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严,伊焕峰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科层官僚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德国政治经济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科层制作为一种理想中的组织结构,迎合了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全社会提高行政效率的客观需求,具备组织标准化、分工专业化、工作秩序化等优势。长期以来,在各项组织管理过程中科层官僚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取得最高效率,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已知的对人类进行必要的管理的最合理的方法,其优于其他形式之上的是其准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完全可以正式地应用于各种行政管理任务”——《组织与管理》。基于官僚科层制在管理实际中的诸多优点,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者乐于采用类似于此种模式的班级管理方法。
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班级是高校各级学生组织中的基本细胞。班级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育人质量和育人效果,影响着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是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一环。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科层制组织的基本特征有:(1)专门化,在科层制组织中各个成员将接受组织分配的活动任务,并按照分工原则专精于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2)等级制,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规定。(3)规则化,科层制组织的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4)非人格化,组织成员不得滥用职权,个人情绪不得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和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施。(五)技术化,成员凭借自己的专业所长获得机会享受工作待遇。(6)公私分明化,官僚制的设计把官员与其管理的物资和生产资料完全分开,官员和职员不实际管理物资和生产物资。
纵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班级管理模式,依然沿用着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班级管理方法。班级组织结构由一名团支书兼任班长(班团一体化运营)——各类班委和团委——寝室长——班级其他成员所组成。分工严密、等级明显,在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的全盘统领下处于不同等级的成员承担不同的管理任务,在班团一体化运营前班级班长和团支书分开管理班级的党团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班团一体化运营机制建立之后团支书班长合二为一,各个班委团委成员对自身岗位职责明确,严格按照分工进行工作。目前,各专业行政班级班额一般为30人左右,班委成员基本建制由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组成,团委成员由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构成。全体学生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管理,整个行政班级组织运行方式存在明显的科层制特征。长期以来,此种管理方法由于其环环相扣的严密性、节约高效的合理性、层层节制的稳定性深入人心,在行政班级成员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以及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科层制班级管理结构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科层制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偏重于对组织内部形态和管理结构的分析,缺乏了对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相互探讨,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形势下,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班级管理科层制已然不再适应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基本格局,笔者借用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通过对M大学土建学院发放600份调查问卷(回收586份)了解到,大部分同学认为班级管理的模式不能体现高校班级管理的特色,不能很好地展现同学的个性与风采,认为管理模式与中学阶段的班级管理的模式没什么区别的同学占到79.6%。在对学生不喜欢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的原因的调查中发现,认为班级活动没有吸引力的占32.6%,他们觉得很多活动只是形式,根本不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认为活动无意义。通过调查数据了解到,班级学生对班级学生干部工作认为非常满意的只占到了22.9%,认为满意的占到55.6%,认为不满意占到7.3%,还有学生对学生干部的工作持无所谓态度14.2%。在对班级制度建设的了解程度调查中了解到,非常了解的学生占15.3%,一般了解的学生占73.5%,班级学生不知道是否存在班级建设制度的或者没有班级建设制度的占11.2%。通过诸多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随着新时期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的不断调整,以专业为单位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课上普遍大班教学,座次随意。课下生活中多以寝室为单位活动,每周一次的班会或者团日活动质量不高,学生行政班级概念逐渐弱化。
第二,针对高校内部授课特点,大部分专业行政班级无固定授课活动教室,普通同学班集体观念淡薄,对班级成员了解不深,层级制模式下势必造成普通同学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限,过于强调班级管理和寝室管理的各项规定和组织规则,使班级组织缺乏应变能力和组织弹性。
第三,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张扬,思想也更为自由,学生中新常态层出不穷,很多同学群体中普遍渴望管理趋于人性化,大部分学生不适应层级制的管理模式,致使班级管理过程中原有的官僚层级制班级管理模式弊端频现。
第四,班级管理职能逐渐多元化,随着社会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班级管理任务从之前的单纯履行思想引领、日常事务管理、学风建设职能到新时期新形势下更多涉猎到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建设、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方方面面,而原有的官僚科层制在纷繁复杂的管理任务面前相形见绌。为了适应更多的管理角色,行政班级管理成员势必要增加各类职能,间接造成了30人左右的班额内部政出多门,机构臃肿,互相推诿,管理效率低下。
第五,班级成员对于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进一步需求,分层管理能够做到统一指挥、行动迅速,及时根据情况作出决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在班级内部形成以班级干部为代表的小团体(非正式组织),通过班主任或者辅导员赋予的执行权利,在班级贫困生遴选、各项奖助学金发放、入党评优等涉及到普通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中,组成小团体左右班级大部分同学意见,间接影响各项评选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基于以上现象,笔者认为偏向于组织结构中的纵向班级管理结构已经不再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作出调整。不断增加行政班级管理的组织横向结构,形成以职能制和层级制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基层班级组织管理模式。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尝试矩阵式管理,这种模式既具有直线制组织统一指挥、职责清楚、效率较高、组织稳定的优点,又有横向结构的专业化分工、适应性强的优点。班级管理矩阵制基本组织图如下:
图2 矩阵制班级管理结构图
在管理学中,矩阵制组织也被称为“专案组织”。如上图所示矩阵制管理模式具备以下几点突出优势:
第一,组织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矩阵式学生组织管理模式能够迅速地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此种管理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生管理金字塔式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分权的过程,组织由垂直管理转变为扁平式结构,提高了组织的行政效率,信息传播路径的缩短也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
第二,学生骨干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原有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很容易出现机构臃肿、人事僵化的局面。大学生是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是一股最为鲜活的社会力量,科学合理地组织管理模式能够更加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工作热情。在扁平式学生组织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统筹协调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将有机会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在各个横向部门的相互联结中,实现了各个项目优势互补、共享优质公共资源的优势。
第三,突出服务学生的工作职责。学生工作突出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科层制组织强调对学生的硬性管理,致使很多普通同学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活动,不乐于参与各项文体活动。矩阵制管理模式强调项目化管理,突出服务学生的主题。项目工作人员的考核标准以工作质量完成为准绳,不存在上下级的等级概念,符合当代大学生对于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呼唤。
当然,矩阵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项目组成员接受多头领导,如果领导方向不一致,成员将会无所适从、左右为难,产生指挥和协调脱节的问题。其次,由于组织内部管理关系的模糊性,需要团队中的辅导员具备高超的协调、合作和沟通能力,组织内部成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在高校班级过程中,无论是科层制管理模式还是矩阵式管理模式,都有自身不可避免的优缺点。任何一种新的管理形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不能随意生搬硬套任何管理模式,而是同样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传统的科层制班级管理模式在高校已经适用多年,凭借其诸多优势无论是在老师还是在学生心目中业已根深蒂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校教育管理者只有不断尝试、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摸索出一套适应新形势下的班级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服务质量,提高高校全面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