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慧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最近几年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感染类疾病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血常规、脑脊液的检测结果与结核性和化脓性脑膜炎的检测结果相似,因此该病在临床中的诊断非常困难,非常容易出现误诊。来我院就诊的患儿其病程都已经超过1个月,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预后也相对较低。对该病进行尽早的诊断并进行及时的针对性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但是因为微生物学检查敏感性相对较低,进行真菌培养所消耗的时间相对较长,并且目前没有一种特异性的诊断手段,所以说,依据病原培养结果进行及时诊断是不现实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头颅影像学特征发生改变,特别是增强头颅磁共振成像改变有可能,为该定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1]。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25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患儿为研究对象,25例患儿当中有男患儿:13例,女患儿:12,年龄段7个月~8岁,平均年龄(4.3±1.4)岁。在所选取的25例患儿当中,存在新生儿缺血和缺氧性脑病的例数为:3例,存在新生儿败血症以及肺炎病史的例数为2例,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例数为1例,而属于早产儿的例数为:4例。
对25例患儿的病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学分析,所有患儿在住院后低8天进行第一次头颅磁共振检查,根据患儿病情给予增强磁共振检查,之后对患者进行为期4周针对性治疗(1个疗程)。然后再次对25例患儿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并对患儿的病情情况、治疗效果等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整治疗的方案,在经过相关的治疗之后再次对患儿进行定期的头颅磁共振的检查,并对患儿的预后效果进行评估[2]。
表 患儿临床症状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25例患儿出现反复发热并以中高热为主,有13例患儿出现局限性抽搐,有11例患儿出现反复性头痛和腹泻,分别占患儿总数的100%、52%和44%。由此可以得出: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反复发热并以中高热为主、局限性抽搐、反复性的头痛以及腹泻等。
血常规检查的结果:白细胞计数数值:(4.7~15.4)×109/L,血红蛋白数值:73~116g/L。脑脊液的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为(62~3641)×109/L,多核47%~91%。所有患儿白色念珠菌生产的次数在2次以上,结果为阳性。
25例患儿第一次进行头颅磁共振后都表现为脑膜炎改变,其中18例患儿出现感染之后脑血管受损症状。15例患儿在进行增强磁共振之后进行检查,发现其中有12例其头颅出现了感染性的肉芽肿的病变,有3例患儿存在左额叶类圆形异常信号周边环形强化。
经过各方面的诊断之后能够对所以患儿的病情进行确诊,并对所有患儿采用抗真菌治疗,临床中主要使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类药物进行治疗。25例患儿在经过为期4周的治疗之后,对患儿再次进行磁共振的检查,发现患儿相关的临床症状都得到了相对的改善。
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对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患者的不良结局就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临床中主要采取血液G实验和GM实验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这也是检验患者是否感染真菌的一个主要标准,但是如果患者属于非粒胞缺乏的现象,则其检测的结果统一性会比较差。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所选取的25例患儿的确诊都是通过脑脊液的培养来进行,但是脑积液培养所消耗的时间相对较长,这对于早期诊断不利。通过头颅磁共振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感染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脑膜脑炎脑、脑脓肿、原发性肉芽肿以及血管并发症。患儿在出现了脑肿的现象之后,则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多发性的微小的脓肿,该种现象可以跟其他病症例如细菌性的脑膜炎等进行明显的鉴别,在对患儿进行增强磁共振的检查之后,则能够诊断出比较明显的环形的强化现象,这样可以提高对病情的诊断概率[3]。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白色念珠菌病患者的磁共振检查还是缺乏特异、清晰以及明确的结果,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还应该借助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认,防止出现误诊,从而延误患者病情,影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