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堂
(东平县委党校,山东 东平 271500)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70 年来,新中国由穷到富、从弱到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出,先后经历了三个重大历史阶段,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铸就了三座高耸的思想丰碑,形成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惠及全人类的三大实践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且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取得了一批让世人叹服的原创性、标志性重大理论成果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实践成果。
第一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使命,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抵制和纠正党内错误路线的斗争中,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耸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思想丰碑——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的道路和制度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第一个实践成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1938 年10 月,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1]。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启,只不过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高潮的到来, 这一进程随之加快。新中国成立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尽管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依然体现出结合中国实际的独立探索精神。 这一历史阶段的实践探索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不仅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毛泽东思想,而且“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2]。
第二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一战略任务,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国际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随着时代的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党的思想理论史上树起了第二座思想丰碑,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形成了这一科学理论引领下的又一伟大实践成果——中华民族从此富起来了。
第三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一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和战略谋划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生动实践进行了理论概括,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写进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三座思想丰碑,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又一次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使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实践成果。
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三座思想丰碑,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实践基础上和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但都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诸多启示: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真理,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它的体系”[4], 坚决反对背弃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反对孤立、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防止和反对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名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错误倾向。 列宁曾尖锐批评一些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人是“白白地接受了马克思的名字”[5]。 要高度警惕一些人打着“马”的旗号,否定“马”的主义。 苏联解体,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背弃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无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出的新概括、 新阐释, 不仅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既表明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进步和全党理论水平的又一次历史性提高,又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2.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新创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6]2013 年1 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进一步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7]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就会出现信仰迷茫、精神迷失、行动迷途。 马克思主义还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理论之树之所以能够常青,就在于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可以说,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依据和逻辑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 脱离实际、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成为死的教条,给党的事业带来灾难性后果。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新时代生动的实践探索和伟大的创新创造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善于从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的集大成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类文明成果的滋养。”[8]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就像海洋一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同化力,以历史上诸子百家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高度融合为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以佛家文化为代表的一些外来文化,经过长期的本土化过程,早已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们党独特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的执政资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向前看,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历史脉络和走向,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 又要向后看,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程中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底蕴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还要向外看,以国际的宽视角和历史的全时段,充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 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9]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源于实践,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武装,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知行合一是理论武装的至高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10]“知行合一”的“知”必须是“真知”,是融理想、信仰、情感、使命、问题于一体的“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认同;“知行合一”的“行”必须是“真行”,是奔着理想、信仰、使命、责任、目标矢志奋斗的“行”,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自觉和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的行动自觉。 要坚持以知促行,以“行”深化更进一步的“知”,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
5.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合起来。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11]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善于把“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大众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使之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运用,进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具体实际和生动实践相结合,形成“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充分彰显科学理论的引领力、传播力、感召力、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大众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1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与实践在一起,始终引领着时代前进的方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人民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广泛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积极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释放出更加强大的引领中国、改变世界的真理力量,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