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斌 (福建泉州外国语学校)
要明确学校育人目标,需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要观照学校的教育现实。福建泉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具有18年办学经验的民办学校,是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成员学校、全国外语特色学校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我们把学校的育人目标确立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至善美德、渊博学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大学》中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意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所以,我们培养学生要以德育为本,启发学生,使他们都能发扬与生俱来的光明德行,自新其德,品学力行,积学储宝,进而成己成物,将德学贡献出来,使社会不断进步,达到最美善圆满的境界。
具体而言,在育人过程中,学校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价值、内容,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润物细无声,真正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要突出知行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客观真实记录学生行为表现情况,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着中华传统美德的优秀特质全人格人才。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论语》开篇乃“学而”,强调的就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意思是玉不加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百姓学习知识当作首要的事情。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正面临着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近百年来,人类创造的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知识,在短时期里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起来。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从事各种生产和生活劳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相反,一个没有知识的人难于立足社会,不可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更谈不上服务社会。
知识作为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内容,是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我们的育人目标的重要维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坚定不移地践行德文教育集团倡导的“博雅”教育理念,确立“学业与修身并重”的成才观念,努力传授知识,同时给学生留有适当的自由余地,促进学生积极地形成概念、发现规律、总结法则,在这样的过程中,将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起来。鼓励学生在攀登知识高峰的途中,自觉奋进,精勤求学,为日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是植根于我们血脉之中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密码。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根基。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民族的基因,它蕴含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成就,是任何其它形式所无法代替的!所以,希腊哲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孩子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笔者认为,要在教育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引导他们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而不断成长。
具体到学校工作中,我们通过福建省“十佳百优”课题项目——值日班级制度,把值日班级学生分配学校日常管理十个岗位,培养学生自尊自律、主动作为、履职尽责;通过团委组织泉外志愿者开展公益活动,培养学生敬业奉献,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通过班会、道德讲堂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学生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培养出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让他们懂得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进而爱祖国。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我们要力图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相连,让学生从小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有人说,孔子是中国最早具有宽阔视野的先圣。确实,夫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在“行走式教学”的同时,不断从游历中吸收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自己,堪称世界研学旅行的鼻祖。
新闻频道曾有这样一则报道:2014年5月7日,刚上任两个月的美国驻华大使马克斯·鲍卡斯出现在美国大使馆签证大厅中,对正在签证的中国学生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学生应该争取走出去看一看,并努力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和领导者。他的原话是:“周恩来、邓小平、习近平都有曾经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经验,此后他们成为优秀的领导人都受益于这些经验。”
确实,我们每个青年学子,都应该要胸怀天下,要立志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和领导者。如何才能成为国际精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认为,要从最基本的抓起。其中,走向世界,学习创新是必须的。我们应该增强国际意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小处看,国际交流促进了学生们英语的应用、交际的能力,促进了英语学习成绩的提升;从大处看,交流活动让学生们感受不同国家教育理念和形式的差异,领略多元文化的魅力,同学们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为今后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竞争做好全面准备。
因此,我们学校充分利用外国语学校品牌身份优势,在花园式的校园中,悬挂万国旗,普及各国知识,增进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我们扩大认识世界的多元化渠道。学校每年和美国高德中学等世界各地学校组织学生互访;开展留学开放周活动;专题讲座介绍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开办中加班、中美班;聘请外教授课等多元化的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起更多元的国际交流平台,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全球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我们致力于培养这样的学生:他们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他们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他们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我们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不可能凭空而来,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中的东西。只有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创新的灵感源泉才会永不枯竭,源源不断。
学校工作中,我们提供平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如,我们开展“激扬青春”合唱比赛,让学生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最适合自己班级的表演形式;我们开展“德文杯”知识竞赛,让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总结经验,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我们举办读书节,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组织科技节系列活动,让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培育具有“至善美德、渊博学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我们当下对“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思考,也是我们正在努力追求与实践的教育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