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甄
(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山西 太原 030012)
传统“灌输式”的钢琴教学模式中,老师先将音乐知识讲解出来,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内容来被动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音乐学科更具主观性,当学生带着消极和厌倦的情绪去学习音乐时,他们的艺术鉴别能力就会降低,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老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某一段乐章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该乐章,然后说出自己对于该乐章的看法和感受,每个同学都讲出自己的感受,同一个乐章便有了更多的艺术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自己对于乐章的疑惑之处提出来,可以是乐章的表现力方面,也可以是节奏弹奏方面,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氛围既能快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该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讨论之后,学生可以自行尝试着将所听到的乐章弹奏出来,让其他同学找出弹奏的问题,并提出改正方法,最后再由老师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给足了学生自行学习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饶有兴趣地在音乐的世界里自行摸索,一方面摆脱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单一、枯燥性,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探索精神、音乐鉴赏能力及弹奏技巧都得到了提高。
探究一般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的内容探索和研究。老师在教学钢琴课时,可以围绕当堂课的教学重点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接下来的探索和研究。这种问题导向式探究相对于普通的缺乏目的性地对每个音符、每个节奏进行探究的模式而言,更具针对性,也大大提高了整堂钢琴课的效率。比如在教学《月光曲》时,老师可以在课前提出一些问题:“你们欣赏月光曲后会有什么感受?你们是从哪一个曲调开始产生这种浓烈的情感的?该曲调的弹奏技巧是怎样的?该技巧还能用来表现什么样的情感?应该怎样运用?”这些具有指向性和专业性的问题可以是分阶段提出的,让学生的欣赏和探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带着问题去欣赏钢琴曲时,学生一定会在某些曲调处格外留心,对于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强烈情感共鸣的节奏处,学生不仅仅只沉醉于优美的曲调,同时也会多一些思考,我听到这一段时感受到了欣喜,我仿佛看到了静谧的海岸上,月光温柔而恬静,该曲调为什么会让我如此陶醉?它运用了什么样的技巧弹奏出来的呢?该技巧还能运用在哪些情感的表达上呢?学生在欣赏钢琴曲的过程中,大脑中经过了一系列的问题,然后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想出答案的暂且放下,而那些经过思考后无法得出答案的问题,会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一曲作罢,学生会将这些难题拿出来与同学、老师进行探讨,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法不仅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能让学生在讨论和思考时,对于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现阶段各个层次的教学中都被用到,小组合作不仅能够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同时也能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切磋的过程中学到知识。钢琴教学中也应该引入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相较于一个人单打独斗地找出问题、查阅资料、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言,团队协作不仅能够给出问题分析的更多可能性,集思广益,同时能够节约更多的时间,让课堂氛围紧张活泼的同时,也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在讨论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特色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A组查找相关资料并分析《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特征,对变奏A1、A2、A3、A4分别进行详尽又细致的探讨;B组探讨《二泉映月》的和声艺术特点;C组探讨《二泉映月》的民族风格;D组讨论《二泉映月》的装饰音和非旋律声部的艺术特点等。在每个小组将每一部分都探讨清楚以后,小组之间互相分享探讨成果,这样一节课下来,每一个小组虽然只详细而全面地探讨了其中一个问题,却能够将《二泉映月》的结构特征、和声艺术、民族风格、装饰音和非旋律声部的知识全部掌握,不仅使得整个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日后更好地融入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钢琴教学的创新模式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三个方面。钢琴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自行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探究式找出问题答案、小组协作讨论问题等过程中,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不仅是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提高钢琴课教学效率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