密战友,苏俄第一位国家元首,具有高度的组织能力,在从事革命期间,多次被沙皇政府逮捕入狱,也多次被流放到遥远地区,但艰苦遭遇使斯维尔德洛夫愈挫愈勇,更坚定地拥护共产主义事业,锻炼出一位大组织家所需的综合素质。

无产阶级革命为优秀领袖提供了土壤,正如斯维尔德洛夫一样。列宁认为,他不仅代表他个人,更是代表了在长期斗争中培养出来的优秀革命家们,他们具备对党忠诚、斗争经验丰富的优秀品质,并能很好地领导群众取得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取得后,“以俄共十一大为例,有中央委员27人和候补中央委员19 人,基本上由职业革命家组成。”[7]在列宁晚期的思考中,考虑到革命家在革命时期虽然表现优秀,为建立政权做出了贡献,但是,部分人不能很好地进行转变,适应国家建设的任务,表现出激进、骄傲自满,因此,列宁提倡更多地吸收、培养工农等新鲜力量担任领导职务。

二、列宁干部选任来源思想的历史意义

列宁主张选任各阶层干部的目的在于综合各阶层优秀人才,各尽所能。在政权建设初期,离不开旧社会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吸收工人、农民进入国家机构,是防止产生官僚主义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维护工农自身利益,切实保障他们当家做主的权利。吸收青年、妇女进入国家机构,为干部储备提供了源泉,他们的活力与主动精神,为国家建设带来生机。选拔优秀职业革命家担任领导职位,可以激发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促进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一)发挥各阶层的才能,巩固苏维埃政权

列宁提倡干部来源多样化,干部队伍中既有旧社会专家,又有本阶级的工农群众;既有老干部,又有年轻力量的注入,机构内还有平衡的男女比例。不同性别、年龄、阶层的人员具有不同的经历、成长背景,也具有不同的综合素质,在决策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从而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苏俄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干部能力,在选拔之前详细了解候选人的素质、优缺点,以此为依据分配职位,力求人岗相适。同时,干部虽然在不同的部门工作,但是,不同部门人员通过调动、交流,尽量实现每个干部都能全面接触国家的各项管理事务,而不仅仅是在本部门内的精通。

无产阶级专政要求共产党人善于利用一切力量,吸收一切可以为苏维埃政权建设而工作的人,如果得不到占半数以上的工农的支持,或者自身能力不足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权就难以巩固。1921 年1 月,列宁根据统计分析指出:“工人参加管理的,平均已经达到61.6%,超过半数,接近2/3 了!”[8]工农干部在国家机构中占多数,代表普通民众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具有共同的利益,有效防止反革命分子从内部瓦解政权。

(二)反对官僚主义,改善群众生活

由于苏俄群众文化程度较低,建立政权后不得已吸收了大量旧社会专家、官吏担任领导职务,他们工作时难免带有旧社会的官僚作风。在列宁生命的晚期,干部官僚化现象更加严重,官民住房、经济条件差距较大。党内高级领导干部出现集权倾向,此类现象引起列宁的高度重视,提出通过改革工农检查院、中央监察委员会,吸收工农群众进入监察机构,实现对领导高层的监督。政权性质决定了政权组成人员的结构。资产阶级政权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资产阶级的官僚更是资本家的代言人。这些高高在上的旧政权官员脱离实际、贪图享乐、满足现状,对普通工农遭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熟视无睹,致使官僚主义作风泛滥。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农自我管理,国家机关中工农工作人员占多数,无产阶级任用实际工作经验较少的工人,也是获得群众基础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改善、检查现有机关,增加政府威信。同时也是维护群众权利、改善劳苦群众生活的必要举措。例如,当普通群众申诉无效时,可以向在中央机关工作的工农干部反映,他们转达民众诉求,纠正错误倾向。

(三)完善干部储备,维护国家稳定

国家的稳定离不开干部队伍的稳定,而完善的干部储备是实现干部有序交接的重要保障。普通的工农群众是旧官吏、专家的替换者,青年是老干部的后备力量,表现平平的分子是疲惫不堪的优秀分子的接替者。为了维持国家稳定,防止因人员替换产生动荡,要重视对后备力量的培养。通过社会主义竞赛的方式,调动群众参与国家机关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工农群众在初步参与建设时向旧专家、旧官吏学习知识与经验,青年通过学校教育、实践锻炼、老干部指导学会管理,表现平平分子在参与建设、学习管理时可能面临一系列困难,但只要无产阶级在国家领导职务上占大多数,就能防止资产阶级的腐朽性。例如,1919 年4 月,俄国面临着国外反动势力的武力侵犯以及国内粮食危机,此时,列宁提出要调动一切力量维护苏维埃政权,将优秀干部调去做粮食、军队、运输工作,由表现平平者接替先进分子的工作,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能力。无产阶级的伟大之处,也在于总有后继者沿着前人的脚步不断前进,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自身力量。

(四)促进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胜利

从十月革命胜利到击退外国武装干涉,俄国的胜利,不但在精神上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更为无产阶级在夺取和巩固政权过程中,选任干部探索出一条成功的经验。革命时期吸收一切优秀分子,同反动派作斗争,最终建立革命政党;在革命成功后,任用革命时期表现优秀的革命者,使他们在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这是对其他国家参加革命者的极大鼓舞。同时,列宁在《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中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取得胜利的根源,就在于劳动群众的衷心拥护,这是无产阶级政权的源泉,俄国开创了吸收全体人民来参加国家建设的先例,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深刻认识到苏维埃政权是通过自己来管理国家,只有学会管理,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建立。其他国家在推翻封建制度、反对资本主义残酷剥削时,要激发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吸引各阶层人民参与,否则,革命就不会取得成功。列宁在《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 中指出,要大胆选拔任用普通群众,建设好本国政权后,帮助其他国家取得人民解放、革命胜利。

三、列宁干部选任来源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家机关对干部的需求与实际干部的数量相差较远,为此,列宁主张大胆任用资产阶级专家、旧官吏,选拔工农群众、职业革命家以及妇女、年青人担任国家机关职务,体现列宁摒弃阶级、阶层偏见,以个人政治品质、能力任用干部的广阔胸襟。同时,列宁也预见到吸收不同阶层、不同背景干部,发挥各自专长优势,将是克服官僚主义作风、防止个人集权腐蚀国家政权的必要举措。

我国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始终坚持选贤举才的原则,充分发挥一切先进力量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习近平在回答“从哪里选人”这一问题时,指出“就是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开进贤之路。”[9]2019 年3 月,中共中央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更是明确规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10]为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原则之一。从不同战线、不同行业、不同地域选任干部,鼓励支持海外学者回国工作,体现了我党的包容性、团结性。同时,也是防止“山头主义”现象的重要路径。如果干部之间拉帮结派,成为利益输送的团伙,在“亲友圈”“熟人圈”里选任干部,不仅破坏党内民主,也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因此,广开贤路,选拔任用综合素质高的干部,从源头减少腐败行为。

(二)面向基层,联系群众

基于政权建设初期,巩固国家政权的紧迫任务,苏维埃重点选任忠诚的工人、农民进入国家机构,从而保障干部队伍的无产阶级性质,防止出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官老爷”的工作作风,增强政权合法性、权威性。但是,夺取政权后不久,国家就进入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大部分工农尚未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学习管理知识,加之文化素养水平不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人岗不适的现象。

经过新中国成立70 年来的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干部选任、培养体系,不仅要求干部具备基本的文化水平,而且提倡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干部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提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重视选任综合素质高、经过实践检验的基层干部,这是中国对列宁干部选任来源思想的新发展。习近平正是这种干部选任、培养体系下的杰出代表。青年习近平主动到梁家河、正定县等基层一线接受考验,即使成为国家主席后,也始终心系群众,时常走进基层,与贫困农民、一线工作人员亲切谈话,了解群众生活,倾听群众需求。在今后的干部选任工作上,我们不仅坚持基层导向,而且着重选任得到群众拥护、实绩突出的基层干部。

(三)注重青年,协调比例

苏维埃政权实行的民主较资本主义制度下“表面的民主”之进步,在干部选任方面最直接表现为候选人年龄、性别上的平等。列宁赞扬青年具有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等优点,妇女中有许多正直、勤恳工作的优秀组织者,主张吸收青年、妇女进入国家机构,从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扩充后备干部力量。

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共同奋斗。优秀青年和妇女应当被吸收到干部队伍中去,一方面可以促进新时代干部队伍年龄构成的合理化,保障伟大事业后继有人。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干部队伍性别比例,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效率开展。习近平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1]因此,规范干部选拔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拔政治坚定、群众公认的青年干部,从而调动青年干部做事创业积极性。在选任妇女干部方面,国家通过《选举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明确妇女参政的权利,在部分地方选任干部时,规定了选任妇女干部的比例,为吸收妇女进入干部队伍提供保障。同时,应充分发挥妇联在发现、选任、培养优秀妇女干部的作用,实现妇女后备干部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四)实践锻炼,各尽其才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离不开在国内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具有丰富经验、坚定意志、对党忠诚的职业革命家;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离不开在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干涉中成熟起来的,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干部队伍。列宁在面对工农、青年、妇女参与管理初期经验不足的问题时,主张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锻炼掌握管理本领。

纵观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积累经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也需要一支经得住实践考验的干部队伍,而“年轻干部从参加工作到走向成熟,成长为党和国家的中高级领导干部,需要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的历练与培养。”[12]因此,在干部锻炼和培养的过程中,要杜绝出现流水线式的干部培养方式,合理安排干部的工作部门与职位,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就干部自身而言,则要脚踏实地遵循成长规律,继续学习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发挥自己的长处。

猜你喜欢
苏维埃工农政权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古滇国政权的演进与消亡:一个必然的历史结局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
“苏维埃”在中国的引入和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