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淑红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室,湖南 娄底 417000)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仍不太平,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强权时有存在,对世界各国生存、发展、繁荣造成了一定的隐患。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习近平指出:“从古至今,人类就将和平作为自身的追求,和平对全人类来说就如同阳光一样温暖,雨露一样润泽,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阳光雨露,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梦想就需要和平发展的环境。”[1]中国一直以来就有“兼爱”“非攻”“止战”的文化传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世界是人类共同的舞台,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出路。单级思维或霸权思维,只会加剧人类的悲剧,导致人类走向世界的末日。习近平在全球政党大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2]
习近平指出:“现实的根源来自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现实的今天是来自于逝去的昨天,首先要去了解一个国家的根源,才能弄懂这个国家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3]历史的中国是当今中国的根源,当今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反映,从中国历史文化出发,是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最好教材。
中国古人将劫人钱财、掠人土地视为豺狼本性、强盗行为,为人所不耻、不容。马克斯·韦伯曾经说:“古代的中国频繁发生战争,但在新的历史文明时期,中国在成为世界帝国后推崇和平。”[4]在中国汉字中,“武”代表战争,可拆解为“止”与“戈”,表示对战争停止的期盼、对战争杀戮的反抗。古人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是将“武”字中的代表元素“戈”“刀”去掉得来的。享誉世界的《孙子兵法》,作为兵法战术中的名著,其记载的战争谋略和战术研究,首屈一指,从兵书的言语中可窥见作者对战争的反对,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又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5]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和平,避免牺牲,最伟大的战术,即是不费一兵一卒便取得胜利。在中华民族精神中,一直保有反抗战争、热爱和平的民族道德修养,如同孙中山先生指出:“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国人一直热爱和平……我们民族的精神中一直将和平视为良好的道德精神。”[6]
习近平指出:“文化的兴盛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支撑点,中华文化发展的繁荣最终会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面对历史文化时,不断传承先人留下的道德文明,在新时代中坚持运用,学会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7]追求和平、热爱和平一直是凝聚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良好品格,和平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
中国古代热爱和平,近代反对战争,当下主张和平发展,倡导建设未来命运共同体。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其历史,一个民族能够持续发展前进的生命力在于其崇高的追求。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历经浩劫,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走出了战争泥淖,多难兴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探讨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基因,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分析,诸如农耕文明、地理环境、地缘政治、民族心理等诸多要素。”[8]
习近平指出:“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是东方文化的精髓。”[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道、义、仁等,成为中国人立国处世的思想哲学。
1.重礼:中国坚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德治思想。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追求修身、齐家,内圣外王;中国通过知书达礼、礼仪教化来施行国家治理。习近平强调:“和平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10]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2.重道:中国坚持低调含蓄、韬光养晦的生存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一些俗语和警句,提醒劝诫中国人安分守己,不争高低,如“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等。习近平指出:“国家强盛就会导致霸权主义的产生这种言论代表不了中国”“一直以来,中国人流淌的血液中只有热爱和平,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11]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3.重义:中国坚持重义轻利,以义取利的处世哲学。中国文化中倡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且主张“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尤其反对“见利忘义”“因利害义”的做法。中国始终坚守自身优良传统文化,新时代,习近平强调:“中国永远是发展中国家最真诚和可靠的朋友,永久地坚持正确的义利观。”[12]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
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13]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热爱和平的文化基因,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
1.战争是对双方的破坏,尤其是对家庭的破坏。孝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中一直有养儿防老,继承香火的传统。在中国古代,男子不仅承担家中劳动力这一重担,还要承担照顾老人、抚育后代的责任。男子为了家族的中兴,必须克勤克俭、安分守己,不能外出游荡,更不能轻易上战场。一是造成对方伤亡,让对方家庭无以为继。二是造成自己伤亡,自己的家庭遭受打击。
2.远离战争是对农业生产力的一种保护。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在中国有根深蒂固的认识。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4]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较长,基础设施落后,靠天吃饭,收入难以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需要相对和平的生存生产环境;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主要靠人力和畜力。因此,远离战争,保存劳动力,也就保护了农业生产力。
3.维护和平是千百年来代代中国人秉持的思想。习近平指出:“殷忧启圣,好战必亡。”[15]毁人城郭,山河破碎,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战争给养,军事消耗难以计算,徒增人民负担。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生产生活,旷日持久,造成民力凋敝。最为重要的是战争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只会延续仇恨。孙中山曾说:“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绝不肯轻启战争。惟中国数千年来,即知和平为世界之真理,人人均抱此种思想,故数千年之中国,纯向和平以进行。”[16]中国人从社会实践中总结出规律,那就是战争对生产生活的破坏,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习近平强调:“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稳定,就没有繁荣。……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17]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饱受战争的摧残。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历史从1840年开始,就一直遭受当时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沉重的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战败的屈辱,中国在不平等的条约中丧失国家主权。[18]近代中国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屈辱史,一部艰苦抗战的苦难史,也是一部追求和平的斗争史,更是一部坚贞不屈的探索史。正是这种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让中国懂得了和平的珍贵与幸福的来之不易。
在如今的幸福生活中,我们要像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为了我们追求的目标得到实现,就必须努力去维护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国际和平不但对中国发展也对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能够促进全面的发展。中国和世界各国只有在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平。”[19]
中国人民牢记历史是为了珍视和平,避免灾难重演;中国人民牢记历史是自我激励、奋发图强,绝不会重燃战火,伺机报复;中华民族仁心宅厚,不会延续仇恨。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作为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将和平视为自身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中国人主张消除战争、实现持久的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道路能够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顺利传承和发展,这是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得到的有益经验。正是经历了战争的苦难,如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珍惜和平,追求和平安定的生活。”[20]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愈加保障和平。在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对历史的回顾,是为了缅怀为中华民族尊严而战的英雄先烈,是为了激发为中华民族未来而奋斗的时代栋梁。2015 年9 月3 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中华民族在战争中历经悲惨的遭遇,中华民族追求和平不会将同样的遭遇带给其他任何民族。”[21]中国将同世界人民一道,面向未来,维护世界和平,开创美好明天。历史已成过去,未来正在走来,走不出历史,就走不到未来。习近平向世界各国人民作出和平发展的承诺,希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发展、繁荣消除疑虑,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这头雄狮已经苏醒,但这是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22]
1.和平是无数中国人民用鲜血换来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了救亡图存,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解放,无数仁人志士抛家离子,浴血奋战。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当国家和民族有难的时刻,每一个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都会奋不顾身,以死报国。习近平指出:“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使得我们不会进行侵略扩张,在面对一切侵略时中国人民抱有战胜一切的信心。中国人民反对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对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侵略和分裂活动,谁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23]习近平以和平发展的思维推己及人,天下一家。中国人民遭受过战争的苦难,对处于战乱之中的各国人民感同身受,理解世界各国追求和平的决心与勇气。习近平和平发展的目标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2.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近代以来的中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国力不强,制度落后,但是,中国人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决心和精神日月可鉴,邓小平这样评价中国人的爱国卫国精神:“中国人穷是穷了点,但打仗是不怕死的。”[24]战争这面镜子,让世界各国看到中国人爱和平,不惧战争的精神;不会因为战争的惨烈而失去抵抗的勇气,战争只会让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更加勇敢和坚强。当前,中国人有能力有信心,也做好了应对一切来自国内外的威胁的准备。习近平庄严地警告一些居心叵测的国家,要记住“中国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的军队能够维护和平,也能够抵御战争。如罗素所述:“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有骄傲到不屑于打仗的民族,那就是中国。”[25]
1.和平能够促进人类更好地发展,战争阻碍社会进步。和平是人心所向,战争是人心所背。马克思指出:“战争比和平成熟的早。”[26]战争与和平是如影随形的,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人类各民族的头上。战争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正常部分,也是塑造人类自身最为重要,当然也是最为争议的因素。战争能让人类进步,和平却让人类更好地发展。人类为了阻止战争,创造军队和武器,但是,也制造出更多的战争。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交往的一个手段和方式,代价很大也不能忽视。习近平指出:“我们坚决地捍卫和平、维护自身安全,反对战争的形式有多种多样,震慑战争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强悍的军事手段始终作为最后的保底力量。”[27]
2.面对世界不和平因素,中国必须提高预防和反对战争的能力。习近平强调:“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上仍然存在局部危机,战争的矛盾和冲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存在在人类的世界中。”[28]提高应战和迎战的准备,严肃备战,科学作战,才能确保和平。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是确保和平的手段。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走出苦难,中国人民实现解放,有赖于一支英雄的军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必须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29]中国裁减军队员额30 万,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决心。但是,中国绝不放松对战争危险的警惕,中国走现代化强军兴军之路,确保中国军队能够击退一切来犯之敌,确保中国军队有能力打赢现代化战争,捍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017 年8 月1 日,在朱日和阅兵指挥现场,习近平强调:“我坚信,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30]习近平指出:“中国的战斗力存在于人民军队中,人民军队始终是战斗队,人民军队具有强大的战斗生命力。故不断强化人民军队中的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聚焦军队的全部心思向打仗靠拢,保证各项向打仗用劲,时刻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人民军队能够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31]
1.坚持和平共处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人类在坚持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时才能生存下去。和平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追求,战争与和平并不是同时来到人间的,和平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人类发展初期,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了能够顺利生存,生产能力有限的人类互帮互助,团结合作来对抗困难,从而在和平的环境下实现发展延续。当人类处于自然资源丰富、生产能力较高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时,人类创造的物产能够完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更加无需通过战争来争夺利益。习近平强调:“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我们只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坚持合作共赢、杜绝战争、欢迎合作,不断在发展中提升本国利益也坚决不损害他国利益。”[32]
2.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平是人类的第一缕曙光。但是,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产生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人类和平的状况就被打破,战争就一直伴随人类挥之不去。据不完全统计,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仅有290年。290 年,相对于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微不足道。在20 世纪前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性大战造成的伤害,至今让世界各国心有余悸。战争的创伤无疑是巨大的,留下的阴影至今存在。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的等级和强度及破坏性更是骇人听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虽然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样打,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只能使用石头或者棍棒来打。因此,预防战争、追求和平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首要目标,今天的战争,已经没有赢家可言;战争,只会导致战争双方甚至整个地区跟着受伤害。鉴于此,习近平向全世界人民作出了庄严的承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33]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34]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妥善处理周边关系,坚持睦邻友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外交政策,取得周边国家的信任和支持。“亲邻善友,国之宝也。”[35]习近平强调:“凡交近则必相糜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在同周边地区和其他各国的交往中,中国一直奉行亲、诚、惠、容的观念,互利互惠,努力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惠及周边。”[36]
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力量的基石,是亚洲和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在中国的努力下,亚洲各国达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了友好、和睦、合作、和平的亚洲环境。2014 年6 月28 日,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大会上,习近平鲜明指出:“首先在亚洲诞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是因为此项原则能够代表亚洲人民和平的愿望,尤其对于中国来说,一直崇尚以和为贵的思想,强调和而不同,提出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的思想。”[37]
习近平指出:“和平是人类最强烈的精神脉动和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道义感召力。”[38]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不追求大国必霸,大国扩张的路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共商、共建、共享”,跳出了所谓的“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摆脱了“国强必霸”的历史假命题,体现了中国对自身发展和和平发展的决心。习近平强调:“作为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在发展中称霸、扩张,永远不会将自身经历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39]中国的民族复兴情怀,不但关注民族发展、个人进步,也关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经济的“顺风车”“便车”,实现世界稳定。[40]中国的发展不会给世界带来威胁,只会给世界增加机会和机遇。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
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把沿线相邻国家连接起来,共同发展经济。以共建共享为原则,把经济发展融入和平文化建设之中,共建人类美好的家园。习近平强调:“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我们希望,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都能够共享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各国人民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尊重,各国能够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41]新时代、新世界,中国将奉行一贯的和平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美好的未来。“中国在21 世纪的关口,主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超越零和思维,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创美好世界。”[42]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凝聚了“协和万邦”的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的头脑意识中注入了“天下大同”的一体化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一直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中。中华民族主张以德治国、亲民惠民而赢天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43]主张选贤任能、德才兼备之人治理国家,教化人民,“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44]中华民主信奉民吾同胞、和而不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四海之内若一家”“民吾同胞,物吾与也。”[45]中华民族的人类共同体追求是以和为贵的、以德为先的、以民为本的。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习近平指出:“天空足够大,地球足够大,世界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繁荣。”[46]各国有自己的利益,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各国的发展不应相互侵害,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之大,予取予求,各得其所;互通互利、合作共赢,这是当今世界的普遍法则。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界又高于自然界,人类理性法能克服自然法则造成的弱肉强食。习近平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相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47]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和理念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为此作出的所有努力都为全球发展中出现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智慧和新的方案。”[48]
习近平形象地指出:“和平是人民永恒的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发展首先离不开和平。”[49]经济全球化已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互相依赖,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格状结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关起门来搞好建设,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试图单独主导世界建设。
马克思指出:“一般说来,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层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50]世界的稳定和谐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要求各国共同制定并遵守世界秩序,维护世界体系的和谐。习近平强调:“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利益集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利益的汇同点,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摈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51]2016 年,在杭州举办的G20 峰会上,习近平向世界各国坦承:“中国不是要独自对外进行开放,而是要在各方共同参与的基础上支持各国的共同发展,努力建造各国共同享有的百花园,既不是谋求自身势力范围,也不是营造自己的后花园”。[52]
“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53]习近平向世界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和平与幸福,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美好未来和美好生活。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自身的原则,用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他国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以中国的文明与智慧向世界提供发展的经验和借鉴,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为人类美好的未来不懈奋斗。习近平倡导世界各国为人类共同的命运而努力,“只有在世界各国人民共持一心的基础上,建立共同的发展理念,互相支持和理解,求同存异,最终为建立共同的人类命运体系作出努力。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54]世界各国亲密相容,携手共进,建设“远离恐惧,普遍安全;远离贫困,共同繁荣;远离封闭,开放包容;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未来,共同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全球化时代。“只有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放置在全球现代性问题的现实境遇中加以理解、阐释与建构,才能明晰其时代价值、世界意义与长远影响。”[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