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森文
(贵州省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贵州 福泉 550599)
慢性阻塞性疾病是多发于老年人群的一种慢性支气管疾病,病情复杂,病程长,往往伴随着肺衰竭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1]。本文对慢行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衰竭患者实施了64排CT检查,探讨其对慢阻肺的检查诊断价值,讨论如下。
选取最近在我院入院诊治的100例临床诊断为慢阻肺患者作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5年10月—2018年5月,随机抽取分为两组。参与的患者均知情为本次研究对象,自愿接受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100例患者中,女性44例,男性56例,年龄在47~83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7.5±8.8)岁。两组患者进行病情资料的对比,差异较小(P>0.05)。
100例患者均进行了64排CT检查,首先,使用的仪器为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并指导患者进行吸气、屏气训练,调整好仪器的各项参数,对患者进行CT平扫,指导患者保持卧位,对患者进行胸部HRCT扫描,将管电流调整为120mA,扫描电压调整为120kV,扫描完成后,传输和整合扫描数据[3]。完成扫描后重建扫描数据,控制层间隔为1mm,层厚为1mm,对得到的图像进行分析以及疾病的诊断。患者均接受慢阻肺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抗感染处理、糖皮质激素、茶碱制剂以及低流量吸氧等处理[4]。
观察记录患者的FEV1/FVC、FVC以及FEV1等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所获得的参考数据均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年龄、性别、病程等所有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数据比较,所有患者检出率等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判断。P<0.05时,显示了慢阻肺患者的相关参考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00例慢阻肺患者中,CT检查出96例,检出率为96.00%。
治疗前后患者的肺部功能参数指标有了显著的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的严重程度与肺部并发症呈现相关性,如表。
指标 时间 t值 P值FEV1/FVC 治疗前 43.09±5.25 - -治疗后 62.53±6.84 5.324 <0.05 FVC/L 治疗前 2.39±0.34 - -治疗后 3.88±0.47 6.315 <0.05 FEV1/L 治疗前 0.76±0.25 - -治疗后 1.43±0.39 5.664 <0.05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慢阻肺的发病率也出现了上升的趋势,患病人群趋于年轻化。常见的临床诊断方式有CT,64排螺旋CT胸部的检查时间约6S左右,可减少运动伪影,提高了患者肺检查的真实容积。随着影像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螺旋CT 慢阻肺成像诊断逐渐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慢性阻塞性疾病的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多伴随着胸闷、咳嗽、气短、肺涨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该病患者一般处于稳定期和缓解期,在治疗过程中主要选择补脾益肺、补肺养肾的方法[5]。慢阻肺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但是在中后期往往难以预后。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00例慢阻肺患者中,共检查96例,检出率为96.00%。治疗前后患者的肺部功能参数指标有了显著的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的严重程度与肺部并发症呈现相关性。说明64排CT对于慢阻肺的诊断价值较高,为有效的影像学诊断,能够为治疗提供思路。64排螺旋CT诊断能够将周围病变情况清晰的显示出来,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图像后续处理强,能够对病变部位进行准确定位,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64排CT对慢阻肺有着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能够清晰的反映患者的肺功能严重程度,准确评估并发症,诊断准确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