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军,阿娜尔·阿肉甫汗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CT.MRI科 新疆 伊犁哈萨克 835000)
甲状腺癌作为一种内分泌腺恶性肿瘤,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发病特点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1]。为了更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为了更有效地对疾病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疾病早期进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是十分必要的。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如果没有准确的诊断,就谈不上有效的治疗。临床上诊断甲状腺癌的方法有多种,但由于甲状腺癌的良、恶性肿瘤之间缺乏明显的特征,且声像表现往往有所重叠,造成多种诊断方法对甲状腺癌的敏感度不高,严重制约着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多排螺旋CT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甲状腺癌的技术,且诊断准确率较高[2]。为了更加准确地对病情进行判断,对多排螺旋CT的诊断表现进行总结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针对这个问题,以本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对诊断所得的影像特征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希望能够给临床实践带来一些指导,大致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文所述。
抽取本院近三年收治的37名甲状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患者,其中进行CT平扫者有17名,进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者有20名,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CT诊断表现。所有患者中有男性7名,女性30名,岁数在16~74岁之间,平均为(46.1±10.3)岁。37名患者都不患有其他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和器官功能障碍,也不患有其他严重影响免疫功能的疾病,对研究的内容与目的都全面了解且自愿参加,研究被医学伦理委员会所批准。
所有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诊断,扫描所选用的仪器为西门子双源CT,扫描时患者的体位取仰卧位,设置管电压和管电流为125kV和125mA,扫描时间2秒,矩阵512×512,进行常规轴位扫描,扫描基线为OM线,设置层厚为4mm,扫描范围为自下颌角至胸廓入口。所有患者都进行平扫,其中20名患者另外采取增强扫描。采取碘海醇作为对比剂,用高压注射剂以每秒3毫升的速度经肘静脉注入100毫升。
观察并统计所有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诊断的影像资料和诊断准确率,分类并总结诊断所得影像特点,分析诊断表现和鉴别诊断的要点,以求得出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应用SPSS24.0统计学工具统计分析实验所得到的数据,把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表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灶有40个,而手术前多排螺旋CT诊断出的甲状腺癌病灶为24个,准确率为60%,其中平扫只检出8例,准确率为47.06%(8/17);平扫加增强扫描检出16例,准确率为80.00%(16/20),具体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CT诊断准确率比较
37名患者中有2名为髓样癌、5名为滤泡状癌、2名为未分化癌、28名为乳头状癌。37名患者进行CT平扫后发现40个病灶,表现为低密度的有36个病灶,其中22个表现为边界不清,20个表现为病灶混杂低密度。11名患者的病灶内出现钙化,其中细颗粒钙化的患者有7名。20名患者进行CT加强扫描后共发现24个都呈不均匀强化的病灶,其中表现有瘤周“半岛状”结节的患者有4名,表现有“强化残圈”征的患者有3名。所有患者中表现有周围组织浸润的有13名,表现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有16名,详情见表2。
表2 病理结果
作为一种内分泌腺恶性肿瘤的甲状腺癌,近些年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根据组织学的标准,把甲状腺癌划分为滤泡状癌、乳头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为乳头状癌,约占60%~80%,发病率占据第2位的为甲状腺滤泡状癌,约占23%[3]。参与本此研究的患者中,2名为髓样癌、5名为滤泡状癌、2名为未分化癌、28名为乳头状癌。病理上无包膜的为乳头状癌,常表现为易囊变、肿瘤质硬、切面呈暗褐色或呈灰白结节状、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并见胶状物,肿瘤内常见钙化、纤维化。滤泡状癌有完整的包膜且多表现为分叶或圆形结节状。髓样癌多累及一叶甲状腺,CT表现的特点为弥漫性均匀低密度肿块。
虽然甲状腺较高的CT密度使其内的病变更容易显示,但这并不能说明甲状腺的良、恶性病变容易判断,因为甲状腺癌的良、恶性肿瘤之间缺乏明显的特征,且声像表现往往有所重叠,这使得本次研究中术前CT诊断的准确率只有60%。以本次实验为基础,分析造成准确率低的原因有增强扫描率低,本次研究中的37名患者中只有20名采取了增强扫描。平扫所显示出的信息并不完整,例如只有增强扫描才能显示瘤周的“强化残圈”征和病灶内壁结节等,平扫还会漏掉肿大的淋巴结。本次研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灶有40个,而手术前多排螺旋CT诊断出的甲状腺癌病灶为24个,准确率为60%,其中平扫只检出8例,准确率为47.06%(8/17);平扫加增强扫描检出16例,准确率为80.00%(16/20)。此外,医护工作人员对甲状腺癌的CT表现认识不足也是造成CT诊断准确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医护人员往往对细微结构观察不够仔细,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患者,诊断又过于小心。良、恶性肿瘤混合存在的病灶也给诊断带来了不小的难处。
有研究表明[4],钙化对于诊断甲状腺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钙化对于甲状腺癌的特异性为61.3%~94.4%,敏感度为35.3%~78.8%。由于结节状和斑块状粗大钙化可发生于良、恶性肿瘤,所以对诊断的意义不大。但颗粒状钙化却常出现于甲状腺癌,可辅助于甲状腺癌的诊断。
甲状腺癌常常需要与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进行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多发生于两侧,有多发结节在腺体内,病灶内可见囊变发生,一般有光整的边界,有时会出现周围甲状腺密度降低。腺瘤则常为单发,病灶呈圆形、较小且多,由于具有完整包膜,所以腺瘤有均匀的密度、光滑的边界,增强扫描常表现为环形强化或明显强化,有时强化结节也可出现于一些病灶内。相比于以上两者,甲状腺癌的病灶轮廓模糊且不具有包膜,“强化残圈”征常出现于增强扫描的影像中,在CT诊断中还可见到甲状腺癌的一个辅助征象,即肿瘤往往侵犯周围组织结构、肿瘤内可见细砂砾样钙化、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在甲状腺病变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技术有十分高的价值,能够很好地对疾病是否累及周围组织进行判断,从而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提高治疗效果。如果能够大大应用于临床,一定会有很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