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施卫,金 鑫
(1. 江苏斯得福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通 226000;2. 南通市纺织工业协会,江苏南通 226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的酒店业发展迅猛,从快捷、精品、度假型到各类星级酒店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住宿需求。但酒店客房棉织品配置普遍比较混乱,常有高星低配或低星高配的现象,如何正确选择一款舒适性好、酒店匹配度高的棉织品是当前酒店业主们迫切需求的问题。为了解决困惑,现就酒店业主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探讨如何合理选择酒店客房棉织品。
酒店客房棉织品主要由套类、芯类(被芯、枕芯)、巾类三部分组成,本课题就围绕这3 个方面进行分析。
套类主要包含床单、被套、枕套,且与身体皮肤直接接触,直接影响到客人的睡眠及住宿体验,合适的面料既要柔软亲肤,又要光滑美观且要冬天不感到冷,夏天不感到热,还要考虑到使用寿命、性价比以及与酒店定位匹配。因此,面料的选择是一项相对专业的工作,从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纺织专业知识。选择酒店纺织品看似是复杂的工作,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了解清楚材质成份、纱支密度、织物组织及棉纱质量等基本要素,便能较好地把控酒店棉织品的品质[1,2]。
纺织原料有天然纤维(棉、麻、丝等)、化学纤维(合成纤维,如涤纶、晴纶等;再生纤维,如粘胶、木浆纤维等)。棉纤维符合各项综合指标,如吸湿性、柔软性、强力等,适宜作为酒店纺织面料。其它纤维只能弥补棉纤维的部分性能指标,如易干、抗皱等。高星级酒店更侧重于床品的舒适性,因此以纯棉为主,中、低星级酒店需要兼顾舒适性与耐牢度,因此可以适当加一些涤以增强织物强度,涤的含量宜在20%~50%。
纱支代表经纬纱线的粗细,是决定面料柔软性、光泽度等的重要指标。纱支分为粗支纱(18s以下)、中支纱(19s~29s)、细支纱(30s~60s)、超细支纱(60s以上)。纱支越高、棉纱越细,手感越柔软、光泽度也更好。酒店棉织品对舒适性及外观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宜选择细支纱或超细支纱作为主要原料。其中,细支纱与超细支纱的临界值是60s,因此60s可以看作重要的参考指标。实践证明,以60s纱为原料织造出来的面料光泽较好、厚薄适中、既兼顾了牢度和舒适性、又兼顾了冬夏的体感,是大多数酒店的合理选择。把60s纱作为参考值,相当于四星级酒店的标准,其它高于四星的可以选择60s及以上的超细支纱,低于四星的可以选择60s及以下的细支纱,业主们在选择纱支的时候,只要以60s为参考值上下调整即可。
密度代表经纬纱线的根数,一般来讲,合理的经纬密度配置要符合两点要求。
(1)面料经纬向的强力要接近。相同组织的情况下,不同纱支的面料织物紧度要接近。因此,纱支增高,密度就要相应增大,如:40s×40s140×120 与60s×40s173×120。
(2)总的织物紧度需兼顾面料的牢度和手感,符合酒店常用的各类纱支、密度合理的配比。
织物组织代表经、纬纱线交织的方法,也是影响面料柔软性、光泽度等的重要指标。织物组织有平纹、斜纹、缎纹、提花及各种复杂变化的组织。酒店面料使用较多的是平纹、缎纹、提花三种组织,其它斜纹及变化组织很少使用。其中,平纹组织经、纬向交织点多,织物紧密,牢度较好,一般密度较低,成本相对便宜,适合快捷及低星级酒店使用,缺点是手感较硬、光泽较差;缎纹组织交织点少,手感柔软、光泽较好,一般密度较高,成本适中,被星级酒店广泛使用;提花组织有小提花、大提花之分,成本相对高一些,但装饰性强,可以满足酒店个性化需求,因此被星级酒店广泛使用。
(1)棉纱质量按照纺纱工艺分:精梳、半精梳、普梳棉纱。精梳棉纱是经过梳理机多次梳理后,去除短纤维、杂质,留下较为均匀的长纤维的棉纱,棉纤维排列整齐,表面光滑平整。因此,用精梳棉纱织造出来的面料手感、光泽、强力好,其次是半精梳、普梳。
(2)棉纱质量按照纤维长度分:长绒棉、细绒棉、粗绒棉。长绒棉的纤维细而长,一般长度在33mm以上,适宜纺60s以上高支纱,用此纤维织出来的面料条干均匀、表面光洁,强力大。细绒棉的纤维长度中等,一般长度在25mm~33mm,适宜纺60s以下棉纱,但各项指标与长绒棉有差距。粗绒棉的纤维短而粗,一般长度在23mm 以下,适合生产粗厚织物,不宜生产酒店棉织品。
因此,需要高端的棉纱可以选择精梳长绒棉,需要较好的可以选择精梳细绒棉,需要一般的可以选择半精梳细绒棉,低端的可以选择普梳细绒棉。
通过对几个主要指标的分析得出:纯棉、60s、缎纹、精梳细绒棉是比较好的综合指标,该参考值相当于四星或准五星标准的档次,其它星级酒店只要参考该标准上下调整即可。星级酒店配置参考见表1。
表1 星级酒店配置参考表
通常认为,高星级酒店选择纱支支数越高越好,这个说法存在一定的误区。一般来讲,纱支越高,面料更柔软,光泽也越好,但是,高纱支一般要匹配高密度,这样的面料密、薄、滑,冬天初入被窝时,有冰凉感,而人的体感冬夏不一样,夏天需要光滑凉爽,冬天需要厚实温暖。因此,选择合理纱支最为重要,超过80s的面料,其性价比反而会降低。
2.1.1 填充材料的选择
芯类填充物主要有天然动植物纤维、化学合成纤维及混合纤维三大类。
2.1.1.1 天然动植物纤维
主要有羽绒、羊毛、棉花、桑蚕丝等。由于酒店客房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因此对芯类材料有特殊的要求。其中,羊毛吸潮后有异味、棉花易吸潮且新旧保暖性变化较大、蚕丝保暖性不够,此三种酒店不作常用芯类材料使用。羽绒保暖性强、蓬松性好、轻薄柔软,透气排湿,被高星酒店广泛使用。
2.1.1.2 化学合成纤维
化学合成纤维主要是涤纶纤维,可以根据不同功能需求被加工成不同的形状。为了增加保暖性,可以加工成有孔纤维(单孔、四孔、七孔);为了增加蓬松性,可以加工成立体的三维卷曲纤维;为了增加柔软性,可以加工成超细纤维(0.78D,1.2D 等);为了改善涤纶的亲水性,可以加亲水基团加工成亲水纤维。由于涤纶纤维价格相对便宜且维护方便,被中、低星级酒店广泛使用。
2.1.1.3 混合纤维
主要由天然纤维、化学纤维或一些新型材料等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的纤维,通过混合可以改善彼此的缺陷或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大豆纤维与涤纶纤维混合改善涤纶纤维的活性、吸水性;涤纶纤维中添加石墨烯可以起到抗菌的作用。目前,混合纤维主要作为酒店功能被芯使用,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后将成为发展方向。
2.1.2 被芯填充重量的选择
不同填充物其保暖性不一样,填充重量也不一致。以适中气候的四季被为例,羽绒填充180g/m2左右,化学纤维填充350g/m2左右,不同区域根据气候条件以此为标准,按比例上下调整即可,见表2。
表2 星级酒店被芯填充的参考表
2.2 枕芯
2.2.1 填充材料的选择
枕芯的填充物材料相比被芯要更加丰富,除了羽绒和涤纶纤维以外,还有记忆棉、荞麦、决明子、竹炭、银杏、木棉等都可以作为填充物的主辅材料。目前,酒店常用的材料还是以羽绒、涤纶纤维为主。最近几年,记忆棉因其独特的慢回弹功能深受许多酒店青睐,其它材料多数作为酒店功能枕芯使用。
2.2.2 枕芯填充重量的选择
枕芯的填充量是比较难把握的,但总体来说,枕芯的填充重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2.2.2.1 合适的高度
合适的高度是能让颈椎处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但人的体形不一样、睡觉姿势不一样,对枕芯的高度要求也不一样,一般仰卧的枕芯高度在一拳左右,侧卧的枕芯高度在一个半拳的高度。因此,一般枕芯的高度设定在8cm~15cm 比较合适。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一般适中枕芯选择11cm 左右高度比较合适,也可以一个床配两个高低枕,一个8cm~10cm 的低枕,一个12cm~14cm 的高枕。
2.2.2.2 合理的硬度和柔软性
枕芯既不能很松软,头落在枕头上一下就能压到底,没有支撑力,也不能刚性很足,有较大的硬度或回弹力,会让脖子感到很累,达不到放松的效果。好的枕芯要有记忆棉一样慢回弹功能,要兼顾硬度和柔软度,头落在枕头上会慢慢落下,最终自然形成中间低两边高的形状,让颈椎得到充分的放松。基于这个原理,单层羽绒枕芯一般选择30%~50%的含绒量,多层羽绒枕芯可以选择外层高绒,中间低绒。化学纤维采用粗纤维与细纤维混合较为合理,粗纤维太多,枕芯太硬,回弹力太强,颈椎得不到放松,细纤维太多,枕芯太软,支撑力不够。因此,一般选择1D 左右的细纤维与3D~5D 的粗纤维进行混合。星级酒店常用枕芯填充的参考值见表3。
表3 星级酒店常用枕芯填充的参考表
毛巾的舒适性主要取决定于材质成份、纱支、平方克重。
毛巾的要求柔软舒适、吸水性要好。因此,酒店毛巾的原料以全棉为主,也可以在毛巾的纱中加少量涤纶纤维,可以增强毛巾的强力。尽管优质的棉纱是精梳长绒棉,但毛巾用纱一般是粗支纱,选择高配半精梳细绒棉即可。
毛巾吸水性主要取决于毛圈用纱。高星级酒店毛巾更注重手感、吸水性,一般浴巾、面巾、方巾采用16s单纱。中低星级酒店注重强力,一般采用股线,常用32s/2 或21s/2 股线,毛巾的底部组织基本一致,多数采用21s/2×16s/1。
毛巾的平方克重是影响毛巾舒适性十分重要的指标,一般平方克重大的,则毛圈更加丰满、蓬松,吸水性更好,但平方克重也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过厚使用起来也不方便,过薄则吸水性太差,舒适性会下降。一般来讲,浴巾、面巾、方巾平方克重在(600~620)g/m2品质 较 高,(550~580)g/m2品质适中,(500~520)g/m2品质一般。地巾平方克重在1 100g/m2左右较厚,在950g/m2左右适中,在850g/m2左右较薄。星级酒店毛巾基本配置见表4。
表4 星级酒店毛巾基本配置表
续表4
毛巾的外观还有平织、提花、缎档等,主要取决于酒店的个性化需求,与舒适性并无太多关系。
通过对酒店客房内三大类棉织品的分析,酒店业主们可以从材质成分、纱支、密度、组织及纱线质量等基本要素入手,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形成对应的棉织品合理配置方案,避免出现棉织品配置与星级定位不匹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