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绿色之本。
陕西,十年九旱,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脆弱是基本水情。
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昭示着陕西水利始终不渝的追求。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亟须做好水生态文章。近年,陕西水生态文明建设砥砺前行,步伐铿锵有力,书写出一幅波澜壮阔、春华秋实的精彩答卷。
勉县元敦乡通过水保生态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2016年,陕西启动新一轮渭河综合治理行动,将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按城市核心段200m、城市段1000m、农村段1500m进行控制,在长约512km、宽约1~6km范围内,设立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形成一个涵养水源、改善气候、削减雾霾的生态“绿肺”,以此对渭河进行全面、系统保护。
渭河不再仅仅是一条河流,作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与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渭河生态区建设按照“一河、两堤、两带、六区”的布局,构建河湖库塘连接、人工水道与自然水道贯通的关中柔性水系。
自2 0 1 6年实施渭河生态区建设以来,陕西已累计完成投资4 5亿元,实施渭河滩面治理、水面景观及水生态自然修复近30万亩(1亩=1/15hm2)。沿着渭河大堤行走,从宝鸡的千湖、凤鸣湖,到咸阳的咸阳湖二期工程、西安灞渭桥车游湿地公园,再到渭南潼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一大批生态修复和水景观工程相继建成,如同点缀在渭河沿岸的美丽珍珠,让“母亲河”重现娇美容颜,焕发迷人风采。
从“十二五”期间的渭河综合整治,到“十三五”期间的渭河生态区建设,再到渭河水流产权确权试点工作全面启动,陕西省为了母亲河的安澜、造福沿岸百姓,一路前行、一路探索,攻坚克难,一次次变革与一次次创新,只为遇见更美的风景。沿渭群众依渭河而居,因渭河而富,因渭河而乐。渭河沿岸一批高效农业、低碳环保产业、傍河小城镇、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区沿河布局,繁荣了经济、带动了就业、改善了民生,全面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渭河综合治理和生态区建设带来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应逐步凸显。2017年陕西渭河获得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荣誉称号。
“八水绕长安”的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等八条河流,历史上曾浩浩荡荡、川流不息,给千年古都带来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明,滋养和哺育了十三朝古都的锦绣和辉煌。但自秦汉以来,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加,大量的树木被砍伐,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一直到21世纪初,“八水”虽依旧存在,但水量却大不如从前,西安从“陆海”变成了“旱城”。
渭河西安段湿地公园
渭河西咸新区生态景观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柔性治水为突破,开启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2013年7月,西安市启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以拉大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保护城市环境、推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目标,以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实施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规划为抓手,从水字破题,深入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精心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水生态景观,着力构建水管理、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四大体系,并将建设与恢复不同历史时期的水文化、水景观融入水生态文明建设中,使源远流长、厚重大气的古都文明得以延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全力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生态型国际化大都市,真正让水流起来、动起来、美起来。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西安全面完成了7方面29项试点建设任务,25项指标全部达标,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验收。
昔日的“龙须沟”如今已成为汉城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八水绕长安”生态恢复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城市形象,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实现了河流从源头到末端全程化、全方位的治理和管理,使水资源物尽其用,水功能充分发挥,惠及民生。
如今,西安市“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湖,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城市水系新格局正在形成,河流健康生命正在恢复,城市水清岸绿,风景秀美。作为陕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之作,西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刻、影响深远的民生工程。
扶风县法门村新建的农村涝池
根据中央、省委部署,陕西省水利厅将生态修复整治涝池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修复水生态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三五”期间,全省计划投入22亿元,在关中地区规划修复整治涝池9070座,把“防洪排涝、人文景观、生态湿地、蓄水灌溉、水系连通”五大功能作为修复涝池的“标配”,通过建好入水口,打通排水沟,让昔日涝池的死水“活”起来,实现涝池“水不溢、水不漏、水不干、水不臭”。
修复后的涝池,如今不仅是乡村中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更成为农村群众休闲娱乐的“后花园”,一条富有陕西特色的乡村水生态环境建设新路就此走出。2018年,全省治理修复涝池、陂塘1500处,累计已达3620多处。同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0km2,新建淤地坝1000座,充分展示了身边有水、村中有景,农民有好处、市民有去处的优美前景。随着一项项水生态工程相继实施和见效,一幅波澜壮阔、恢宏大气的水润、水美、水富三秦画面已经铺展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