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小时候头脑灵活,善于应对各种难以回答的问题。
他11 岁那年的一天,去拜见一个被人称作“袁公”的大官。
袁公拉着他的小手问道:“你父亲在太丘做父母官,政绩显著,名声很好,他做了哪些深得民心的好事?”
陈元方应声答道:“不瞒袁大人,我父亲治理太丘的主要方法是:对倚仗权势作威作福的人,进行严肃而诚恳的教育;对无权无势、善良受欺的人,无微不至地关怀和安抚。务必求得社会安定,人们都能安居乐业。日子一长,地方的民众自然对我父亲十分敬重,声誉也就鹊起了。”
袁公听了,连声叫好,说:“对啊,对啊。我过去做邺县的县今时,也是采取这些治理办法的。”
元方笑道:“莫非能者所见略同?您同我父亲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啊!”
袁公见元方小小年纪就擅长辞令,而且对答如流,心里十分欢喜,因而产生了进一步考查他智力的想法,便心生一計,向元方提出了一个难题:“你可知道,究竟是你父亲向我学的,还是我向你父亲学的?”
元方朝袁公的脸孔略一观察,马上感觉到他笑容里蕴含着测试的深意,便笑着回答:“周公和孔子都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他们一先一后,生在不同的时代;一西一东,出自不同的地区。可他们两人都是为百姓做好事、行仁政,也都受到民众的敬重和拥护。这样看来,周公的治理办法不是从孔子那儿学来的;孔子的治理办法也不是从周公那儿学来的!”
袁公听了,忍不住一把将陈元方抱了起来,举过头顶,连连呼喊道:“好,好,好!回答得这样机智得体,简直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长大了一定能成为治国理政的贤才啊!”
【品古论今】
陈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其小小年纪便如此善于言辞,不得不说是机智非常。我们也应该学习陈元方这种说话之道,既巧妙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至于给对方难堪。而这一切不仅需要知识的累积,更需要我们学会察言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