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红英 叶佳
摘 要:高校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的主战场。高校要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建设课程思政具有融合各学科优势、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魅力的重要意义,高校各级党委要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使课程思政取得实效。
关键词:“大思政”格局;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
我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直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做出指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
[1]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从现有的以思政课程建设为主向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转变,构建“大思政”格局,从而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协同发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高校的育人绝不仅仅是进行专业教育,学生需要全面发展,德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2]高校必须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新格局。
(一)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它将不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建立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它是依托或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
课程思政不是要把思政课的内容简单照搬到其他课程中,不是专业课“思政化”,而是要突破只有思政课程才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既定成见,打破思政课程孤军作战的“孤岛化”困境,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将课程资源、学术资源转化成育德资源,在育才的同时注重育德工作,实现育才与育德的统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3]
(二)建设课程思政的意义
1.课程思政融合了各学科优势。“课程思政”是构建新时代“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切入点,是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多学科、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能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学生心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实现所有高校课程的‘共舞中共振效应。”[4]
2.课程思政坚守了课堂教学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坚守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地位作用,把教书育人的内涵能细致的落实到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大学课堂是神圣的育人场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窗口,是言传身教的重要舞台,是教师履职尽责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课堂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标志。”[5]
3.課程思政挖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大学教学整合课程思政,需要各学科所有教师能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之外的人文素养,着重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梦想自觉融入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中,让他们坚守理想信念、能秉持道德情操、拥有扎实知识、怀有仁爱之心,成为塑造学生品德、品行、品格和品位的“大师”。这样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内涵更加深厚,专业能力培养更趋务实,人文胸怀更为宽广。
二、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高校党委必须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
课堂思政具有对学生进行全覆盖思想品德教育“大熔炉”的合力作用,合力作用影响大不大、有没有效果,最终取决于本校党委作用发挥的程度。高校党委一定要站在“课程思政”是解决学生思想教育“首要问题”根本举措、是构建“两个体系”切入深度和完善“三全育人”重要方面来思考,形成学校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调配合的整体格局,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统筹安排好教学任务,制定好教学目标,重点在教学体质机制、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各学科同向同行,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1.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现有的教学课程安排上,我国高校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这种4+1模式设置思政教学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6]高校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力打造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思政课专业教师队伍,用正确的政治信仰、深厚的家国情怀、新颖的思维方法、广阔的知识视野、严格的自律要求、高尚的人格魅力武装自己。通过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建立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意识。
2.综合素养课程: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那大学的综合素养课程及专业课程就是隐性课程。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让显性课程担任继续唱独角戏的局面,高校在教学改革中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通过教师思政培训、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中挖掘处隐性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教学中体现出课程思政作用。在对学生教学课程的选题上,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加以引导,除了通识教育外,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根植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3.专业课程: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并不是思政课教师而是专业课教师。所以,专业思政对于“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课程把专业知识与价值观的教育协同起来,形成同频共振,形成专业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有了目标的依托,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同时教师应在专业思政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通过深入分析目前学生存在的学习需求,把思想的引领与专业知识的传递相结合,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热爱度,引发学生在知、情、行上的共鸣。
(三)提升教师育人意识
高校要提升本校教师的育人意识,一是要加强管理制度导向,制定相应管理内容,明确承担课程教育的老师需要具备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担当,通过培训、课程建设、考察能多途径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使其树立起良好职业形象。二是积极选树师德立典型,在本校中选择一批课程思政教育突出的优秀教师,形成以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教育育人格局,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师德标兵的宣传力度,整体形成一种重德养德的师德好风气。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青年。作为新时代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引导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构建全覆盖的“大思政”格局,各专业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专人”向“人人”的创造性转变,使大学课程思政改革理念能深入人心,课程思政改革能突出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N]. 人民日报,2018-09-11(01).
[2]胡军林,赵冬晶.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医学生德育工作路径探究[J].西部学刊,2019(07):85-88.
[3]焦连志.“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以上海电力大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04):71-74.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5]尹万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3):103-106.
[6]吴薇.对信息时代如何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1):210-212.
课题来源:2017年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重点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以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课题编号:MYZJ201705),2018年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课题“新时代高校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工作机制研究”(编号:MYZJ2018YB19)
(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陽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