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方向与战略举措*

2019-01-23 02:03张富禄
区域经济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实体纤维协同

张富禄

一、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有助于中国产业经济做强做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当今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提供了“中国方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新的判断,即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在今后的经济建设工作中,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注重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事实上,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已经提出两个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经济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中国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制造业目前的下行压力偏大,二产比重持续下降,产业增长方式依然比较粗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突出,资源环境透支严重,产业转型发展十分艰难。部分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新兴产业发展滞后,高技术产业占比偏低,中高端供给明显不足,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多数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企业创新实力不足(见图1、图2)。例如河南省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01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8.1%,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其中工业增加值16830.74亿元,位居全国前列,但同时工业发展仍然存在“偏重工、偏上游、偏低端、偏传统”的“四偏”问题,传统制造业占比较大,先进制造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见表1)。

图1 2004—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的比重

图2 2012—2016年河南工业投资增速

表1 2007—2016年中国和河南产业结构比例 (%)

面对现实工作中日趋强化的环境约束,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等转型要求,如何构建世界一流水平的产业体系存在难度。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即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和高端要素协调发展,产业体系和高端要素支撑体系协调发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建立深层次联动合作发展机制,各种高端要素快捷、高效配置支持产业发展。

二、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有助于解决中国产业发展的现实短板

近年来,中国的产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支撑不足,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脱节,形成明显短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2016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6.2%,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另外,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技术创新支撑薄弱,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亟待加强,发达国家在科学前沿和高技术领域仍然占据明显领先优势。从世界产业历史来看,产业革命背后的直接原因是科技革命支撑。蒸汽技术革命促成第一次产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促成第二次产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第三次产业革命,如果缺乏科技革命的坚实支撑,产业革命是不可能的。

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国的现代金融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例如信贷供求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脱实就虚问题更为突出,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的研发、生产、流通,而是转向虚拟经济,例如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部分资金在金融体系里空转,还有部分资金流向了房地产等部门。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有待大幅度增强。当然,产业转型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异常迫切,但是国内高层次人才队伍不足,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尤其是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存在障碍,整体创新效能不高。长期以来国内高校考核体系追求的是高水平论文、高水平成果、发明专利,企业追求的是有市场、有竞争力的新工艺和利润效益,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现象突出,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需进一步培育和优化,创新型企业家等群体急需发展壮大、释放活力。

笔者在江苏省调研期间发现,南京市雨花台区的软件产业规模已经进入中国前三名,这与当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很大关系。仅从高校角度来看,211大学最多的省会是江苏南京。江苏省的11所211大学,其中有8所位于省会南京。南京的大学数量多,从某种程度来说,客观上支撑了南京市雨花台区“千亿级软件产业基地”的发展。然而河南省进入211的大学只有1所,进入“双一流”建设的只有2所大学。河南省在创新平台方面也明显匮乏。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起来只有24家,还不足湖北省45家的一半,不足山东省56家的四成。再一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比重河南为14.4%,而安徽为35.3%,湖南为17.7%。河南省的高端要素不足客观上影响了河南的产业转型发展。

总体来看,中国实体经济大而不强,产业领域存在结构问题、质量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发展方式问题、速度问题、总量问题等多方面问题,其中结构性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是当前产业经济存在的突出矛盾。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支撑不足存在直接关系。

三、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之基本内涵与基本特点

协同发展观注重整体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观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各子系统彼此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整体,围绕发展的重点方向,发挥各要素在相关领域的关键作用,在互动中实现多目标协调发展。而且通过在协调过程中实现整体性发展,为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

如何理解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呢?一是发展的重点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物质基础,是解决中国新时代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物质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如果实体经济搞不好,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中楼阁。二是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式不是单兵推进,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需要积极培育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禀赋结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实施协同发展是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模式现实可行的战略选择。当前,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依然处在大变革的前夜,欧美国际市场乏力依然突出,国内经济领域传统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实体经济发展急需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支撑。

具体来说,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包含以下一系列丰富的内容(见图3):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瞄准国际标准,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一起抓,一是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二是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是要以国际标准为标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例如围绕《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以及重点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从产业国际分工形成的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在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市场营销三大环节中要突出抓两头,在生产制造环节抓上游生产。生产制造环节可分为上游生产(核心部件和操作系统)、中游生产(中间投入品)和下游生产(产品组装),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环节,因其与技术研究的相关性强,从而增值能力就越强,要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摒弃产业经济传统粗放的增长模式,重视节能减排降耗集约型发展方式,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图3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逻辑关系示意图

重视科技创新支撑。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世界产业历史来看,产业革命背后的直接原因均是科技革命支撑。在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中,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充当的角色简单地讲就是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业生态。要通过科技创新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所以,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国家创新体系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又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包括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绿色发展也是要靠科技创新来实现的,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科技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度改变着国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我们处于跟跑阶段的时候可以模仿,现在中国的科技有些方面已经走在世界最前面,越往前走,研发的难度就越大、压力就越大。如何把高校、科研单位的人才、成果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值得大力探索。

重视现代金融支撑。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发展绿色金融,建立产融信息对接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产业信息与金融机构对接机制基本建立并有序运转,促进政策协同,持续向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提供金融服务,为代表新生产力、新商业模式的优秀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推动产业和金融良性协调发展。实现产业与金融良好互动,重点产业健康发展,金融服务产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需要注意的是,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当然,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有一条底线必须守住,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实际工作中,要继续探索产融合作,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在重点领域大型制造业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进一步扩大产业与金融合作试点城市(简称产融合作试点)范围,进一步搭建产融合作平台,探索各类基金合作的新模式,创新财政金融有效互动的模式,完善产业链金融服务。

重视人力资源支撑。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培养引进应用型、研发型、经营管理型等各类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现产业集聚人才和人才引领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相关科研机构要制订人才引进方案,不仅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要有吸引力,在科研条件、待遇方面也要有国际竞争力。

四、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之案例分析

近年来,部分产业在与高端要素协同发展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具备一定的基础。以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思想为依托谋划产业发展,将大大有助于相关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健康发展。在此以河南省绿色纤维产业为例予以简单分析(见表2)。

产业方向。中纺新乡绿色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4亿元。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以货币出资2.04亿元,占中纺绿色纤维公司股权的51%;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以货币和土地使用权出资1.32亿元,占中纺绿色纤维公司股权的33%;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货币出资6400万元,占中纺绿色纤维公司股权的16%。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建于1956年,原属纺织工业部,目前是国内纺织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和实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进入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骨干企业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

表2 河南省协同发展的绿色纤维产业体系基本思路

2017年3月,中纺新乡绿色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绿色纤维试生产,产品供不应求。年产10万吨绿色纤维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占地约500亩,全部建成投产后实现销售收入约23亿元。目前一期总投资5.59亿元的年产1.5万吨新溶剂法纤维素项目已建成投产,占地135亩,建设3.8万平方米厂房2座。二期1.5万吨正在实施。项目最终将扩展至年产30万吨的规模。该项目的实施,将极大推动中国再生纤维素纤维制造行业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促进中国纤维素纤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中国纺织工业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步伐,对实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保约束问题,具有十分重要且非常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目前,河南已初步具备人造纤维—纺纱—织造—印染—服装等绿色纤维产业链综合发展格局,下一步可以围绕绿纤项目拉长产业链,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建设世界一流的绿色纤维产业园区。

科技创新支撑。中纺新乡绿色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规模化生产绿色纤维(俗名天丝,英文名Lyocell)的企业,自主拥有绿色纤维成套生产技术知识产权。这里的生产线是国内唯一的绿色纤维生产线,设备全部国产化,一举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999年中纺院进行自主研发绿色纤维项目,2009年中纺院和新乡白鹭化纤集团合作进行中试,2015年10月由中纺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新乡白鹭化纤集团三家共同出资在新乡组建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2017年8月,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和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共同承担的“年产1.5万吨Lyocell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在新乡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表示,该万吨级的Lyocell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整体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绿色纤维即Lyocell纤维是一种纤维素纤维,以含纤维素丰富的木材、棉短绒、竹子、麻等天然植物制成的浆粕为原料,用干喷湿纺工艺制成,生产过程没有化学反应,用水少,其产品可自然降解,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氧化物溶剂99.5%以上回收再用,因此,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在国际上通称绿色纤维。生产工艺实现了“三个绿色”(即原材料、生产过程、产品均实现绿色环保),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对世界纤维行业具有革命性意义。Lyocell纤维以其优异的服用性能用于服装,例如高档牛仔服、女士内衣、时装以及男式高级衬衣、休闲服等。

目前,要争取成立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河南分院等新型研究机构,有机会的时候到北上广深或国外成立研发机构。通过构筑技术创新机构与平台,与国内外相关研发团队建立深度合作,为绿色纤维产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金融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撑。这是河南绿色纤维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可以考虑成立投资公司、吸引各类投资基金,以多种方式直接融资。尤其要注意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的国有资本投资机构支持,这是比较现实的直接融资策略。高端人才方面可以聘请北京、上海、郑州等地的经济、技术、金融、管理等各类高端人才兼职,条件成熟的时候成立博士后工作站。

五、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之战略举措

关于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出了基本方向,但是具体建设举措还需要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以下提出三方面政策建议。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打铁还需自身硬。既然已经明确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自身存在的市场前景、投资信心等各种问题也要着力解决。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在“三去一降一补”的基础上,从产业体系、企业组织、高端要素、企业家作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全方位入手,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实体经济自身存在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问题以及投资收益、资金使用效率、生产方式、发展方式问题,加快产业转型发展。要充分考虑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解决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构建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灵活机制,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例如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再如进一步推进绿色产业清洁生产绿色发展。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以环境约束倒逼产业转型发展。让实体经济实现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从低效供给向高效供给、从速度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走出一条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路子,提高实体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2.搭建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机制和平台

在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方面,既要形成一种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分工,又要搭建合作机制和平台,例如成立产学研金深度融合机构,搭建产融深层次合作平台,形成一种产业与要素之间的无缝链接,形成一种产业与要素之间的联动发展,协同协调共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从联动机制的角度来看,例如河南省的“四个一批”专项工作,注重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创新引领型人才、创新引领型平台、创新引领型机构,既推进技术创新,推进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以及企业管理创新,又注重引领推动产业经济发展,有助于推进实体经济与高端要素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另外,河南省的创新管理提质增效专项工作,围绕成本管控、资源节约、优化配置、质量品牌、内部市场化、创业创新、服务型制造、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在全社会大规模推进企业创新工作——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评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示范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优秀企业,也有助于推进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

从联动平台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研发机构值得大力提倡。这些机构属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独立法人组织,具有“三无四不像”的特征,即:无级别、无经费、无编制;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但是,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灵活,创新成果丰富,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率高,以社会资本支持为依托。作为产学研资的连接通道,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将实验室里的项目有效推向市场,带动学科发展、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既满足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又满足了社会资本的投资需求,为创新驱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另外,也可以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作用。在属于金融机构的财务公司方面,截至目前,河南省共有宇通集团、平煤神马集团、河南能化集团、一拖集团、天瑞集团、双汇集团组建的六家企业集团下属财务公司。据中国银监会统计,2015年中国财务公司有224家,2016年达到236家。在“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方面,全国25个省(市区)有37个市(区)入选,河南省许昌、洛阳两个省辖市入选。财务公司具有产融结合的优势,立足集团、服务实体,主要服务产业链的上下游单位,财务公司是大企业集团以融助产的良好平台。

3.全面深化改革

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讲,还是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包括科技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考察时强调,让科研人员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待遇和尊严。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包括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和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生产要素潜力,坚决破除现行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例如干好干坏差别不大、做出突出贡献者未得到有效激励、员工发展论资排辈等。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把人才的智慧从笼子里放出来,最终大幅度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猜你喜欢
实体纤维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解锁先进功能纤维
纤维的无限可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书店步入复兴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腹部纤维型纤维肉瘤CT表现2例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