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被欺凌者的抗逆力提升

2019-01-22 04:37刘欣宇
山东青年 2019年11期
关键词:抗逆力校园欺凌实践

刘欣宇

摘 要:中学时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具有情绪化,易冲动等特点,因此容易产生行为偏差导致欺凌现象的出现。本文针对校园欺凌这一事件,以优势视角理论下的抗逆力为切入点,指出提升被欺凌者抗逆力的实践路径。并在以往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思考,提出相关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欺凌;抗逆力;实践

近些年来,中学生校园欺凌事件屡屡发生,并不断升级和恶化。最著名的当数“江西永新打人事件”与“张超凡虐待致死事件”。这些残酷的事实唤起了大众的思考:为何这样的事情发作的愈来愈频繁?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学校是青少年学习与成长的地方,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校园欺凌通常表现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那么被欺凌者的抗逆力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该如何提升呢?本文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进行介入,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校园欺凌

简而言之就是存在于小学,初中校园内或者校园周边的,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相对较弱的一方所实施的攻击;通常表现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众欺寡。它包括直接欺侮与间接欺侮,直接欺侮包括身体与言语欺侮,间接欺侮又称关系欺侮,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近些年来,继这两种传统的欺侮方式之后又出现了新型的欺侮方式:网络欺侮—通过电脑和手机等工具,在网络中散布诽谤中伤或让他人感到厭恶的言论。与传统校园欺侮相比,网络欺侮更加隐蔽,难以确认谁是欺侮者,传播速度更快也更难应对。

(2) 抗逆力

抗逆力是个体所具有的抵御困境并恢复正常适应的能力,核心因素是复原。它是一个互动的的概念,个体需要经历重大的压力或困境,抗逆力的存在必须从个体的变化这一结果中推断出来。抗逆力由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及效能因素构成:外部支持因素包括个体拥有的正向的连接关系、坚定清晰的规范、关怀的支持环境及合理的期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内在优势因素包括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效能因素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制定。它的常规形式为“4c”,包括胜任力、爱心、贡献和乐群。通常表现为常规的亲社会取向的行为方式、遵从社会规范与道德、认同主流社会文化,同时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

2 相关理论

1)理论假设

优势视角理论。以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为本,立足于发展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优势视角关注案主本身及其周围环境中的资源与优势,因此抗逆力是作为个体的内在优势而存在的。

依恋理论。Bowlby认为,在出生的前几年里,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亲子依恋及亲子间的互动模式会内化形成儿童人际交往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会指导儿童的行为。如果照顾者做出积极关怀儿童的行为,那么儿童就会对照顾者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安全依恋的儿童能够充满自信的处理新的环境;反之行成不安全的IWM(内部工作模式),这将造成儿童在学校里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因此那些在童年早期有着“非安全型依恋”和家庭虐待史的儿童比一般儿童更容易成为受欺侮者。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那些青少年做出欺侮的原因是他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通过观察习得了他人类似的行为。

强化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欺侮行为的固定是因为欺侮者通过欺侮别人获得了某种“效益”,如得到财物、戏弄他人获得的病态和快感、体验到同学伙伴的注意欣赏等。最初的欺侮他人的行为并非一定是有意识的行为,只是无意中做出的一个偶然行为得到了强化,此后该行为的发生频率才得到提高。

3 校园欺侮对被欺凌者抗逆力的影响

1)造成被欺凌者认知失调,降低自尊水平。

在有关抗逆力的相关理论中,费斯廷格指出,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以及态度和行为间是相互协调的;当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并导致心理紧张。校园欺凌会造成被欺凌者对自己的各种认知(包括外貌、能力、智力等)产生怀疑,评价下降,把遭受欺凌归结为自我问题从而产生抑郁、生气、伤心等负面情绪。此外,校园受欺凌者面对受欺凌事件,从最初的认知失调到为了维护颜面或向外界求助失败后,他们对自身的遭遇变得顺从并逐渐适应,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和低自我效能感。这最终使得他们的自尊水平整体下降,造成长此以往逆来顺受的恶性循环。

2)优化对自我的身心保护因素,激发被欺侮者的抗逆力。

当青少年受到校园欺侮时,如果他所拥有的外部资源若能满足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那么就有利于个体在这个情况下发展出良好的内部资源,可以更好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挫折与挑战。即如果校园受欺凌者的外部保护因素(家庭、学校、同伴等因素)得到了满足,会进一步促进其抗逆力特质的形成,这些抗逆力特质会作为内在保护因素,促进校园受欺凌者的健康发展。同时,大部分校园被欺凌者受到欺凌时他们会感到非常不悦,生气甚至产生报复心理,也正是这种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给他们压力促使他们与环境进行互动,试图摆脱欺凌,激发他们采取策略应对。

4 优势视角在提升抗逆力中的运用

1) 激发案主抗逆力及优势

在优势视角下,社工需要在持续的沟通中协助案主从谈论校园欺凌带来的问题转向谈论其自身优势和能力。这一步比较困难,因为被欺凌者由于长期的沮丧、自我怀疑可能丧失了识别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社工应该识别和指出被欺凌者的优势与长处,并向他反馈,一起建立识别优势和资源的行为以及树立关于优势和资源的自我意识。从而增强自信,提升抗逆力。

2)优势视角下提升案主H抗逆力的路径

结构并重新界定问题。找到校园被欺凌者,运用一对一访谈的方式询问他正在经历的事件,寻找造成他困扰的因素,了解与他有关的家族社会关系网找出重要他人。在与被欺凌者接触的过程中观察他平时的生活及处理事件的经验。然后帮助他重新看待这个问题,看待在校园欺凌中困扰他的因素。

建构意义,挖掘校园被欺凌者自身抗逆力。在前期一般与案主聊天时,他们经常会说失望、无助、迷茫等词语。社会工作者在进行谈话时首先认真倾听他们的经验、生活经历和描述的世界,再用一套优势词汇对其进行现场回馈。我们回馈的话语中多用正能量的词汇包括独立、成长、你很棒等等。在这个谈话过程中帮案主重新构建他的世界及校园欺凌这一事件发生的意义。

开始具体行动,帮案主重构生活。在前期社会工作者与案主接触、了解他的以往经验、帮他重构世界观等都是为了具体行动做准备。要鼓励被欺凌者挖掘周围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运用刚刚学到的能力,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来代替之前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模式。

5 提高校园被欺凌者的抗逆力建议

1) 优化内在保护因素(自身角度)

增强被欺凌者自身心理素质,完善人格缺陷。人格是影响一个人抗逆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如果要提高青少年的抗逆力,就要提升其自身素质,加强人格的培养。而心理素质包括情感意志、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可以就意志力、心理适应能力举办一些小组活动,练习项目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人格中影响抗逆力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等,因此可以加强对青少年情绪管理,自律能力的培养。

促使被欺凌者正视自身效能。校园被欺凌者会认为自身是无助的、倒霉的,习惯于怀疑自己。这时候优势视角引领我们帮他们辨别出被束缚的思维方式——被他们所内化的思维信息,如失望、沮丧等,是如何阻碍了其抗逆力的形成,认识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到了他们的感觉和行为。使校园被欺凌者的自尊和自信得到恢复和加强,在困境中发现自身的优势,更自信的应对。

2)搭建外在保护因素:

①家庭角度

提供关怀与支持。关怀与支持是抗逆力形成的基础,缺少关怀的校园被欺凌者很难靠自己克服逆境,家庭在提供关怀支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Nodding指出:”显而易见的是,受到关注的时候,孩子们愿意为他们喜爱和信任的人而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父母亲人在与被欺凌的孩子接触时,多倾听,多用鼓励性话语,确认他们的积极力量,组织激励性活动,并且积极介入,与他们一同承担,都是体现关怀与支持的有效行为。

发挥家庭效能,提升青少年抗逆力。萨提亚最著名的家庭治疗模式提出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入手,更全面的处理个人身上所面临的困境。萨提亚模式最大特点是注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 “人性化”。因此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沟通方式,鼓励正向积极的情感表达,家庭成员间的还可以共同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所有的这些都对于处在校园欺凌困境中的青少年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同时家庭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提供安全感与归属感,这对于抗逆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②学校角度

促进青少年增加亲社会连结与亲子连接。要建立校园被欺凌者的抗逆力,就要鼓励他们主动参加社会活动,与更多的人交往和互动。学校可以就师生、亲子关系方面开办一些相关课程尤其是实务课程,在课程里进行活动或者以小组的形式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往,使青少年有更多机会与老师以及家长连结,形成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

学校要帮助校园被欺凌者建立清晰、稳定的边界。一些青少年之所以不知道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事件,陷入风险与危机中,是因为他们界限模糊,自我失控。要使学生保持清晰头脑、把握分寸,学校应该制定纪律规范,体现关怀,淡化惩罚;让学生参与学校纪律的制定,并以多種形式加强宣传。以纪律和权力的方式将行为界限具体化,明确规定学生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老师如何关爱学生,学生如何履行责任等。

对处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学生建立和表达高期望。教师通关怀每个学生,表达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决不放弃任何学生。这对于校园欺凌事件中的青少年至关重要,公平与关爱是他们此时最需要的。学校教职工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动机,激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做决定,对自己负责。通过关怀每个孩子,表达殷切期望。不给任何人贴标签,接纳每个人的独特性,使我们社会成为多种智慧、多元方式、多种类型和谐共处的乐园。

6 总结

本文将抗逆力相关理论运用到校园欺凌事件中,以优势视角为着眼点探索青少年遭遇校园欺凌时如何提高抗逆力。近两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与其把这些当成一个问题不如看作一次成长的机会,若被欺凌者能在经历校园欺凌后更加坚强,抗逆力得到提升便成为一件好事。笔者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本质内涵出发,在观察了校园被欺凌者的实际情况后提出相关的措施,希望能对此后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国秀、李冬卉,《抗逆力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8-23.

[2]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5-51.

[3]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33-36.

[4]洪婷,韦雪艳.抗逆力视角下校园受欺凌者心理困境分析及干预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0):4-8.

[5]于小寒.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介入[J].农家参谋,2018(15):182-183.

[6]黄少宽,高贵娇.孤残青少年的抗逆力提升服务——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与思考[J].社会工作,2016(04):94-101.

[7]张亚兰,刘建娥.抗逆力视角下流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介入案例研究,基于云南省HIH民办社工机构社区服务实践[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3):84-90.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猜你喜欢
抗逆力校园欺凌实践
抗逆力视角下离异家庭子女研究现状述评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抗逆力挖掘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优势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抗逆力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