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强 叶文英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际社会逐渐变成“地球村”,世界人民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已深度融合。但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逆全球化倾向,尤其是近几年,逆全球化浪潮集中兴起,大肆蔓延至全球,严重阻碍着全球化的进程。逆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表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正逐渐显现。在当今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理性分析逆全球化兴起的主要原因,客观看待逆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才能为全球化的发展铺设畅通之路。
逆全球化是指与经济全球化相背、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逐渐消减的全球性发展趋势,[1]即国家间在社会各个维度层面各自为营,拒绝合作。事实上,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始终都暗含着逆全球化的风险。全球化的发展必定会导致一些区域性经济、政治高度一体化的国际组织的出现,成员国就不得不向其让渡一定主权,而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可能以放弃本国主权为前提来迎合全球化的要求。逆全球化与全球化相伴相生,二者共同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主要表征,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运动。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卷入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深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作的影响。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着资金和科技的优势,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任由其主导,广大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接受,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不公平地位,在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中,其往往只能赚取少部分的加工费。事实上,这就是一种隐性的经济剥削行为。
经济全球化还会导致发展中国家过于依赖发达国家。当发达国家经济运转受阻时,发展中国家经济也会出现不良状况,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繁荣。另一方面,在西方资本的全球扩展过程中,其附带的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的固有缺陷,加剧了全球贫富分化。因此,现阶段全球化进程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抵制,形成一股逆全球化浪潮。
民粹主义是一种具有间断性、复发性的政治思潮,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具有不同含义,以至于很难给它下一个准确定义。正如英国著名民粹主义研究专家拉克劳所说,“我们直觉地知道我们所提到的民粹主义运动或民粹主义思想是什么,但我们却非常难以将这种直觉翻译成概念。”[2]民粹主义主张以人为本,提倡平民至上,“对政治权威、社会精英、经济寡头、文化霸权存在天然的抗拒,对社会平等有一种天然的追求。”[3]当下,民粹主义在欧洲已呈燎原之势:英国拉开脱欧序幕、意大利宪法改革公投失败;奥地利自由党、西班牙“我们能”党、匈牙利约比克党、芬兰“真芬兰人党”等边缘政党在选举中意外成功,标志着“在主流政党之外,欧洲各国反建制的左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纷纷崛起,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4]在国内经济复苏疲软乏力的情形下,民粹主义者适时抓住了底层人民渴望涌入上层社会的强烈心理,以极强的煽动力使底层人民更加坚定把矛头指向社会精英和经济寡头,因此,获得了底层人民的广泛追随,一时间一股反体制力量快速蔓延开来,推动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成本压力以及资本逐利的特点,全球化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将国内大量的中低端生产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资料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以金砖国家为例,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制造业只能获取微薄利润,但是,国家的整体经济是呈增长态势,生产制造业体系愈来愈趋于完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实体经济却逐渐被掏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依赖虚拟经济助力其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长效的管制,泡沫经济最终破灭,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大量民众失业,政府税收直线下降。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主权债务接近10万亿美元,但到了2013 年,已经超过17 万亿美元,主权债务余额约占当年GDP 的103%。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间经济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转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衰弱,[5]已“从一般金融资本统治进到虚拟金融资本统治阶段。”[6]即国家越来越通过发行大量纸币和证券来形成“金融繁荣的假象”。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凸显,国内经济持续萧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步入到后退期,曾经的全球化中心,如今已转变为逆全球化中心。
逆全球化浪潮并非在发展中国家兴起,而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孕育而成,经过一次次的发酵,进而席卷整个世界。1648 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正式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国家主权、利益优先的原则被视为建立一切国际关系的首要前提。国家主义是西方各国外交逻辑的起点,也正是这种国家主义为逆全球化的滋生提供了思想温床。如果说全球化代表的是一种世界主义的构想,那么,逆全球化代表的就是一种社群主义,主张“本国至上”。全球化遵循全球主义,主张世界市场的互动联通,追求人类社会的共享共赢价值;逆全球化以国家利益为价值旨归,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实现国家和自身利益,甚至可以建立在他国失利基础之上。特朗普宣扬的“美国优先”口号,发出的“买美国货、雇美国人”声音,足以印证国家主义的根深蒂固。
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经济都是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状态,一些国家将经济增长缓慢和倒退的原因归结于全球化,逆全球化序幕就此拉开。当代逆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这四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塑形逆全球化。
从西欧最初的重商主义,到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再到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屡屡成为一些国家应对经济衰退的重要手段。[7]2008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为了使本国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各自为营,筑起贸易壁垒,实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策略。据WTO 统计,2008 年第四季度至2009 年第三季度,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34 起,反补贴调查23起。2009 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达230 到250起,同比增长达11%—20%;新发起反补贴调查达41 起,同比增长193%。[8]
美国既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是全球采取反倾销调查等贸易保护手段最频繁国家之一,尤其针对中国商品,仅2018 年1-3 月就有数起贸易保护案件。1 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进口大型洗衣机和光伏产品分别采取为期4 年和3 年的全球保障措施,并分别征收最高税率达30%和50%的关税”。2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进口中国的铸铁污水管道配件征收109.95%的反倾销关税。”3 月,特朗普正式签署关税发令,“对进口钢铁和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9]新贸易保护主义往往具有隐蔽性和规制性特征,一些国家专门对来自他国的出口产品提高质量标准或是执意认为这些产品会对自己国家的生态环境产生危害。以特朗普政府为代表的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恰好印证了这一观点。
2016 年6 月23 日,英国脱欧派在脱欧公投中以51.9%的支持率险胜。英国脱欧偏离了全球化发展轨道,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大倒退。它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以自由主义为潮流的经济秩序和以民族国家为基石的政治秩序之间越来越突出的矛盾,以及深度参与全球经济秩序的精英阶层和被日益边缘化的草根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10]郑春荣认为,“逆全球化”思潮产生的原因是,全球化进程导致西方出现了全球化赢家与输家之间的结构性对立。如果把全球化视为一种现代化进程,那么,“现代化输家”理论总体上可以解释“逆全球化”思潮出现和涌动的原因。所谓“现代化输家”,是指在西方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持续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地位与声誉受到影响并遭受社会排斥的低收入、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这个群体表现出反全球化和反精英的态度。[11]英国的崛起主要受益于全球化,如今,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加之英国自身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欧盟制度的不完善等严峻问题,导致英国逐渐成为“现代化输家”,从而最终走向了“脱欧”的道路。
特朗普给国际关系的发展带来众多不确定因素,他频频“退群”,接连违反契约精神,一意强调和奉行“美国优先”。2017 年1 月23 日,仅仅上任三天的特朗普就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他认为TPP 是制约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摧毁美国制造业的始作俑者。2017 年6 月1 日,特朗普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协会经济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特朗普称到2040 年,为达成《巴黎协定》,将导致美国经济近3 万亿美元的损失、减少650 万个工业岗位和310 万个制造业岗位。[12]2018 年5 月8 日,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对伊制裁,他认为该协议对伊朗制造核武器的限制作用太小,同时也让伊朗能免于制裁。特朗普政府的频频“退群”,直接反映了美国的价值观,即“美国至上”。这种价值观,既阻碍了世界和平发展的脚步,也导致美国世界公信力的缺失,还可能引发全球性的逆全球化运动。
难民危机与经济危机作为两大世界级难题,共同“折磨”着欧洲的政治家们。近年来,世界很不太平,尤其是在叙利亚、利比亚等中东、北非国家,战争导致越来越多的难民流离失所。2012 年,超过10 万的难民涌入欧盟国家。随着中东北非局势的愈演愈烈,再加上极端组织的猖狂蔓延,大量无辜的难民为求得一丝生存希望,蜂拥般逃往欧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难民潮。2014 年更是有超过100 万的难民涌入欧洲,严重挑战着欧洲各国的人口承载能力和设施配套服务。当前,德国是接受难民人数最多的欧洲国家,入境难民数已超过60 万。但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个国家的政客们并没有制定好一个完善之策来应对难民危机,以致现在欧洲各国都不堪难民重负,纷纷陷入惶恐之中。据专业人士分析,每一天难民消耗的金钱和人力物力成本,几乎等同于一支军队的消耗。如此巨大的负担,对原本经济就不景气的欧洲各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大量难民的涌入,还占用了欧洲国民的设施和福利,引发许多欧洲国民的强烈不满,瑞典、丹麦更是爆发了反难民冲突,难民危机对欧洲国家的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危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13]面对如此深刻复杂的世界变局,全人类都应该做到以问题为导向,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共同携起手来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毕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阻挡的。[14]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发展赤字大背景下,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战略眼光,提出来的一项通往“共赢之路”的伟大倡议。其为连接沟通整个世界,增强世界经济活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奋力弘扬丝路精神。面对逆全球化的升温态势,我们要将“丝路精神”作为世界各国持续通力合作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15]丝路精神犹如旗帜,根植于大地,飘扬于蓝天,昭示着方向。丝路精神内涵的“全球共同发展”的思想是世界应对逆全球化的动力源泉,经济全球化要想朝着更好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秉承丝路精神,自觉为经济全球化贡献自身应尽的力量与责任。
2.持续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勇于扛起“全球化”大旗,以一种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和姿态为世界提供着众多普惠性的全球公共产品,不断为造福世界人民贡献着中国力量。我国先后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这些惠及全球的“公共产品”都是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面向未来,我们仍要保持合作初心,持续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不断为造福世界贡献中国力量。世界人民也要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利用好、维护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产品”,让经济全球化的光芒照亮合作共赢之路。
3.不断增强“一带一路”项目本土化程度。中国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援建过程中,有些项目会习惯性的用到“中国标准”“中国材料”“中国工人”,但有时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中国要不断深化共同协商、协调机制,使项目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造福当地民众,让经济全球化走得更深、行得更稳、落得更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16]这为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合作提供了科学指引,为国际秩序的有效变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共商共建共享有利于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17]
1.不断深化“共商”理念,积极构建求同存异、相互信任的国际关系。共商,即各国共同协商、平等交流、深化互信、协同解决政治经济领域的矛盾纠纷。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许多国际问题不是单靠某个强大国家就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越来越需要各国平等协商才能有效解决。为此,国际社会要坚持以开放为导向,听取、吸纳世界各国的合理诉求和科学建议,坚决摒弃排他主义和封闭主义,充分提高各方的参与感与融入感。
2.不断深化“共建”理念,积极构建精诚合作、携手共进的国际关系。共建,即各国携手共建、协同参与、互利共赢、追求整体共同利益。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一体化,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利共赢的利益格局。自我封闭、脱离国际社会,只能四处碰壁,只有加强互利合作,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3.不断深化“共享”理念,积极构建互利共赢、平等发展的国际关系。共享,即各国共同分享、共同进步,共同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不仅要让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享有经济全球化的成果,还要共同享有世界不同的文化瑰宝,更要共同享有绿色、优美、清新、健康的生活环境。
1.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巴黎协定》是国际社会对节能减排议题所达成的共识,是联合国框架内各方的共同诉求。“两山论”的提出,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把我国生态保护理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巴黎协定》描绘的绿色低碳发展全球大势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相一致,不论世界其他各国怎样对待全球环境治理这个国际命题,中国都将一如既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打造资源集约型社会,打好三大保卫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
2.科学进行节能减排,加速推进植被绿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指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 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60%-65%,森林蓄积量比2005 年增加45 亿立方米左右。”[18]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独自赢利,而是世界各国都能搭乘的顺风车。因此,要始终走绿色发展之路,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进植被绿化,有效减少土地沙化,为经济全球化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世界环境。
3.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19]如今,世界能源危机势头正劲,绿色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动体现,对节约资源、推动全球走“绿色合作”之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社会要鼓励和提倡绿色产品之间的贸易往来,加强绿色技术的交流与互鉴,对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企业和个人要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积极推动绿色生态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生活需求和绿色产品供给之间的精准对接,让共享的生态文明福利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添砖加瓦,让绿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心中最热爱的颜色。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精准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重大问题,充分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球治理、人类发展、世界和平等一系列重大命题的殷切关怀和深邃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自中国,却惠及世界,为经济全球化的向前推进提供了核心价值遵循。
1.坚持扩大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中华民族越来越坚定地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人民越来越充满了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了国家的长远健康发展,为了本国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国际社会要坚决摒弃贸易保护主义,消除贸易壁垒;禁绝一家独大,赢者通吃的思想。要始终做到把国门越开越大,唯有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才能逐步实现。
2.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21]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的互利共赢,还体现在文明层面的兼收并蓄。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发展,全人类才能更好地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才能越走越坚实。国际社会要秉承尊重、对等、多向原则,打破文明交往壁垒,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对待外来文化,要取长补短、包容互鉴、求同存异,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3.加深世界各国的政治互信。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互信是交流合作的基础,是共同走向繁荣发展之路的前提。国际社会要尊重各国的制度、文化、发展道路,以平等的眼光和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国家,深化双方及多边务实合作,携手并肩,同舟共济,不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稳步前行,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成果。让“合作共赢”口号成为世界最强音。
总之,全球化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只有在联合国宗旨和原则框架内,共同携起手来,通力合作,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让全球化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人民,逆全球化思潮才有可能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