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奇志
逐水而居,与荷为伴,在古老的中国,先民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从美丽的荷花中得到了清香,得到了食物,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历代的诗人、哲人、艺术创作者由此便开启了数千年有关荷的遐思,荷的根、茎、叶以及莲子,花瓣等等一切有关的元素,都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源头。紫砂艺术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年的历史,但对于荷这个题材的探索却已相当成熟,从近的来说,蒋蓉大师创作的“青蛙莲子”壶更是开创了紫砂花货的新局面,历代艺人对于荷的理解,归纳,引申可以说已经有着相当成熟的基础。图1这件作品“荷韵四条屏”便也是以“荷”为题材用紫砂刻绘为主要表现方式,将和睦、和平、和谐、和鸣四种主题分别展示了出来。
中国艺术博大精深,是悠久历史的外在表现,在我们的艺术创作史上,文字和绘画可以说是构成整座艺术大厦的两根脊梁,两者相辅相成,看似泾渭分明,但实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清末大家吴昌硕先生,其虽然是一位画家,但对于临“石鼓文”有着相当高深的造诣,通过不断的临习这种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的古文字,吴昌硕将其跟绘画融会贯通,将古文字的笔意融入自身画作,终成清末画坛一代巨擎,类似的例子在中华文明优秀的艺术史上可以说屡见不鲜。我们的文化博大而包容,有着独立于西方世界文明体系之外的系统性艺术表现,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文字、绘画以及其它多种艺术跟西方有着完全的不同。紫砂刻绘由于自身的后发属性,可以说深深的扎根于这种文化土壤之上,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理解的高低,决定了同源创作的艺术层次。
“荷韵四条屏”是当下较为流行的紫砂陶板刻绘创作,其有着普通绘画一样的画面表现力,但又有着普通绘画所无法比拟的金石味,更兼具材质的特殊,更能表达出一份旷达厚重的文化底蕴,从构图上看,虽然刻绘的都是荷花,却各有不同,描绘了荷花的不同姿态,从各个角度展示荷花之美。“和”与“荷”同音,因此在创作的时候,将“荷”引申为“和”。这种根据谐音而诞生的作品可以说数不胜数,不过想要表现出艺术性就要看创作者对于表现力与主题的把握,在这里作品一共呈现了和睦、和平、和谐、和鸣四种主题。
“和鸣”的主题表现在于声音,无论是绘画还是陶刻,本身是无法发出任何声音的,所以需要表现出声音的画面时,就会在主题“荷花”之外增添一些与“声音”有关的事物。这一类事物并非是胡乱添加的,有些创作者可能单纯的认为在荷花旁加一只鸟,一只会叫的虫懋就能够将声音表现出来,但往往有时候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由于增加的事物与主题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甚至于出现的事物本身就与主题有所冲突甚至是不合理,反而会破坏原本的画面美感,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通过实际的观察或是确实的资料补充,增补的事物跟主题联系紧密,相伴相生,例如“和鸣”下的青蛙便是如此。
“和睦”的主题表现与声音无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联系,所以在这里,除了主体的荷花之外,还加入了在水塘里自由自在的鸳鸯。先撇开事物本身,我们可以先从“鸳鸯”两个字来进行简单的分析,中国的汉字本身就蕴含着相当深奥的哲理,并且这些哲理往往隐含在简单的外表之下,我们会发现“鸳鸯”两个字特指同一种鸟的雌根雄现实十分相像,而其字体本身亦颇为相似,就是当这两个字同时出现的时候,就如同现实自然中一样,显得非常和谐,这样的构图选择,“和谐”的主题也就相应而生了。
“和谐”的主题则更为简单,只需要想象“荷”的生长环境中,其周围是否存在共同生活,互不影响的生灵,两者相映成画,雀鸟在水面之上,螃蟹在水面之下,两者虽然处于同一个世界,但却泾渭分明和谐共存。
“和平”的主题象征着安宁,同时也可以反过来理解,那就是“平和”象征着“荷花”不受打扰的时刻,而在荷花生长的池塘内,透明的虾向来是安安静静,不起一丝波澜。
同样是描绘荷花,同样的陶刻手法,仅仅是通过塑造出相互关联的不同事物,表现了四种与“荷”相关的情景画面,先刻再画,共同构成了最终优美的表现力,简简单单,却又纷繁精彩,都是荷塘的一景,但通过艺术的凝聚将其统属整合起来,观一花而得一景,观四景而得一境。紫砂刻绘的表现力还有很多可供发掘的地方,只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秉承着文化的传承,就一定可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紫砂陶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