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辉
(六盘水市人民医院 贵州 六盘水 553000)
原发性肝癌在各类肿瘤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三位,具有发病隐匿、转移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1]。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进入晚期,预后较差,因此,早期的准确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常采取肝脏增强CT、肝脏MRI等诊断方法,通过动态增强技术均能够达到较高的病灶检出率[2]。本文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病灶检出情况及准确率,分析其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5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已进行 CT、MRI 影像学检查,并已经过手术病理确诊,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 、消瘦、乏力纳差、肝区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已排除既往有肝脏肿瘤、肝外恶性肿瘤病史等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53.75±5.17)岁,病程16d~12个月,平均病程(5.78±2.64)个月。
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增强CT、肝脏MRI检查,具体方法:(1)增强CT:使用GE Light Speed 64排CT扫描仪,参设设置为:电压120kV,电流150mA,间隔5mm,层厚5 mm。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000)80~100ml,流率3.0~4.0ml/s,肘静脉高压注射给药。(2)肝脏MRI:使用GE 1.5T磁共振仪,行T1W1、T2W1常规加权扫描,层厚5mm,层间隔1~2mm。使用钆喷酸葡胺(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60002)对比剂,肘静脉高压注射,流率1.5~2.0ml/s,使用量0.1mmol/kg,进行增强扫描。
观察增强CT、肝脏MRI的影像学表现,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包括肝内、肝外病灶检出情况及阳性率[3]。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两种诊断方式的病灶检出阳性率等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两者病灶检出数量等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χ2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动脉期:其中25例患者表现为病灶明显强化,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比,密度明显偏高;3例患者表现为等密度强化,2例患者表现为无明显强化;门脉期:28例患者表现为等密度,2例患者表现为高或略高密度;延迟期:呈低或略低密度。
常规加权扫描:T1W1呈低或略低信号,T2W1:高或略高信号27例,信号不均匀,等信号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呈高信号,与周围肝组织相比明显强化;门脉期等信号25例,偏低信号5例;延长期低或略低信号28例,等信号2例。
肝脏MRI诊断肝内外病灶、肝内外病灶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增强CT,差异明显(P<0.05),见表。
表 增强CT与肝脏MRI诊断结果对比[±s,n(%)]
表 增强CT与肝脏MRI诊断结果对比[±s,n(%)]
肝外病灶阳性(%)组别 例数 肝内病灶(n)肝外病灶(n)肝内病灶阳性(%)增强 CT 30 2.30±0.53 1.70±0.3622(73.33)8(26.67)肝脏 MRI 30 2.89±0.59 2.02±0.2828(93.33)16(53.33)χ2/t - -4.075 -3.843 4.32 4.44 P - <0.05 <0.05 <0.05 <0.05
原发性肝癌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肝硬化、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患者,预后不理想。据相关调查显示[4],直径≤3.0cm的小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60%~70%,但中晚期患者仅为30%。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今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发展和设备的更新,CT、MRI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显示出较高的诊断价值和显著的应用优势。研究发现,肝脏增强CT诊断主要依赖于肿瘤血供及肝动脉血供,由于肝癌主要为肝动脉供血,当动脉期快扫时肝癌肿块会呈现明显强化,门脉期密度降低,表现为“快显快出”的特点。但肝脏增强CT检查也存在一定局限,例如,对低供血肿瘤诊断效果较差。
MRI扫描技术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且图像采集信号多,利用动态快速增强扫描技术后,其诊断效果进一步提升,已经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在本次研究中,肝脏MRI诊断肝内外病灶、肝内外病灶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增强CT,差异明显(P<0.05),提示肝脏MRI诊断肝癌的准确率明显高于肝脏增强CT。一般情况下,对有转移灶、病灶局限、有明显块影的病灶,两者均能够作出准确判断。但对于沿胆管浸润生长、合并胆管结石等病灶,则很难做出准确诊断,容易出现漏诊,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5]。
综上所述,肝脏增强CT、肝脏MRI诊断肝癌均具有较高准确率,但肝脏MRI的诊断效果略优于肝脏增强CT,应用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