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
我在网上购物,看到中意的商品,就放进购物车。6岁的儿子在旁边玩,很惊讶:“妈妈,你要买那么多东西吗?”我告诉他,人有的时候会冲动,一开始什么都想要,可是过两天,就不想要了,这购物车就是让人先想一想。
儿子长舒一口气:“幸亏有购物车,要不你把钱都花完了,就不能给我买玩具了!”
说到买玩具,我真是头大!每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他见一样爱一样,家里同类玩具已有很多,他还是要买买买。如果不同意,他就耍赖。
于是我趁机和他约法三章:以后看到喜欢的东西,先放到心里面的“购物车”,过两天再想想是不是真的要买,如果过两天还想买,再买。儿子爽快答应。
到了商场,看到奥特曼玩具,儿子又挪不動脚了。我说:“你可以好好看看,但是今天不买,要先放到‘购物车里。”儿子恋恋不舍地放下,反复问我说话算不算数,我说我一定会信守诺言,儿子这才放心。我们继续逛,又看到一个智能小黄鸭,儿子又被吸引住。一路逛下来,儿子心里装了不下十件宝贝。两天后,儿子又告诉我,上次看到的玩具都不好玩,现在只想要一台电动滑板车。我说:“好啊,不过也不能着急买,得先放到‘购物车里。”两天后,他说还是想要,于是我给他买下。
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选择,你不能放任孩子,也不能强推,只能做适当引导。这种助推会帮助他认知自我:我到底要什么?什么对我是最有价值的?
儿子是个“马大哈”,数学作业总是出错,不是将“3”看作“8”,就是将“5”写作“2”。“没事,我以后认真就是了!”儿子不以为然。我警告他,作业再出错,就关黑屋面壁思过,或打手心!结果,这种警告根本没用。面壁思过时,儿子手里攥个小汽车,玩得不亦乐乎;打手心,儿子一边痛得呲牙咧嘴,一边喊叫:“我是少先队员!我是英雄!”惩罚起不到警戒作用。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没什么是可怕的,他能将不好玩的事想法子变得好玩。
既然他爱玩,何不顺其道而行之?于是我们设置了新的选择体系:如果哪天作业没出错,就奖励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儿子高兴得蹦起来。被奖励诱惑,儿子变得认真细致起来,写完作业竟主动让我帮他检查。被拒绝后,他只好自己多检查几遍。最后,他得到了想要的奖励,而这是他自己主动选择“认真检查,确保不出错”的结果。
“买和不买,最终选择权当然在你,但是,咱们两天后再来选择,好吗?”
“马虎还是细致,你自己看着办,不过,不出错就有奖励哦!”
设置这样一个引导体系,助推孩子理性选择。不专制、不强求、不训斥,让孩子在选择中,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也让他充分享受选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