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伦理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通及其实现路径

2019-01-26 05:48:34吕雯瑜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融通儒学儒家

吕雯瑜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600)

一、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融通的可能性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 就成为凝聚全党和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它提供给人们前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将马克思理论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 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其道德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中。 从理论上讲, 儒学的民本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精神、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传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费孝通先生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认为中国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融合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具体包括重视家庭的人文精神、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开放[1]。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民本、大同等文化理念对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融通之所以具有可能性,原因如下:

第一, 儒家伦理的人文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讲,儒家伦理的人文价值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儒家伦理富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儒学是一种探讨人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关系、人生实践的生存哲理,它看重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关系,能够给予人们生活关怀、生活哲理与思想智慧, 富有浓厚的人伦情怀与人文态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其次,儒家伦理思想包含着救世治民的社会理想与居安思危的爱国主义情怀。 传统儒家知识分子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与精神追求对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政治理念与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都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最后,儒家伦理包含着创造性的生命精神。 儒家学者追求一种宇宙精神,赋予宇宙以道德理念,认为天地把生命精神赋予了人类。同时,他们认为儒学精神是“因时而变”,主张与时俱进与开拓创新。这些精神理念对于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 儒家伦理的人文精神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儒家伦理的人文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背景。传统儒家伦理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马克思主义以儒家伦理文化作为土壤和背景, 与中华传统儒家的精神理念相契合, 能使其在中国得到很好地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伦理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两者具有精神上的共通点[2]。一是在实践观方面,马克思主义提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等一系列重要理论;而儒家传统伦理自古以来也较为推崇身体力行,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朱熹的“行重于知”思想。二是在社会理想方面,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社会,一个没有阶级,消除劳动差别的社会;而儒家文化也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天下为公”的理想画卷,在这种大同世界里,人无贫贱高低之分,彼此和睦友爱。三是在人本思想方面,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明确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而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也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推崇人本意识,在政治权利上提倡民贵君轻。

第二,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 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性与包容性,人类文化有着各式各样的形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 文化呈现出兼容并蓄的姿态, 这预示着世界文化将更大程度上呈现出历史性的融合,文化也将更具有创新性,各民族文化能够彼此交融,从而创新出新的文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格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自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三是民族文化的时代性。 首先,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的多样性与世界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强化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才能应对当今时代全球化的挑战。 其次, 民族文化的继承。 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与入侵,我们必须培养出高度的文化自觉,从传统儒学中汲取思想精神和文化智慧[3]。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只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儒学思想, 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分析和思考儒学的未来发展,才能使儒学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民族文化的时代性。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需求和特色, 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就是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精神, 又代表了民族的当代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只有赋予文化以时代精神,不断创新理论,才能发扬民族文化的时代性。

二、 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融通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一)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融通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伦理产生的背景不同,实践的方式也不一致, 肩负的社会任务与追求的目标也有差异,这就造就了两者融通的困难,但是这并不妨碍两者的融通, 反而彰显出其融通的必要性。 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的融通是文明重建的必然要求。 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给儒家伦理注入了时代的活力和生命的色彩, 而儒家伦理文化也同时使得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的现代化打上了中国的烙印,彰显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融通的必要性表现为:

第一, 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的融通是传承和创新的需要。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只有促使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的融通, 才能够促使中国文化与时俱进, 使儒家伦理文化的精髓得到传承与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丰富和开拓。我们知道,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这就要求其自身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 只有加强理论创新,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增强其自身活力。因此,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儒家伦理进行融通, 才能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 这种新的理论形式既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中国的土壤上茁壮成长。

第二,重塑时代文化的需要。时代精神体现着一定时期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 它蕴藏着一定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内涵, 反映着社会所需要的总体价值[5]。儒家伦理涉及教育、政治、经济等众多方面,其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能够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对于现代社会治国理政、道德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企业管理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伦理文化所具有的道德理性和人格理念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经验证明,我们有责任继承儒家优秀的伦理文化,使其发扬光大,结合时代精神对其推陈出新。 因此,将儒家伦理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能够实现文化自信,响应时代的号召。

第三,二者文化理路具有相似性。一是道德实践观。马克思主义重视道德实践,主张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从而改造客观世界。他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提升修养, 改造自我。这与儒家伦理精神有着相似之处。儒家学者重视对道德实践精神的培养, 提倡在实践中修身养性, 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理想。 二是人道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倡导人们要消灭异化,肯定人的尊严,重视人的命运和发展,做到真正以人为中心,这与儒家伦理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有相似之处。 儒家学者将“爱人”视为最高的道德价值标准,而“仁爱”也由最初的“亲亲之爱”扩大到“泛爱众”的境界,这充分体现出儒家学者的人文关怀。三是集体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重视集体主义精神,认为只有当个人服从集体的安排, 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同时, 马克思也强调个人对集体的使命感,并指出个人应承担起对集体社会的责任感。而儒家伦理思想也重视集体主义精神, 强调群体至上的价值观, 认为人只有将个体价值融入到群体价值中才能彰显个人存在的意义。

(二)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融通的现实性

1.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融通的现实问题

儒家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融通面临着一定的现实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哲学问题的探索。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会面临着一定的现实问题。 一是大众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客观上讲,大多数普通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并不坚定, 他们形成的只是一种文化认同,这种认同依赖于对党的信赖。 因此,党员干部的意识与行为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的看法。 二是民众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坚守。人们能否认同当前主流意识文化,取决于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方式, 也就是文化意识形态能否满足民众的情感归属, 契合人们的心理诉求和文化传统。而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复杂多变,人们对待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采取非理性的态度,如过度神化、僵化主流意识。过度神化导致马克思主义文化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僵化就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失去创新,失去其本该有的吸引力。这两种态度可以说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误解。 三是儒学精神在民间的自发回归。 儒家伦理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 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民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中。因此,借鉴儒学的道德实践路径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会获得很好的效果。

2.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融通的现实表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伦理精神在实践层面上可以相互融通[6]。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融通的现实表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儒家伦理文化的借鉴。 一是毛泽东思想对儒家伦理文化的借鉴与吸收。 毛泽东思想在形成的过程中, 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又继承了儒家“经世致用”的理论思想,并与中国实际具体地结合起来。 同时,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不同的时期他结合实际形势, 制定符合国情的计划与方针。 毛泽东思想还批判继承了儒家“一分为二”的思想,发展了儒家伦理的“唯物辩证”法,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思想的继承。 二是邓小平理论对儒家伦理的借鉴与吸收。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儒家伦理文化的“富国富民”思想。 荀子在《富国》中提出国富民强的概念,孟子也鼓励百姓重视生产,创造财富,认为良好的物质条件是百姓安居乐业的保障。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儒家这些优秀的思想,批判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的消极观念,这是对儒家伦理文化的积极践行与弘扬。同时,邓小平理论扬弃和创新了儒家伦理中的“义利统一”思想。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重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结合, 这既是对儒家“义利两养”思想的继承,又是对“见利忘义、重义轻利”思想的批判。 总之,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在更高层次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伦理文化的融通,加速了儒学的现代转换[7]。 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儒家伦理文化的批判继承。一方面,“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融汇了儒家伦理文化的“民本”思想;另一方面,儒家伦理思想的精粹又代表着先进文化。 四是科学发展观对儒家伦理文化的扬弃。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吸收了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也吸收了儒学的生态伦理价值观。

三、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融通的路径

儒家伦理文化在中国社会长期占据着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要想和儒家伦理文化很好地实现融通, 首先要解决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对其的接纳和认同。 从学理的角度来看, 要想使得两者融通就要面对传统与现代的问题,要正视传统、立足现代。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从理论上对儒家传统伦理进行深入研究,正视传统文化的优势与劣势,将优势与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融通;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分析现实情况需要,寻求两者融通的现实路径[8]。

(一)理论路径

儒家伦理要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实现融通,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换,诠释好儒学的现代性问题,使儒学在当代社会得到现代性转换,从而适应现实生活,彰显其当代价值[9]。儒家伦理经过儒学大师们的发展形成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内容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儒家伦理所提倡的忠孝、礼义等价值观,渗透到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从而能够指导人们重建人的意义世界。 儒家伦理精神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人为本, 重人伦道德;二是提倡自强不息、勤劳刻苦的精神品质;三是崇尚统一,注重和谐,推崇集体利益。 这些优秀的精神理念对于当代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认识人生。 儒家伦理文化强调天人合一、 内圣外王、群体至上等价值观念,这对个体的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管理人生。 儒家伦理文化强调人格修养,内圣外王、守中居正等思想,阐明了人们如何认识和管理自己的人生。再次,开发人生。 儒家伦理文化提倡的志存高远、厚德载物、知行合一等思想对于人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此外,儒家伦理对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也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关于人格价值的观点。孔子肯定人的独立意志,孟子和荀子也都提倡人的道德自觉性, 这些思想对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提高民族气节有着良好的作用。 其次,关于人际关系和以“和”为贵的思想。 儒家伦理强调“人伦”,即“五伦”,包含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再次,儒家伦理强调要从生活本身来确立道德基础,而不是宗教迷信。 儒家学者认为,人类从事道德实践,不是为了追求来世,而是为了适应本性的要求。 总之,儒家伦理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思维方式等对于维护生活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路径

儒家传统伦理与马克思主义的融通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推进两者的融通,使其在实践中得到创新。 具体实践方法为:

第一,努力探寻两者的共通之处。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共通之处表现为:首先,关于无神论思想。 儒学和马克思主义一致认为主宰世界的是人而非神。 孔子的道德观、政治观都不包含神学思想,《论语·述而》 中谈到,“子不语怪力乱神”[10]。可见,儒家学者不主张人们去谈论、崇拜鬼神。儒家学者重视人们的道德实际生活,倡导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提升个人道德品质。 这些思想一方面体现出儒家学者主张无神论,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样的终极关怀[11]。 马克思也主张无神论思想,他坚持捍卫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 批判了黑格尔用自己的哲学证明上帝存在的理论[12]。 马克思认为没有决定人类命运的神的存在, 人们对神的信仰恰恰证明了人类的无知, 反映了人类的思维和认识水平的低级。 同时,马克思不承认有灵魂的存在,他批判了宗教神学, 否认有异与现实生活的彼岸世界。 其次,关于和谐观。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在自然观方面,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是抽象对立的, 而应该是彼此和谐共融。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谈到了异化理论, 认为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从而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概念。儒家伦理也倡导和谐思想。儒家的和谐观内容丰富,其修身论体现出人自身的和谐, 义利观体现出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 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不同流派的学者所阐述的和谐内容尽管不同,但其宗旨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13]。 儒家倡导的大同社会就是一个各阶层人们都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在那里社会关系有序进行。最后,关于辩证法。马克思辩证法主要是指唯物主义辩证法, 这是他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矛盾分析法提出用对立统一的规律去认识事物, 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主张在差异中求和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倡导人们要辩证地思考问题,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让人们既重视问题的普遍性, 又不能忽视问题的特殊性[14]。儒家伦理也同样具有辩证的思维模式。儒家提出“中庸”思想,倡导对待事物要保持“中庸”的态度,过而不及,教导人们要理性辩证地去看待问题。 儒家经典著作《易传》提出世间万物是在阴与阳的共同作用下生生不息, 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

第二,寻求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儒家伦理的“双向互动”发展。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要想融合,必须加强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在对话中碰撞出火花。谋求两者的“双向互动”发展,既可以有利于儒家伦理文化的创新与转型, 又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因此,只有实现两者的会通融合,才能互利共生,共同进步。

两者实现“双向互动”的具体路径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借鉴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实现其自身大众化。 首先,借鉴儒家私人讲学的方式,发挥媒体的力量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15]。 私人讲学扩大了儒学传播的渠道, 而在当代社会依靠媒体的宣传也能够扩大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力度。 媒体的宣传力量不容小觑,它引导着舆论的导向。通过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 可以促使马克思更快速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在信息化的社会里,网络媒体的作用占据优势,人们通过浏览专题网站、网页新闻等方式可以更加快速、直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 通过网络视频、声音、图片的介入,可以使文字更加的形象生动,从而增强人们阅读的兴趣, 引导人们自觉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其次,借鉴儒家乡规民俗的传播方式,加强农村教育。儒家乡规民俗的传播方式促进了儒家伦理道德在农村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文化要想在中国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就必须加大农村教育的普及力度。 农村基层干部对于文化教育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 国家可以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的培训。同时,国家可以通过编写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和简明读本, 使农民能够更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最后,借鉴儒家教化纲领的传播方式, 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制度建设。 教化纲领是历朝历代对各门学科做的科学规划,它有利于保持学习内容的完整性,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建立完善的宣传制度,能够使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宣传得到法律保证;通过建立完整的检查制度, 能够督促人们完成教学各项任务,纠正教学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另一方面, 儒家伦理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也可以实现其现代转换。 中国社会面临转型的时期, 如何转换传统理念则成为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实践中进行交融,才能使自身得到创新和发展,实现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因此,儒家伦理思想必须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断开放与包容,创新传统理念,才能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换。而这种现代转换离不开批判, 也就是要使儒家伦理思考自身哪些部分能够与现代化适应, 哪些与现实社会相背离,才能将现代转换落入实处。 在客观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制度建设, 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其自身的转换。而要将这种现代化落入实践,首先就要关注儒学如何应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又如何在这种背景下诠释自身理念,创新传统理念。这就要求儒学在中西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不断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它提供给我们创新传统理念的客观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中、西、马相融通的道德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也就是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文化与马克思学说不断交融、碰撞,从而寻找出一条既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认知习惯相符合的理论,又能够融入马克思学说的精粹理论。

第三, 在心性修养与制度正义的互动构建中加强中西文化的融通。 儒家伦理文化蕴含的优秀道德思想不仅被中国人民视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也同样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成为了全球共识[16]。儒家伦理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与现代制度相契合,彰显了其时代价值。中国人是生活在由先辈创立的制度构架中, 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往往都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要想与儒家伦理文化相融通, 就必须构建出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既要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又要彰显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人们的心性修养,使人们成为有德之人,从而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总之,只有实现心性修养与制度建设的互动,发挥道德与法律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 落实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通,从而建立一个真正成熟、有秩序的社会。

猜你喜欢
融通儒学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儒学交流在路上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艺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2:28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6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