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琼
(云南大学 滇池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国家文化体系建设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对外传播的国家战略指明了方向。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南、北、西面皆与缅甸接壤,是内地通往缅甸、印度的重要贸易通道,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中缅边境少数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符号中的重要元素,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淀的民族文化精髓。承载着民族文化特质的节日,作为一个重要的符号,是促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传播中国精神力量、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民族节日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由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信仰、宗教习惯等发展而来的,是族群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包含着音乐、舞蹈、服饰、饮食、习俗、宗教、文化等元素,彰显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气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有明确的民族归属性。
德宏州常住有傣、景颇、僳僳、阿昌、德昂等少数民族,多为跨界民族。傣族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受益于安宁、平静的生活状态,无迁徙之劳苦,无战争之侵扰,孕育了傣家人温柔、和善、勤劳、乐观的人格心理。“傣”寓意英雄、勤劳、和平之意。傣族的孔雀舞婀娜多姿、轻盈舒展;孔雀是美丽、善良、吉祥、幸福的象征,婆娑飘逸的舞姿充分表现了傣家儿女细腻、温柔的性格特征。除此之外,泼水节也是傣族传统文化的名片。传说很久以前,凶残暴戾的火魔为害一方,当地人虽欲除之而后快,却迫于火魔的法力而束手无策。后来,机缘巧合之下,火魔的第七个妻子终于杀死了魔王,但魔王的头却像火球一样燃烧起来,滚到哪里烧到哪里,肆虐大地,于是,魔王的七个妻子轮流抱起魔王的头,让烈火在自己身上燃烧,直至火魔的脑袋被烧尽。后来,傣家人为了纪念这七个姑娘的英勇精神,于每年消灭火魔的日子,互相泼水祝福、驱除污秽。[2]泼水节作为傣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充分展示了傣家儿女对水的崇敬与热爱,对傣族民族而言,水的洁净,既能洗去看得见的污秽,也能去除看不见的灾难,是人与神灵之间沟通传递的桥梁。由此可见,水在傣族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傣族的水文化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淳朴热情、温婉善良的傣族人民。
景颇族性格勇敢、豪爽、刚强。这是景颇族在与恶劣的大自然斗争中,在与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作斗争中,在频繁的迁徙流动中形成的性格特征。特定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随之衍化而来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也自然不同,这也是差异化的人格心理特征的根本所在。景颇族具有反抗侵略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著名的“马嘉理事件”,就是景颇族先民英勇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例。“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也是最能展现景颇族其性格品性的节日名片,舞蹈大气磅礴,充分体现景颇族的豪爽、刚毅之气。[3]
傈僳族是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性格刚直、英勇顽强,“刀杆节”的民族特色突出,上刀山、下火海是其民族精神的光辉写照。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与缅甸的迈达族跨境而居,有语言但没有文字,与傣族关系密切,且大部分阿昌人都会说傣语,懂傣族文字。德昂族又名崩龙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跨境名族,在缅甸、越南均有分布。
民族节日是少数民族群众世代生活中起作用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的缩影,古老而传统,又为当代人们认同和遵守,是民族文化的特殊符号,展示了该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人格心理特征,具有潜意识性和族群认同性等功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资源。
在德宏州,法定的民族传统节日有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傈僳族刀杆节等。这些少数民族节日有较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记载着各民族对祖先的崇拜和信仰,刻录着民族迁徙发展和生活实践,反映了各少数民族亲身感悟万物共融自然的结晶,是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下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画卷,真切反映出少数民族群众追求和谐、自然协调的价值观念。少数民族群众通过民族节日活动,表达对先祖的感恩,展现尊老爱幼、团结一心的家国情怀。
以景颇族的“目瑙纵歌”为例,景颇族人曾经把历史迁徙的路线刻在神刀与宝剑上,记载着景颇族以长刀、长剑开山劈路的征战、迁徙、奋进的历史,更是景颇族勇敢无畏、开拓奋进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把以蕨类、野果为食的生活记忆做成“目瑙示栋”上的蕨形纹和菱形纹,预示目瑙产生于采摘时代,也昭示出景颇族先民在远古时期的迁徙中经历过的采集时代的历史印迹;两棵横梁,上梁代表宇宙天空,刻有犀鸟和孔雀的形象,下梁代表大地,刻有牛、螃蟹、鱼、猪、鸡等图案;犀鸟和孔雀标示人间的“目瑙纵歌”是由百鸟从太阳宫衔来,又表达对鸟类(候鸟)为景颇先民南迁引路的感激之情,五谷六畜则表达了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幸福生活的祈望。[4]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将景颇族的整个历史文化浓缩为观赏性的广场表演艺术,融合音乐、舞蹈、体育、服饰、娱乐、贸易为一体,以一整套完整的仪式程序和场景展演,形象地显现出景颇族传统文化“活”的历史印迹,使景颇民族的文化历史由“写”在“目瑙示栋”上的“象形文字”、经师口里唱出来的史诗和万人群舞跳出来的舞形综合地显现出来。[5]“目的在于将一种跨越的、结合的、去除短暂性的、且在形式的媒介中得以稳定的知识变得可见。”[6]节日当天,景颇族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敲锣打鼓,相聚一起纵情歌舞,舞者完全沉浸在一种陶醉和忘情中,场面蔚为壮观。
这种反复吟唱的族群记忆,拉近了不同支系景颇人的心理距离,成为族群情感交流的纽带。德宏州每次举办“目瑙纵歌”节,与之相邻的缅甸克钦族(景颇族在缅甸自称为克钦族)都会派代表来祝贺和参与。2016 年的德宏国际目瑙纵歌节,除了来自国内各民族地区的景颇族代表,还有缅甸克钦族、印度和泰国的景颇族代表,它对中缅边交关系和双边景颇族群众的族群认同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少数民族节日也由最初的宗教祭祀活动发展成如今的综合性娱乐活动。从多种形式并存到一种形式为主、从民间办到“公”办、从本民族独享到多民族共跳、从原汁演奏到现代器乐道具的革新、从纯粹过节到弘扬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节日无一不展现作为民族团结进步、获得归属感的骄傲。
1.民族节日展示民族成员的某种历史或记忆。节日期间,外出的人员纷纷归来,亲朋好友轮流请客,促膝长谈,长辈要给晚辈讲述本民族的婚姻、丧葬的仪式,讲尊老爱幼的传统,教育子女要勤劳持家、团结友善。例如,德昂族浇花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年轻人要备好一盆热水放在堂屋中央,请出父母长辈向他们叩头,请他们原谅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会说说自己哪些做得不足,接着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和睦。[7]德昂族的孝文化在民族节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通过节日仪式得以传承发展。
2.民族节日使人感到快乐,产生获得感及归属感。例如,“目瑙纵歌”节中,人们踏歌起舞,在整齐划一的律动中,别人的赞许和认可、重要的社会认同与归属感都在此时得到满足。节日中记载的英雄故事,表现出来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的品质,也会激起人们对善行善人的快感,并引起效仿他们的愿望,对传说中的英雄的崇敬和信仰,反映了民族的认同归属心理,体现民族的团结进步。傈僳族的刀杆节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明朝中叶,云南西部边疆一带常有外敌侵扰,当地百姓惶恐不得安宁。后来朝廷王骥将军领兵抵御外敌,终获胜利。战后,王将军下令从国库中拨粮救济傈僳族,从而赢得傈僳族人民的崇敬和爱戴。王将军死后,他的灵魂还惦念边疆百姓,便骑着白马腾云驾雾来告诉傈僳族人民:二月初八上刀杆,上到杆顶就能永保平安。[8]刀杆节不仅纪念王将军以保平安,还以上刀山下火海的爬杆活动来鼓舞人们英勇奋进的精神。
可以说,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不仅体现出民族团结与归属感;民族节日的传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也对民族凝聚和归属起着很大的作用,是维系民族情感,促进民族进步的纽带。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越来越看重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在文化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为载体,将其中蕴含的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意识形态、文化特点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述出来,引起大众群体的情感共鸣,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影响。
少数民族节日根植于民族土壤,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凝聚为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和社会心理,是民族内聚力的重要纽带。
以傣族的“泼水节”为例,傣族认为,水是神圣之物,具有特殊的传递功能,是人与神灵之间沟通的桥梁;泼水祝福,对水张扬与崇拜是傣族深层次文化的表达。
无独有偶,景颇族长期处于无文字状态,“目瑙纵歌”节的传承与发展,承载、演绎着自己民族的“文明史”;通过节日活动,不仅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还可以推进中缅两国边民互动交流,促进友谊,以民间交流带动政府对话,逐步消除因政治制度、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障碍和问题,对我们构建睦邻、稳定、富强的中缅边境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节日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文脉的载体。通过节日,我们可以很直观了解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当前,面对世界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少数民族节日所彰显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已不仅局限在其族群内部,更是民族国家具有世界辨识度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基础。
民族认同是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认同,人们通过对本群体文化信仰的认知构建文化身份,形成文化身份认同。[9]少数民族节日在族群认同中的维系力尤为突出,是维系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手段,同宗同源的历史记忆,唤起了参与者对本民族历史和传统的认知与认同。族群认同的基本要素,经过“节日”的刻记、世代族人的反复吟唱、群体性的万人群舞的强烈渲染,构筑起了群体统一的集体意识,在拥有同一文化的民族成员中产生巨大的亲和力和情感的认同感,可以把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成员团结到一起,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10]
以“目瑙纵歌”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目瑙纵歌”节,不仅成为景颇族人民欢庆丰收的歌舞娱乐的民俗节日,也是德宏州境内乃至与之相毗邻的国内外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民族节日。节日期间,各民族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充分展露出来,通过舞蹈、民歌、服饰、饮食、工艺等形式的展演,让参与节日的人们领略到了多民族的文化。[11]一方面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加强了各民族对其自身文化的内在情感,促进各民族团结与边境地区的和谐发展。这种反复重现的族群历史记忆,消除了各民族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带来的隔阂,拉近了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支系人的心理距离,有效地把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成为本民族与其他民族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民族节日文化的“共性”,推动各民族人们以更稳定的秩序与高效的联动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球化的发展推动文化资本的世界扩张,西方国家“通过媒介霸权、话语控制、意识形态、殖民文化等传播来建立其话语霸权或文化霸权”。[12]文化资本的扩张,导致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文化主权的危机,20 世纪末至今,一些西方文化节日在中国甚为流行。很多年青人,只知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而不知中国的七夕节和重阳节;只知道民族节日名称、日期和显性文化符号信息,而对节日活动的内容、节日的渊源等知之甚少;大家在欢度“洋节日”同时,也在无意识地接受外来文化的侵袭,对外来文化产生盲目崇拜,却忽略了祖先用智慧和劳动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中缅边境地区地处西南边疆,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境外反动势力渗透和文化侵扰活动从未停止。一些境外传教士以宗教交流为借口,利用民间往来的便利和探亲访友之机,以经济上的帮助、宗教用品的赠送、信徒入缅参观旅游、资助少数民族学生出境学习为手段,散播负能量文化,削弱边境地区民族的国家认同感。[13]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广播、电视、书籍、宣传册等对边民进行宣传渗透。[14]面对西方霸权主义文化的渗透,要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话语权,强化中华民族国家意识。
民族节日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凝结着每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该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在节日中展现出来的音乐、舞蹈、服饰、文化、价值观和思维逻辑,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通过民族节日活动来讲述中国故事,就是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把那些蕴含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的故事真实无欺、完整无缺地讲出来,使国际社会愿意听、听得懂,并能与我们形成良性互动,产生更多共鸣。所以,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节日,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尤为重要。
中缅边境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节日文化资源尤其丰富。少数民族节日活动是人际交往的平台,能满足人们追求人际和谐的心理需要,在节日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崇尚礼仪的美德、包容开放的胸怀、团结互助的精神,是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体现。这种民族精神是一种健康有益的感染源,能使个体趋同于群体,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为载体,把那些真正代表中国传统、中国风格、中国形象和中国精神的故事真实完整地展现在世界面前,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惟其如此,我们的优秀文化才会四处飘香、展示风采。
承载着族群记忆的少数民族节日是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精彩舞台,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软传播”。这种集体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聚合力,使族群成员自发地、主动地前往参加,这是一种弱化“政治符号”、强化“文化符号”的传播方式,可以减少受众的排斥心理,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民族节日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民族关键符号,体现了民族气质,凝聚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是各民族群体交流的联结纽带,是建构中国话语新体系不可或缺的文化语境与文化基础。
民族节日活动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的道德追求,无不彰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通过节日活动,我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一个民族丰富多彩文化因素,其中体现的乐观、和谐、团结、进步,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把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发展的信息传递出去;把一个开放包容、文明进步、坚持和平发展的中国介绍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特色、了解中国文化,进而理解中国提出的治国理政的相关理念、政策与措施;让“中国道路”“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加广泛的理解和认同,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民族较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节日体系,是为了纪念先人的某个历史记忆,或是某种自然现象或规律,或是某种宗教图腾,或是神灵祖先的诞生与祭祀,或是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等。
少数民族节日主题广泛、艺术形式丰富多彩,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在宗教祭祀、历法礼仪、农业耕作、商贸交流、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文化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少数民族交流互动增多,文化习俗在交流碰撞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呈现融合的趋势。这种开放与包容,不仅反映出各少数民族间平等、友爱、互助的良好关系,也展示了我国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新时代,中国将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廉善天下”的大国情怀;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承担更多责任,这种对待各国文明的包容和友好,是一种大国气度;这种致力于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胸襟,彰显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故此,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指引,加强对民族节日活动的统筹协调,拓宽民族交流的渠道平台,丰富民众感知中华文化的端口和途径,向世界推介更多蕴含中国智慧、承载中国理念、彰显中国精神的文化节日,把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讲述得更加生动精彩,增强中国形象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也在不断发生演变。从带有宗教色彩的祭祀到集文化交流、宣传展示为一体的节日庆典;从单一民族的独立节日到多民族共同庆祝,节日更多融合了现代发展的气息,已不纯粹是满足人们的原始信仰,而更多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前,在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被同质化和被边缘化的危险,而具有世界标识度的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该民族地区的辨识度;其独特性和差异性表现出的稀缺和新奇特征,是我们凝练话语体系,打造新概念的主要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兴大国关系”“一带一路”等充满中国智慧、中国担当的新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充分展现了大国的发展理念和文化魅力,使得世界各国民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新时代,要认真梳理和总结少数民族节日的内涵,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把民族文化中富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凝练成标识性的概念,从而使民族文化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消除误解、传递情怀。通过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传承、风俗民情、精神信仰;介绍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历史、世界的看法;在不断加强文化“内秀”的同时,也为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增添助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能听清中国声音”。[15]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中缅边境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窗口,要以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为载体,充分挖掘、弘扬、传播民族文化,解释当代中国、阐释中国思想,构建包容、和谐、友好的形象,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促使更多国家和人民认同中国、理解中国、支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