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彦平 栗洪武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延安时期,通过建立在职干部教育制度,保证了在职干部教育的有效开展,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效,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建国大业培养了大批的干部人才,而且还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职干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镜鉴价值。
在职干部教育是延安时期干部教育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教育,延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是因为它逐渐形成和构建了一套科学的符合干部工作实际和学习要求的教育制度,从而保障了在职干部教育的正规化和经常化。
延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逐步形成了一套由中宣部领导、地方各级干部教育委员会负责、领导带头学习的自上而下的组织领导制度。
1.成立教育委员会,负责在职干部教育工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专设干部教育部来统一领导干部的教育,之后便归到中宣部,由其负责宏观的领导工作,具体包括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学习制度的构建、检查和总结。在中宣部统一领导下,又依据我党的系统划分为三大块:中宣部教育科负责中央直属系统,八路军总政治部负责军事系统,边区党委宣传部负责边区系统。边区各单位党的支委会和总支委员会实际上担负各部门机关组织的学习并设教育干事专管干部的学习。与此同时,边区各机关专门成立负责在职干部教育的教育委员会。
1942年,边区政府规定,分区和县(市)设立在职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在职干部教育的一切事宜,由专员、县(市)长、三科长、保安科长,并聘请同级群众团体中主要负责人一人,共5人组成。主任委员,由群众推选,秘书由三科长兼任,下设若干小组,小组长由本组选出。
区设立的在职干部教育委员会,不仅负责领导同级在职干部教育,而且还统筹乡级在职干部教育。委员会由五人构成,区长一人、区秘书一人、区委一人、同级群众团体负责人二人,其中主任委员由区长或区委书记兼任,秘书由区委秘书兼任,并下设若干小组。乡设立由乡长兼任小组长的在职干部学习小组,负责本乡在职干部教育的所有事宜。
1940年1月和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先后发出《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和《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其中,专门对部队的在职教育作出了具体规定。在学习组织领导方面,留守兵团政治部负责边区部队学习的组织领导,各师、团、连分级负责:师政治部宣传教育部,确定较长时间的教育计划,定期检查与总结全师的在职干部学习情况,训练与培养宣传教育工作干部;团政治处宣传教育股,根据师政治部的计划,定出每周的教育进度,领导全团在职干部的学习,以及进行全团政治教育的检查与测验等;连队的政治指导员与教员,其职责是贯彻和落实上级的指令和计划,统一安排课程,积极推进学习,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加深和拓宽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此外,旅政治部的宣传教育科及营的政治教导员,在一般情况下,它是承上启下的,依照上级的教育计划,进行督促检查。
2.各级领导必须带头学习,同时负起领导学习的责任。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就要发起学习运动”,这“是因为干部担任着领导责任,是因为工作中缺陷需要克服,是因为建设一个有战斗力的大党需要大批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1]《中共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地领导与提倡其他干部的学习。”[2]根据中央的指示,陕甘宁边区对各级行政领导干部职责作了明确的要求。
实践证明,在职干部教育中,领导干部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凡是负起领导责任、自己努力学习且能恰当地将工作任务、生产要求、学习时间三者统筹起来的领导干部,其所在单位的学习就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反之,学习就很难搞起来。
根据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依次编组,分类进行针对性、专门性的教学活动,又在分类的基础上按部门和单位属性划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这套科学的分类编组制度,不仅凸显了因材施教,而且发挥了巨大的功效。
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制定的《延安在职干部教育暂行计划》把在职干部分三类:担负领导责任的在职老干部归为甲类,用《联共党史》这门必修课将其武装。党龄较短但文化水平较高的在职新干部归属乙类,用党的建设作为必修课来纯化其理想信念。文化和政治水平相对较低的在职干部则归为丙类,以文化课强化其知识储备。
陕甘宁边区所辖的各级行政部门(分区、县、区、乡)在职干部教育起步晚于中央的在职干部教育,分区党委、县委的学习活动是循序渐进的,先学习《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上册)《共产主义与共产党》(下册),后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与中央在职干部的乙、丙两类划分相一致。区、乡在职干部的学习主要以文化课为主,但因其工作流动性大且居住较分散,边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批选送和因地制宜的办学方式来培训区、乡干部。
八路军的在职干部教育,虽然因频繁的战争常常被打断,但仍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在中央正式做出在职干部教育决定之后,八路军根据部队的特点和宣传教育的实际经验,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在职干部教育。1939年底,八路军总政治宣传部提出要加强干部的阶级教育及有系统的理论教育,并规定:一般的旅、师或军一级学习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营团一级学习马列主义、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社会科学、联共(布)党史、党的建设;排、连一级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政治常识、中国革命现代运动史、社会科学和党的建设;同时,各级都把时事政治问题定位为必修科目。
在职干部教育活动的实践证明:小组长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带头人,小组长不仅自身要学得好,而且还要帮助和关心小组成员的学习。与此同时,在学习热潮中,产生了一大批学习效率高、质量高、收获大的模范小组。
分类编组的学习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学习上,组员实现了合作式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习的潜能,而且还加深和拓宽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工作上,小组成员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的实际工作相联系,实现了学与用的统一。
在职干部学习的重要环节和流程是讲授与辅导。延安在开展在职干部教育的时候,专设指导员为甲、乙两类在职干部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特设教员为丙类干部进行专门性的讲授,但是,因缺乏能担任指导员的干部,这一教育安排未能行之有效地开展。其后,根据实际情况,在延安,设立顾问团;在离延安较远的地区,建立巡回教育站,逐步健全了指导员制度。
1.设立顾问团。顾问团的组成人员包括中宣部聘请的延安高校教员和相关的领导干部,下设中国问题、时事问题、党的建设、马列主义、联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七科,担负指定参考资料和拟定大纲的职责。边区各分区、县的在职干部的学习亦效仿之。这不仅提高了在职干部学习的效率,而且统一、规整了在职干部的学习。
2.建立巡回教育站。它是为解决距离延安较远且听课不方便的在职干部的学习而建立的,其教员由马列学院研究室的研究员担任,其管理由听课单位成立的管委会具体负责,其职能是分派教员直接去面授,因地制宜地解决了因距离较远而不方便听课的在职干部学习困难的问题。
3.健全指导员制度。1940年,我党对干部教育的效果和成效进行了初步的总结,肯定了指导员发挥的教育作用和效能,规定乙、丙在职干部的学习,可以交由深懂党的建设和联共党史的甲类干部进行指导。之后,每个学习小组不仅设指导员进行专门指导,而且还选出比较优秀的一人担任总指导员,负责召集会议、讨论问题、提出意见。这对提高指导员质量,更好地指导学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40年1月3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规定“建立在职干部平均每日两小时的学习制度,并保持其持久性与经常性。”[3]在不妨碍抗战建国大业、身体健康、本部门重要业务的前提下,“一律坚持每日两小时学习制”[4]“在鉴定干部的时候,学习情况作为鉴定的标准之一。”[5]中央规定所有在职干部平均每天学习两小时,但是,实行这个制度须有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要有适当的学习制度,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二是干部自己要善于挤时间学习。三是干部养成学习的习惯。
由于在职干部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中央和地方在职干部知识储备也有明显差异,如果“把平均每天两小时看作每天一定要两小时,或者只需两小时,抑或每天规定集体学习两小时,这些机械的办法,都是没很好了解每日学习两小时这个制度,中宣部曾给予纠正了。”[6]由以上可知:对大部分在职干部而言,每日学习两小时是最低的时间要求,事实上,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是一种具体而灵活的学习制度,是因人、因情、因地而定的。
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不仅明确规定了学习时间,而且还以制度的形式将其常态化,在职干部初步养成了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开展在职干部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孙卿在《劝学篇》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荀子的话充分说明了保持经常性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保持经常性学习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陕甘宁边区在职干部教育实施办法草案》规定:“各级在职干部学习成绩之考查,分下列四种:毕业考试、学期考试、日常考查、临时测验。”其中,“临时测验由各级各科教员或指导员随时于教学时间内;日常考查方式如下:口头问答、调查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讨论会;学期考试于学期终了,就本学期课程考试之;毕业考试于二学年修满后,就二年内所习课程考试之。”[8]其中,日常考察和临时测验属于过程性评价,学期考试和毕业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两者有机统一,不仅对督促在职干部更加自觉地学习起了积极作用,而且为日后的学习起到了示范效应。
延安时期教育质量的定期检查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制度。最初,中央干部教育部每四个月对延安在职干部学习进行一次总的大检查,中央直属、边区和军事机关的主管部门每两个月对其所属在职干部的学习进行一次检查。1940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五月五日马克思生日为学习节,总结每年的经验并进行奖励(以集体奖励为原则)。”[9]“教厅派往各县之督学,有检查与帮助所在地区在职干部学习之权力与义务,并每三月向教厅具报一次。”[10]按中央规定,研究方法和教育质量是在职干部教育检查的重点方面,其余的要服务于这两个主要方面。除此之外,在对独立的研究小组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传播优秀、宝贵的经验并将其广泛推广。
延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制度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与正规的学校教育有明显的不同,领导带头示范是在职干部教育的关键、在岗学习是在职干部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材施教是在职干部教育的主要原则,这是在职干部教育制度尤其显著的特征。
在组织领导制度中,特别强调了领导带头学习,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分类编组制度中,也强调小组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应有作用;在讲授辅导制度中,突出了指导员的重要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源于领导干部具有的知识、能力以及其示范凸显的教育效能。
1.领导干部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从知识结构看:不论是领导,还是学习小组长,其学问功底、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等,都要优于其他人,不仅能帮助基础差的干部夯实基础,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业务和理论知识。从能力结构看:作为领导干部,其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高,而且能够较好地理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干部作为本部门的掌舵手和领头羊,转化知识的能力较强,在瞬息万变的形势和情势下,不仅可以灵活、及时地学习、掌握出台的新文件和新政策,而且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更好地执行、贯彻和落实。
2.领导干部示范,凸显教育效能。领导带头示范,不仅可以激发其他干部学习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可以形成一种学习的热潮和氛围。不仅符合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作风,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发挥着战斗堡垒的作用;而且还符合科学的学习规律。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示范和榜样的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替代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少走弯路。因此,通过榜样和示范的学习,可以使其他干部能更好、更快地接受所学知识,高效率地将静态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鲜活的实践之中,服务抗战建国大业。
总而言之,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领导干部不仅保证了本部门在职干部教育卓有成效地开展,而且还因其固有的知识和能力,帮助了急需提高学识和能力的在职干部,进而使一批又一批学有所成的干部不断充实到最需要的岗位,为抗战建国大业贡献光热、发挥余热。
延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与正规的学校教育有明显的不同,最主要、最具特色的是在岗学习。它是依势而选的学习方式,成败的关键在于自主的学习,最终的实质是一种工学关系。
1.依势而选是在岗学习的必要条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90%以上的干部还在工作之中,加之当时边区人力、财力极端困难,不可能筹建很多学校,抽调更多的在职干部去学习。因而,在岗学习就成为在职干部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
2.自学为主是在岗学习的关键。在岗学习,关键在干部主动的学习,自学为主就成为在职干部教育的主要方法。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自学为主的内在要求。学习不但要将耳、眼、脑统一协调起来,而且要敢于、善于、勤于思考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逐步地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要做到学于书,而且还要做到不囿于书,独立地思考问题,逐渐自成体系,达到形式上的规范化、思维上的逻辑化、内容上的生动化和实践上的实用化。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延安在职干部教育要求改变过去某种机械的东西,对敢于怀疑和提出不同意见的同志采取“非友谊”的态度等。
3.工学关系是在岗学习的主要矛盾。在岗学习其实是一种工学关系。自我学习教育,只是训练和培养人才的第一步,而最好的学习在于到生动、鲜活、伟大的实践中去磨砺和学习、练就本领、锻炼人才。在延安时期那个复杂、多变、紧张的时空条件下,在克服多重荆棘的过程中,要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马列主义的要义,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到广阔的天地之中去实践,在学中做和做中学,逐渐将复杂、棘手的问题条理化和层次化,不断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鲜活的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实现学与用一致,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在岗学习是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采取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在职干部的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做中学与学中做,在实践中不断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逐步深化和内化,又不断地运用这些知识为我党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从而使理论和实践实现了有效的循环和高效的互动。
延安在职干部是一个数量庞大、人员构成复杂和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群体。有的是刚进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各级人民政府的新干部,有的是红军时代的老干部,有的干部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有的干部缺乏马列主义的理论修养,基于此,对不同的在职干部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也就各不相同。
1.同一行政归属内,分类编组、安排课程、进行学习。在同一行政范围内把在职干部分为三类:文化水平较高且担负领导责任的在职老干部归为甲类,重点在于用理论教育将其武装和提升;党龄较短但文化、理论水平较高的在职新干部归属乙类,侧重于用政治教育强化其理想信念;文化和政治水平相对较低的在职干部则归为丙类,主要侧重于用文化教育夯实其知识根基。
2.不同级别行政范围内,学习内容、教学形式亦不同。在中共中央所属范围内的在职干部教育,教育对象主要是中央机关在职干部,干部级别较高,工作类型复杂,所以,侧重于理论和政治教育,教育内容相对较全面,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在边区政府所属范围内的在职干部教育,教育的对象是隶属于边区政府的各个行政部门的在职干部,其任务主要是扫盲,以提高文化水平,教育内容主要以文化教育为主。
3.根据干部的出身,规定不同的学习要求。1940年10月,中央总政治部针对不同出身的干部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对于不同出身的干部,应有不同的教育。对农民出身的干部应侧重提高其文化,增加其一般知识,克服其狭隘性、保守性;对旧军人出身的干部,应注意洗刷其旧军队习气和封建意识;对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应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重视实际工作,使知识分子工农化。”[11]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在职干部开展了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不仅激发了在职干部的学习潜能、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各类在职干部教育对象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而且使不同类型在职干部的知识文化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不断地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时期一人顶几十人甚至几百人,以少胜多的基本经验。”[12]
延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制度,为在职干部教育的正规化和经常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更为新时代在职干部教育提供了参考。
延安时期,由于财力和人力极端困难,虽然无固定的学习场所、缺乏学习教材、缺少指导教师,但是,我党在艰苦条件下建立了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要求在职干部“在百忙的工作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问题的了解与深入。”[13]这体现了我党重视在职干部的“充电”和终身学习。新时代,在职干部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实现了质的飞跃,这就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延安时期不同的是:新时代在职干部面对的世情、国情和党情都比之前的要复杂,在职干部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1.在职干部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14]新时代在职干部不仅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学习本部门的相关业务知识、政策和法令等,而且还要多层次、宽领域地了解国外的现状,主动、积极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这样,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以致用。
2.在职干部终身学习理念的建构。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干部长期坚持学习的过程中建构的。在学习业务和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在职干部不仅要善于、敢于、勤于思考,做到业精于勤,而且还要做到系统地梳理和归纳,将其内化和创新。
3.在职干部终身学习凸显的效能。新时代的在职干部,只有每天坚持学习、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逐步提高应对各种风险变化的能力,才能跟上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才不会被时代、被人民所抛弃,才能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可以推动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更可以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延安时期,我党虽然处在艰苦的环境中,但逐渐地构建了一套科学的在职干部教育制度。其中,组织领导制度使在职干部教育有了组织和领导上的保证,分类编组和讲授辅导制度使在职干部教育实现了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经常性的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使在职干部教育有了时间上的保障,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的测验和定期检查教育质量的制度,使在职干部教育有了效果上的保证。
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因此,在职干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要进一步借鉴我党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在职干部教育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新时代在职干部教育的有效开展。
1.构筑全方位的新时代在职干部教育制度。要做好新时代的在职干部教育,一是领导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身作则、带头示范、以上率下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政治局带头坚持集体学习制度,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作出了示范。二是不仅要培养各级在职干部,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的年轻干部,统筹培养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努力使在职干部教育的培养对象实现结构化、多元化和层次化。三是要着重于定期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巩固学习成效,使在职干部的理想信念更为坚定、驾驭风险的本领得到增强、抗腐拒变的能力得到提升。
2.注重在职干部教育制度的质量建设。新时代在职干部教育制度建设,不在于制度的数量,更在于制度的质量,重点在于务实管用、突出指导性和针对性,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整体性功能,从而为新时代在职干部教育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在延安时期这个特殊的时空之中,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学习做典型示范,而且还要主动地帮助本部门人员的学习。在考察和鉴定干部的时候,不仅要着重看其在本部门领导学习的情况,而且还要注重学习之后思想和行为的动态变化,促进和推动了在职干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领导干部就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因此,新时代的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还要以身作则,加强党性修养,提升拒腐抗变的能力。
1.夯实新时代领导干部的理论基础。在理论知识方面,要着重引导“党员干部系统学习党史、国史,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正确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中克服种种困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创业史。”[15]同时,要不断吸收、内化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积淀的文化养分。这不仅使广大在职干部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使广大在职干部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实现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科学理论的结合。
2.加强新时代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在党性修养方面,要督促广大在职干部不断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牢记“三严三实”、克服“四种危险”、经得起“四大考验”、推进“两学一做”、补好精神上的钙、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练就过硬的本领,主动地、积极地投身为人民群众服务,更好地将所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将静态知识与鲜活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一致,学用统一。
延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就实行定期测验的制度。测验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日常考查和临时测验,也有学期考试和毕业考试。测验的过程体现了现代教育学的科学性,因为日常考查和临时测验属于过程性评价,学期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就是科学评价方法的典型体现。新时代的在职干部教育不仅要借鉴这一制度,而且还要不断充实和完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和应对的风险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而,新时代在职干部教育的测验与鉴定,不仅要从内容广度和深度上拓宽和加深,还要从实践层面上进行考察和评价。
1.拓宽新时代在职干部教育的测验内容。在内容测验方面,要侧重理论知识和党性教育,因为当代在职干部的文化知识虽然很扎实,但有些干部容易出现思想方面的懈怠,有些干部容易被糖衣炮弹所击中,进而滋生腐败。所以,不仅要注重日常的考察,还要重视阶段性和终结性的学期考试。这样,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到在职干部在理论知识和党性教育方面学习的情况,能够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还可以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科学的安排教学进度和计划,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使新时代在职干部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2.强化新时代在职干部教育的实践考察。在实践方面,对新时代在职干部的考察与鉴定,可以采用日常考察这种形式,看在职干部是不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不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不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样,不仅实现了对在职干部学习、思想、实践等方面情况的阶段性和结果性的动态监督,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在职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延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制度的构建,不仅使在职干部教育有了制度性的保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培养了大批有胆有识、能作能为的党员干部,逐渐地支撑起了斗争的大厦,保证了共产党员在抗战建国大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为新时代干部教育积累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使独具中国特色的在职干部教育历久弥新、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