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功能型高新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研究
——以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

2019-01-24 00:54刘金燕
智能城市 2019年16期
关键词:淮南开发区高新区

刘金燕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18年2月28日被国务院批复,同意其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安徽省第六个国家级高新区,享受现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

依据《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开发区按照其位置和功能关系,分为产业主导型开发区、综合功能型开发区和独立新区型开发区三种类型。淮南高新区位于山南新区西南侧,南侧紧邻合淮阜高速和即将通车商杭高速铁路,交通便捷,区域优势明显。淮南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把高新区打造成集高新产业、高教科研、综合服务及生活社区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和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按照导则分类,淮南高新区应属于综合功能型开发区。

综合功能型开发区是城市或镇布局结构中相对独立的组团,其界线比较清晰,功能以产业为主并兼具其他功能[3]。

1 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反思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病”问题越来越突出、显现。不少新城建立之初,单纯以招商开发为目的,缺乏衣食住行、商业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一座座新城变为了“睡城”“卧城”甚至于“鬼城”。过去,我国开发区实行以工业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开发区已无法承载区域格局变动和新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

我国开发区发展较为典型的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产业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模式,它是以产业集聚区为起点,经过“产业组团发展、园区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新区……”,该模式园区规模边界不断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人居环境发展滞后、土地资源缺乏、产业退二进三困难”等问题。

第二种模式是理想新城渐进式,它改变“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封闭系统的政策区”的旧发展理念,以开放的心态建设城市功能区,强调产业、社会及空间的多目标协同发展为新的发展目标。

2 淮南高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演变

(1) 依据《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规划 “一核一心三片区”的空间结构。规划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空间组织导致园区与城市发展呈并行的单向关系,园区仅作为城市独立功能的片区,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的独立配置导致缺乏与城市功能的双向互动,产城融合发展仍停留在空间层面。

(2) 依据《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2015~2020年) 》规划结合高新区双区互动发展的特点,形成产业发展空间和综合服务空间有机组织、互动发展的空间结构,实现两大片区 (西区、东区) 协调融合,形成“双心、三轴、三组团”的空间结构。

但随着淮河经济带、G60科创走廊等国家和区域战略的相继提出,以及淮南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实现,高新区面临的区域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要求发生重大变化,规划已不能适应当时园区发展的新要求。

3 新时代背景下淮南高新区土地利用与布局研究

新时代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淮南高新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对产业功能、服务功能、生活功能进行区域合理布局,实施高水准建设,统筹发展高新区开发规划与山南新区规划、谢家集李郢孜镇城镇化、曹庵城镇化,实现园区内部环境与区外周边环境的协同发展,在园区内部保障生产与服务设施的合理配套,促进产业、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在行政区划上打造成淮南市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新城。

3.1 战略定位

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时代战略定位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淮河流域绿色协调发展样板区、安徽省创新改革发展试验区、合肥都市圈协同共享发展先行区。

3.2 主导产业构成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产业创新集群;提升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煤矿技术服务、研发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培育和关注各产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聚和空间专业化发展,全力构建特色突出、活力迸发的“131”产业体系。

3.3 产业空间格局

淮南高新区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要求,调整优化经济区划和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推进形成“一核五园”的产业空间格局。

(1) “一核”。

即高新区综合服务核,以高新区管委会为中心,主要承载行政办公、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功能,布局建设总部大楼、现代创意创新空间、商务写字楼、星级酒店、会展中心等设施,打造高新区城市功能核心区和代表高新区形象的标志性区域。

(2) “五园”。

即大数据、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综合服务五大产业园区,积极打造产业园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产业一平台”的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需求,积极引入和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园区完整产业链。

3.4 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依托现有交通和自然环境条件,结合高新区双区互动发展的特点、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居民生活特点,以道路方格网为框架,形成产业发展空间和综合服务空间有机组织、互动发展的空间结构,实现两大片区协调融合,引导高新区有序发展。以生态网络布局为基底,构建绿核居中、双轴联动、多区协同的空间体系,形成“一心、两轴、三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即以生态文化公园为核心的产业服务中心。“两轴”:沿淮河大道发展轴和沿泰宁大街发展轴。“三区”:即西部产业组团、东部产业组团和综合服务组团。

围绕“一心两轴三组团”的空间结构布局,培育形成主体功能明确的“五大功能板块”。包括综合服务区、大数据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先进装备制造园。

3.5 用地布局规划

以“五大功能板块”发展指引为依据,优化园区用地布局,增加科技研发用地和绿地广场用地比例,进一步提升园区产业链功能和构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1) 居住用地。

根据国务院严禁高新区进行商品房开发的要求,园区仅保留现状科研企业附属居住区和部分拆迁安置居住用地,不再规划新增布置其他居住用地。科研企业新建附属住宅区要遵循统一规划,综合布局,配套建设的原则,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44.61 km2,占总用地面积5.31%。

(2)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规划结合现状及集约发展的理念,在现状商业用地东侧,布置商业4S店集群,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集聚区。另考虑完善园区的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并结合15 min可达的服务圈,于东、西两区各布置处小规模的邻里中心一处。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面积37.55 km2,占总建设用地的4.47%。

(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为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和文物古迹用地。根据相关规范,确定各类公共设施的标准和用地规模,将公共设施相对集中布置,形成高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面积96.58 km2,占总建设用地的11.51%。

(4) 工业用地。

规划将工业用地围绕现状科研机构、生产企业进行集中布局,落实空间集约使用的要求。同时考虑提升产业准入要求,工业以对周边环境基本无干扰、无污染的一类工业用地为主。规划工业用地面积404.90 km2,占总用地面积的48.23%。

(5)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主要包含城市道路用地和交通站场用地。结合东部片区科技研发、商业服务等设施的实际使用需求,布置一处社会公共停车场。规划道路广场用地面积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17.42%,面积为146.28 km2。

(6) 公用设施用地。

合理增加园区内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规模。规划公用设施用地总面积12.50 km2,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49%。

(7) 绿地与广场用地。

规划以生态文化公园为核心、道路防护绿地和高压线防护绿地为纽带、串接各街头游园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占总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1.57%,为97.08 km2。

4 结语

开发区是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和主要载体,以往,我国高新区实行以工业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引发的用地瓶颈、职住平衡等一系列空间问题。通过上述对淮南高新区空间发展研究,园区逐渐形成以人居环境为依托、以高新产业为驱动、生产型和服务型融合、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城区,逐渐与山南新区、主城区逐融为一体,促进淮南由“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向复合型网络空间结构转变。

淮南高新区由初始建设的“飞地”逐渐成为城市空间扩展重要空间组成,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式的空间增长模式发展,进而反过来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成为淮南市新兴产业发展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

猜你喜欢
淮南开发区高新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遂宁高新区
开发区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安徽淮南地区秋冬茬番茄育苗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