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福 闫 艳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西青 300387)
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是习近平从政以来就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随着时代的变化,习近平政德观不断丰富和完善。2005 年6 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真正干出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政绩。”[1]2006 年2月,他又寄语领导干部“多读书、修政德。”[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习近平政德观。系统梳理习近平政德观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这是习近平对政德内涵的权威解读,也是理解政德内涵的关键。
“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4]对领导干部来说,理想信念坚定、党性原则坚强,就是讲政德最突出的表现,习近平把这一要求放在“政德”内涵的第一条,充分体现了它的重要地位。
1.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对于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习近平一语道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5]习近平把理想信念形象地比作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并要求领导干部多补“钙”。倘若共产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没有理想信念,那么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中都强调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共产党人精神上要“补钙”作了强调与论述,他还多次提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给领导干部讲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因此,明大德,首先要把理想信念树立起来。
2.领导干部要锤炼坚强党性。习近平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6]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当今时代是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领导干部要更好地承担使命、履职尽责,必须以坚强的党性做支撑。但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一名共产党员一生的必修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夯实信念基石、树立党章意识、守住纪律底线等层面阐述了共产党员如何加强党性修养,体现先进性和纯洁性。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等党内教育活动密集开展,其目的就是为领导干部立根固本,锤炼坚强党性,重整“初心”继续前行。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7]习近平关于立政德要守公德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恪守从政宗旨提供了根本遵循。
1.领导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执政基础,也是衡量每个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标准。新时代,虽然我们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冷静面对党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党员宗旨弱化的问题。习近平曾多次表扬和肯定各条战线上的优秀党员干部,如“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先祭谷公,后拜祖宗”的谷文昌、“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这些人之所以被人民信任和爱戴,就是因为他们守住了共产党员的“公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领导干部只有守好公德,强化宗旨意识,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带领人民创造光辉的业绩。
2.领导干部要恪守执政理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经验。在党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模范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心”“民众获得感”……这些都是习近平经常提及的词汇、关心的话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9]这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领导干部从政之德的根本体现。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与挑战,领导干部都要时刻牢记“为了谁”这一根本性问题,牢记“心无百姓莫为官,心无人民莫从政”。只有这样,才能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才会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
习近平指出:“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10]
1.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11]他不仅关心普通家庭的美德传承,更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12]习近平指出,家风是领导干部私德的一部分,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重要土壤。家风不仅关系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因此,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抓好家风建设,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2.领导干部要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上,习近平告诫与会人员:“身边人害我们这些为官者的不在少数,被老婆‘拉下水’、被孩子‘拉下水’、被身边秘书和其他身边人如七大姑八大姨‘拉下水’。”[13]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受身边人和环境的影响更大,领导干部也不例外。如果领导干部的身边人只知道向钱看、向权看,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为官之道渐渐变得扭曲,从而一步步滑向违法乱纪的深渊。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通过言传身教,树立铁面无私的形象,使“身边人”不敢借势利诱、狐假虎威,切实筑牢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不给任何人有所图谋的机会。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习近平对政德内涵的铿锵解答,为领导干部明确了标准、指明了方向。需要明确的是,这三者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明大德是政德的统领,对守公德和严私德具有统领作用;守公德是政德的保障,是明大德和严私德在为政者日常工作中的综合;严私德是政德的基础,离开了这一为政基础,明大德和守公德就无从谈起。
习近平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出发,把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来抓,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反复强调政德建设的重要性,阐明政德建设在党和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早在2004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一文中就对此作了精辟的总结:“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可见,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决定民风。”习近平阐释了政德的引领作用,“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在群众面前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效。”[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把政德的引领作用摆在重要位置。到河南考察时,他要求领导干部“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15]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为全社会做表率。”[16]在2018 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17]。
政德淳则民德厚。我们党的党风对民风、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大影响。领导干部只有树立良好的政德,才能引领社会新风尚,才能够以巨大的感召力凝聚起全体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18],在具体要求中就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么一条。对领导干部来说,政德是他们的立德之本、从政之基。领导干部只有把政德建设作为从政第一课,才能把才干发挥到正道上。
1.只有讲政德,才能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领导干部队伍。在北京大学和北大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指出:“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9]政德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集中体现领导干部的政治品质、道德境界和职业操守。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只有把政德立起来,才能把对党绝对忠诚融入血液,才能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品德和政治本色,从而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领导干部队伍。
2.只有讲政德,才能打造一支干事创业的领导干部队伍。“凡建功立业,以立德为始基”,固有“厚德载物”之说。领导干部是标杆、是旗帜,只有具备良好的为政之德,才能让群众信服,才能像吸铁石那样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干大事。焦裕禄、谷文昌、廖俊波……这些被习近平点赞的优秀共产党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他们都树立了良好的政德观,深受百姓的爱戴,带领人民创造出光辉的业绩。领导干部只有立好为政之德,才能增强对岗位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担当意识,抛弃求稳怕乱、闯劲不足、回避问题等私心杂念,多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事业。
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手段,政德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1.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在任何社会,官员的政德状况与政权的安乱密切相连:政德兴,则政权安;政德衰,则政权乱。如果领导干部具有良好的为政之德,党的公信力就会提升,执政基础也会得到巩固;反之,执政基础会被削弱。习近平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20]我们党是执政党,由于领导干部政德不良导致的各种问题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伤害,将会是致命的。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官员腐败案件,不断刺激着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侵蚀着我们党执政的基础。领导干部只有加强政德建设,才能在政治上坚定清醒,在各种诱惑面前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2.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在2018 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专门提到了“政治生态”的问题,“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21]在谈到如何改善政治生态时,他重点提到了“德治”的功能,强调“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22]。当前,领导干部在政德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能采取有力措施,制止由于官员失德而导致的社会道德风尚败坏的问题,任其滋长蔓延,良好的政治生态便无从谈起。因此,必须从政治生态的高度认识政德问题,抓好领导干部的政德培养,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3.预防腐败。应当看到,面对各种现实考验和利益的诱惑,党内有不少领导干部甚至是高层领导干部在政德上迷失了方向,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就出问题党员干部本人的情况来看,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才’或者能力上,而是出在人品政德上。”[23]这警示我们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早在2007 年,习近平就指出:“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24]如果每一名领导干部把政德立稳立牢,就能在各种诱惑面前撑起道德的保护伞,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习近平十分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并且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实践途径。
习近平指出:“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25]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领导干部才能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养成良好的政德。
1.重视学习,读书修德。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具体来说,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学习: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二是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三是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四是向焦裕禄、牛玉儒、郑九万等先进典型学习。领导干部讲政德,必须养成学习的习惯,按照习近平的要求学习,使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筑牢文化根基,丰富思想底蕴。
2.学以致用,付诸实践。习近平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26]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要遵循习近平提出的“增强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这一要求,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发展真理。
在谈到领导干部讲政德时,习近平强调:“要多积尺寸之功。”[27]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关系个人品行,更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领导干部要树立良好的政德,就要从小事小节做起,从日常点滴做起,多积尺寸之功。
1.在小事小节中坚守党性和原则。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指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28]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一个人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贪腐分子,之所以走向腐化堕落,大多都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开始的。小事小节,既能成就一个人,也能击垮一个人。领导干部要在小事小节中坚守党性和原则,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从小处培养自己的为官之德,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2.要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心系群众,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干大事。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也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得淋漓尽致。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以细致严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开展工作,做好小事、管好小节,把小事做扎实、做细致。只有小事做好了,基础打好了,大事才更容易做成。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醒广大领导干部要注重小节、办好小事,动真碰硬抓好作风建设。
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29]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注意自身形象,做到“内外兼修”,才能树立良好的从政之德,更好地履行使命。
1.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领导干部要想树立良好的政德,就必须加强内在修养,坚持做到“四慎”:一是要慎独。在私底下、无人时更要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理想信念、法律法规、做人原则的事情。二是要慎初。有时候违法犯罪就是因为有了第一次,然后一而再、再而三,从而一步步走向泥潭甚至是深渊。因此,领导干部要把住第一次、守好第一关。三是要慎微。要注重细节方面的修养,从身边小事着手,克己慎行、防微杜渐,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四是要慎欲。欲望是一个无底洞,欲望的放纵必然会导致堕落和自我毁灭。领导干部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人民的信任。
2.要净化生活圈、交往圈和娱乐圈。生活圈、交往圈和娱乐圈涉及个人活动的各个方面,是领导干部形象的延伸和品德全貌的展现。领导干部要树立良好的政德,就要自觉净化这“三个”圈子:一是管好生活圈,树立良好家风。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亲属的贪腐现象引起党内的高度重视和警觉。“作为领导干部,要自觉从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的高度来对待家风、重视家风建设。”[30]要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修身、清正齐家,牢牢筑就管好“身边人”的防线。二是管好交往圈,择真善人而交。在交友时,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到“亲”,以诚心拉近距离,以诚意加强团结;而且要做到“清”,不能有贪心和私心,要守住底线、把好分寸。三是管好娱乐圈,培养健康情趣。兴趣爱好不能以小事论之,领导干部要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多参加能够提高本领的活动,多做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运动,时刻保持思想的纯洁和精神的高尚。
自古以来,“清正廉洁作为一种重要的从政品德和政治伦理,一直被视为从政之本。”[31]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鲜明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并将清正廉洁作为“好干部”的五项标准之一。领导干部要树立良好的政德,就必须坚守清正廉洁这一共产党人从政的底线。
1.强化底线意识,对党纪国法常怀敬畏之心。古人云:“畏法度者最快活”。党纪国法是铁律和准绳,是不容挑衅且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不论是打“老虎”,还是拍“苍蝇”,法律面前没有“特权”人物,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厉惩处。遵纪守法、不越雷池,表面上是受到了诸多限制,但实际上得到了心神的安宁、思想的磨炼。因此,领导干部应强化底线意识,常怀敬畏之心,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清醒认识党纪国法是做人做事的警戒线、是非黑白的分界线、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守住法纪这条为官从政的底线。
2.严守廉洁纪律,率先垂范。清正廉洁,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要靠行动。领导干部作为党风廉洁建设的“关键少数”,要带头践行廉洁自律规范,切实发挥表率作用。要牢记习近平“公款为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32]的要求,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带头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自觉省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守纪律、讲规矩的执行者、践行者和维护者。
习近平指出:“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33]为了保证领导干部都能把政德建设作为施政意识和自觉的行为,不仅要靠领导干部自身的努力,还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和统筹推进。
1.坚持法治。加快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加大执行力度,以党规党纪约束领导干部的言行,依法惩处违纪违法干部,逐渐杜绝道德败坏者在党内立足。领导干部要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增强法治意识、强化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有效提升自己的政德水平。
2.重视德治。百行德为首,百业德为先。道德,无论是对社会而言,还是对个人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一贯高度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这不仅是保持领导干部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迫切需求。要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意识和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觉意志和信念,在品格内化中夯实共产党员的道德根基,深化道德认同,形成风正气清的良好政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