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元素在《莲座鹤舞》的应用

2019-01-22 04:37张潇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4期
关键词:艺术语言传承

张潇丹

摘 要:敦煌艺术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结晶,也是贯穿千年历史的宏大藝术殿堂。我们对敦煌莫高窟艺术的态度,不但要继承,而且要着眼于再现与创造。国画作品《莲座鹤舞》成功采用了敦煌艺术中的结构、色彩等元素,以仙鹤形象贯通中外古今文化,体现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只有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才更有价值,这种创新也是对传统文化艺术包括敦煌艺术的最好继承与保护。

关键词:敦煌艺术;艺术语言;传承

位于中国甘肃西部的敦煌,自汉代以来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敦煌艺术不仅是丝绸之路上中外艺术交流的结晶,更是承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宏伟艺术殿堂。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石窟中的壁画、彩塑是敦煌艺术的精髓,其中乐舞图像又是敦煌壁画艺术的核心所在,历来被认为是敦煌艺术备受瞩目的焦点。敦煌壁画以其丰富庄严的内容、绚烂的色彩、大胆的构图和神妙难测的意境令观者莫不大为感叹,历来为中外艺术家所青睐。然而自百年前莫高窟藏经洞发掘以来,这些艺术珍品又历经岁月沧桑,各个方面的侵害在所难免,今天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更需要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莲座鹤舞》以敦煌学艺术中千手千眼菩萨为主题,造型方面参考晚唐莫高窟第十四窟“千手千眼观音”及“如意轮观音像”造型,以极其华丽细腻的笔触创作出容貌端庄慈祥、衣饰雍容华贵、手转宝轮、花簇满身的菩萨形象,菩萨形象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唐代这一时期敦煌壁画的绘画风格。《莲座鹤舞》以线写型,以色显容,线条有力,人物淡晕轻染。以笔者主观的视觉感受及情感抒发为出发点,在创作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思维成果,将观音菩萨原本斑驳抽象的面貌,具象化为自己心目中恬静淡然、悲悯众生的形象,使画面更加具有现实感和故事性。《莲座鹤舞》使用了西藏唐卡的部分绘画语言,将自我审美主体比拟为仙鹤,把对壁画本身的感慨与敬畏及身处洞窟的震撼融入一对翩翩起舞的白鹤舞姿之中,这种以物拟人的手法新颖灵动,令人激情澎湃。作品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能较为充分表达当今社会随着宗教“灵光”的消逝,而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显示出的艺术审美的光芒,同时,敦煌艺术的再生也让人们对莫高窟的印象更加深刻。

从结构上讲,《莲座鹤舞》创作初始构图经过反复推敲,采用的是传统的对称构图法,以壁画本身为背景,通过光影效果给予人以身处昏暗洞窟的神秘庄严之感。其后观摩莫高窟第420窟隋代的《法华经变·群鸟听法》壁画时,笔者又由此图获得感悟以此形象作为审美观照的主体视角是非常理想的,白鹤的视角与笔者的视角合为一体。为达到这个效果,构图时采用镜面意像,再以稍有不同的动态相互呼应,使其形状与唐卡类似。画面中最为复杂的是鹤与观音之间相互联系的图案,在处理时保留壁画原有的古朴稚拙,打破原图中的固化背景,将作品原图中飘带翻飞的飞天神女改成懿德太子墓壁画中类似祥云的花卉图样,描绘背景是覆色,将其远远推后,更加突出鹤与观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暗寓自身与壁画之间千年不断的文化传承。

从色彩上看,唐末的壁画在色彩上朴素淡雅,浓重而不失庄重,这个时期的壁画水平也达到了敦煌壁画的巅峰,为后世所景仰和学习。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因此色彩尤其是底色的选择极其重要,《莲座鹤舞》在创作中参考了多方面的艺术资源。原莫高窟第十四窟中“千手千眼观音”主要以黑、红、青绿为主,整体色彩炫目,却不突出主体,如果照搬其绘画赋色,显然不能达到突出菩萨形象的效果。笔者在参考唐代《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出游图》等作品后,认识到赋色对绘画主体和环境的主从关系的影响,为了使观音和白鹤形成有层次感的前后主从关系,从色彩的明度和互补上展开对比,最终笔者选择用墨色为底,从而更好控制画面的整体色调变化,与其他部分构成强烈对比。而背景花卉通过一些重复和色彩的交替,让画中鹤与观音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画面的氛围与节奏更加和谐,给观赏者带来轻松、沉稳、得体和大方的感觉,使大家在观赏中仿佛置身于画,融于画境,从而更加热爱莫高窟壁画文化。

从花鸟配置角度看,花鸟画自唐代独立并步入成熟成为一门独立画科后,后世便有无数画家纷纷登场,在中国的画坛上增添了无数笔浓墨重彩的篇章。至宋代,花鸟画的发展更是有目共睹,飞禽走兽均翩然跃于纸上,仙鹤更是至今依然令人欢喜的飞禽之一。在具体实施创作时,笔者曾研习《唐宋元明绘画特别展览会绘叶书——国宝鹤鸣图》的技法,晕染的双鹤作为画面主体。鹤的形象是核心,需要用心刻画,为了使鹤具有“仙气”,在鹤的首、翅、尾等区域运用蛤粉,以“三矾九染”的技法达到预期的温润效果。而背景的观音则采用平涂技法,以色平涂于画,笔触平整,色彩透亮,画面下方的花卉纹样,则是平涂附加分染,用色笔填充,水笔晕染,为了将背景与双鹤的距离加大,多次平涂加重背景,使用砖块的形式打造壁画龟裂的效果,以此达成画面的统一。对于作品,笔者最初想要的效果是以唐勇力教授的“敦煌之梦”系列作品为标杆,融古今于一炉。但创作中始终觉得与自己的想法难以一致,最后还是决定画面色调为灰色,用此方法突出鹤的纤尘不染。灰色反映出壁画的年代感和厚重感,使用大排刷蘸淡墨加金粉填充背景,然后用大白云制作背景中“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砖石墙面,增加了画面的可读性和肌理效果,却又没有令画面显脏,反而会在射灯下熠熠生辉,极富神秘色彩。

《莲座鹤舞》的创作体现了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不能仅仅止于仰慕与传承,而更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新”。为了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准和境界,在创作时,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而不应该以临摹为名,继续“抄袭”古人的作品。另一方面,古今之间,似断实续,有关联也有落差。前人的绘画是现代人进步的阶梯,他们的绘画值得大家去临摹学习,然而这些作品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的社会。艺术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正如齐白石老人曾说:“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模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艺术学习要善于“得其环中”,取其精髓,比如近代张大千、齐白石、吴冠中、潘天寿等大师就是如此,他们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却又各有特点,形成了中国画万紫千红的面目。面对莫高窟这一艺术文化宝库,我们更应该在充分了解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那些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有益处的元素和内容,不断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莲座鹤舞》的创作也证明新的绘画形式需要画家去琢磨、去创造。在对传统艺术着意模拟的过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保持自我精神、自我意识。放眼当今画坛很多艺术家都在探寻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状态。许多作品在展厅中,让人们驻足观赏,使人耳目一新。美术工作者“不薄古人爱今人”,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才能推动艺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锦诗,敦煌研究院接待部.敦煌石窟[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

[2]段文杰.中国敦煌壁画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艺术语言传承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初探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形成
民族地域性版画的可行性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幼儿园美术活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