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芳
(华润武钢总医院放射科 湖北 武汉 430080)
肝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居于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在全世界范围内肝硬化伴肝癌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死亡率上升,我国发病患者占50%,死亡原因仅次于肺癌。研究发现,肝硬化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关系到肝癌,发病率在4%,肝癌多因肝硬化结节有关。临床上,在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和明确肝硬化病情进展时多进行影像学检查,能够更好地诊断、定性肝癌,便于患者预后的评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为此,开展肝脏影像学检查的关键在于对肝癌的早期诊断与检出,以此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有效改善。鉴于此,本文选择40例疑似患者为分析对象,回顾性的分析患者在临床上的一般资料。
对2017年3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疑似肝硬化伴肝癌患者进行研究,将他们在临床上的一般资料收集起来,这些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但是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将正处于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生殖系统肿瘤和合并转移、腹部手术患者排除;均进行MRI、CT多期动态扫描,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在38岁~77岁之间,中位年龄52岁,病程短则6个月、长达32年;病灶经过病理、穿刺活检和手术证实。
全部患者均给予MRI和CT检查。
1.2.1 MRI检查 仪器:3.0T磁共振成像仪。方法:取患者的仰卧位,单次屏息并进行常规平扫,序列有T1WI、T2WI和DWI;多期动态扫描时采用LAVA技术,进行轴位扫描,TE和TR分别设置为1.2ms和2.6ms,角度进行15度的反转,时间控制在5ms,矩阵和FOV分别为272×160、36×40cm,激励次数、层厚和屏息时间分别为0.73、4.4mm、21s,在此基础上进行全肝容积扫描[1]。在进行增强扫描时 ,经肘静脉注射0.1mmol/kg的GdDTPA,分别完成对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扫描,最后将全部图像上传到工作站。
1.2.2 CT检查 仪器:64层螺旋CT扫描仪,管电流和电压分别为280~370mA、120kV,层厚5mm,螺距0.948∶1。方法:扫描前,保证肠胃的充盈性,患者屏气呼吸,扫描开始于呼气末,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膈顶到肝脏下缘,采用碘海醇非离子型对比剂来进行增强扫描,每秒3.5ml,进行多期动态扫描,最后同样需要将图像向工作站传输[2]。
1.2.3 图像分析 安排两名经验丰富和资历高的专家对图像进行独立的双盲分析,最终结果取双向一致,在此基础上对病灶大小、数目以及强化特点等进行仔细观察[3]。
对比两种方式的敏感性与特异度。
应用SPSS22.0来完成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当P<0.05时,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针对40例疑似患者,经病理学诊断30例得以确诊,根据病理学的诊断标准,MRI检查的敏感性83.33%(25/30)和特异度80.00%(8/10)分别为,CT分别为70.00%(21/30)和60.00%(6/10)。由此可知,MRI的敏感性和特异度均高于CT,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
表 患者MRI和CT诊断结果
肝硬化伴肝癌患者受自身身体的影响,创伤性的检查应该尽量避免,在选择哪种检查诊断方式时需要具备高敏感性和强特异性的方式。MRI在显示病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和方位,可以充分而定显示肝癌的血供,能够对特点进行有效的强化,因此可以充分保证微小肝癌疾病的检出率,且不会对机体造成很大的影响[4]。临床上在诊断这类患者时,MRI检查所得到的组织图像会更加清晰,能够更为敏感的将血管情况展示出来,从而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以便医师进行科学的诊断。相比较于CT等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MRI优势显著,在诊断不典型病灶时同样具有很高的鉴别价值 ,因此逐渐成为首选无创检查方式之一[5]。经研究发现,相比较于CT检查,MRI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度,P<0.05。
综上所述,采用MRI来对肝硬化伴肝癌进行诊断,能够提高敏感性和特异度,相比较于CT在临床上所具有的推广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