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福
(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苏州 215100)
隐匿性骨折是指临床采用X线平片检查阴性结果而确实存在的骨折,由于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极易误诊或漏诊,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影响预后。而多层螺旋CT、MRI可提供高清图像,较高敏感性,可提高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且得到临床学者的认可[1-2]。本文为了分析隐匿性骨折患者中多层CT及MRI的应用价值,特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45例隐匿性骨折患者均来源于我院自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排除标准:重症心血管疾病者;重症肝肾功能障碍者;精神病。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55.67±14.23)岁;骨折原因:23例交通意外伤,14例坠落伤,8例殴打伤;骨折类型:17例隐性创伤骨折,11例隐性骨内骨折,10例疲劳骨折,7例衰竭性骨折。
多层CT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及128层螺旋CT,扫描参数:管电流、管电压分别为300mA、120kV,扫描矩阵为1024×1024,螺距、层厚、层间距分别为1、5mm、5mm。取仰卧位,部分特殊体位行俯卧位常规扫描,再行1mm横轴位薄层骨窗重建,检测的数据传到工作站,采用软件包分析数据。由2名高年资的主治医师调整图像,行矢冠状位、斜位MPR重建及VRT重建,进行多方位仔细阅片。
MRI扫描:采用SIEMENS Avanto 1.5T磁共振系统,扫描参数:T1WI(TE20ms、TR600ms)、T2WI(TE100ms、TR4000ms),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脂肪抑制序列T2WI矢状面加冠状T2WⅠ扫描。冠状面扫描层厚约3mm~5mm,层间距1mm。
CT诊断标准:MPR图像中出现骨皮质及松质骨骨折。MRI诊断标准:T1WI、T2WI呈不规则条状,低信号带为线状低信号,T2WI周围有高信号的水肿区;若伴随有出血或水肿,T1WI表现出低信号带内夹杂斑点状的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CT+MRI的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明显高于多层CI、MRI检出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多层螺旋CT及MRI检出情况
隐匿性骨折的多层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如表2所示。
表2 多层螺旋CT及MRI影像学表现
近年来CT及核磁共振得到广泛应用,其中CT技术有着较高分辨率,可实现多层面的连续性扫描,进而为临床医生提供全方位的影像学信息。MRI采用电磁波技术作为射频脉冲波,对患者有着较小的辐射性,且对患者危害性小,能够为临床医师获得更为全面及准确的诊断参数。且该技术能够在任何组织及其任意断面进行扫描,更为清晰的扫描出患者病灶位置及症状,能够实现多层面的连续性扫描。
隐性创伤骨折常发生于骨质疏松部位,多发生于老年患者。通过多层CT检查可见到清晰骨折线,且断端无移位现象,MRI可见到异常信号。隐性骨内骨折多发生于膝关节,与软组织、软骨损伤高度相关。多层螺旋CT对其诊断率较低,而MRI有较高敏感性,且T1WI与T2WI均表现高信号,可能与骨小梁微骨折、充血相关。疲劳骨折由于超负荷运动或高强度运动所导致,临床表现为患肢疼痛或肿胀。多层螺旋CT可见低密度骨折线,但仍有多数患者难以见到骨折线,增加了诊断难度。而MRI检查,可见线样或者细条带状图像,T1WI表现低信号,T2WI表现高低混杂信号,可能与骨髓水肿、大小相关。衰竭性骨折多发生于绝经后老年女性患者,多层螺旋CT可见模糊骨折线,表现小片状等非特异性征像,MRI可见细条状及线样等异常信号[3]。另外MRI对于软组织损伤,肌腱及韧带损伤的检出率对比CT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本次研究中,多层螺旋CT联合MR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均高于单一诊断率。
综上所述,隐匿性骨折诊断中,CT与MRI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