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工会主席 郝东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各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给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带来诸多烦扰。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少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光荣的使命和艰巨的责任面前,如何打造完备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完成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工作的任务,成为高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当前,高校对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
思政教育内容单一,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政要求“对不上点”。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新生事物纷繁复杂,而大学生囿于认知能力对许多事情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当前高校开展的思政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多局限于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的阐述,和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大学生的认知结合不紧密,课程内容与实际要求“对不上点”,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而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真正需要强化引导的地方却处于乏力状态。
思政教育队伍单薄,和纷繁的思政工作诉求“跟不上线”。当前,不少高校思政教育队伍仅仅定义为专职思政教师,然而,面对庞大的高校教育对象,这一支队伍显得有些单薄。高校思政教师缺乏,思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他们疲于应付教学任务,无力开展课题创新,思政课程往往不能紧扣时代脉搏,内容千篇一律,未能结合不同专业和年级开展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内容。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思政部教师仅为32人,他们平均每人要完成每周18节左右的思政课程,而且通常都是大课。同时,他们还要时常完成服务地方思政教育的工作任务,教学压力非常大。队伍单薄,任务繁重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下滑,和当前对思政教育的庞大诉求“跟不上线”。
思政教育形式单调,和大学生活跃的意识形态“碰不上面”。成长在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物质生活丰富,崇尚科学,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影响他们思维意识取向的途径呈现多元化,而与之对应的思政教育形式多以单调的理论“填鸭式”教学为主,很难抓住大学生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他们的“拔节孕穗期”与之失之交臂。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亟须一个有力抓手,将思政教育打造成内容丰富,队伍健全,形式多样的全方位覆盖、立体化运作的教育体系,而能充当这一角色的最佳选择就是高校的工会组织。
我国的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领导工会工作,团结动员职工积极建功新时代,深入推进工会改革创新,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积极作为。高校工会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同时,高校工会联系高校全体教职工,工作方式灵活多样,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在组织建设、思政领导、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利用工会的这些条件和优势,拓展工会创新工作的能力,以工会为抓手,打造“三位一体”高校思政教育新体系的思路应运而生。
第一位——用专业课教师壮大思政教育队伍,“每人一节思政专业课”,让思政教育有血有肉。专业教师以基层工会为单位,以专业课程为立足点,打造“每人一节思政课”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过程中,渗透到每个专业教学的内容中去。“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教书育人必须牢牢抓住“德”这个核心点。以往专业课教师更注重学术和专业角度引导学生,但是,思政教育绝不仅仅是专职思政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专业课教师的人品学行、师德师风以及所教专业的职业道德,都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人格的形成。利用工会对全体成员创新工作的要求,将专业课课堂教育划入思政教育范围,将专职教师纳入思政教育行列,壮大思政教育人才队伍,打造专业教师的思政课堂,促进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真正将“德才兼备”的概念内化于高校专业课教师心中,更将“立德树人”的要求外现于专业课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专业课中提升职业道德,专业进步带来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爱国、爱岗的深刻职业情怀,为其将来在专业领域的德行建设和职业人格的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位——以“匠人精神”打造精品内容,“每周一节思政理论课”,让思政教育有形有神。学校工会组织专职思政教师,开展“每周一节思政精品理论课”,成为各年级必修的公共课程,让思政课的理论基础形神兼备,扎实有效。精品课题的打造,要以工会为抓手,弘扬“匠人精神”,发挥集体智慧,精工细作,提升思政专业课堂品质。要强化专职教师思政理论的学习,不断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定期开展思政理论大讨论、赛课大讲坛、思政教育沙龙等一系列工会活动,着力培养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专职教师团队。要敢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在保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同时,以严谨透彻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传递主流意识形态,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如理思维丝丝入扣地润化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态。
第三位——依工会活动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每月一次思政活动课”,让思政教育有声有色。要利用工会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拓宽思政教育资源,让高校思政教育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既要回溯历史,也要面向未来,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让思政教育凝聚大智慧、大境界、大思路,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统一。用画面、音像、亲历人、历史遗迹、成功的典范等一系列针对性强、震撼力大的工会活动课,让思政教育活色生香,润物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位”的设计紧紧围绕“思政教育”这一本体,始终朝向“立德树人”的目标,打破当前思政教育形单力薄,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等困局,以工会为组织依托,以党组织的领导为根本保障,打通思政教育一体化的“任督二脉”。在操作过程中,要重点畅通高校工会事业的组织脉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动员力量。同时,高校各级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工会组织,成为“三位一体”高校思政教育新体系顺畅运转的枢纽。
工会还要利用高校辅导员队伍,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及问题所在,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诉求,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和痛点。尤其要重视网络环境下的思政教育真空地带,利用靶向思维,分阶段、分年级开展次第性思政教育课程,让大学生形成稳定、健康的意识形态。
以工会为抓手,打造“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利用了工会组织的先决优势,全方面覆盖了思政教育的各领域,破解了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集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于一身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该体系的开展贵在行动,重在实干,成在坚持。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果敢自信,更要用脚踏实地、不急功近利,行不乱章、为而不争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