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4+2”两位一体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2019-01-21 03:47:24焦金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顶岗课题组实训室

焦金英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9)

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因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平台和依托,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学生将在校期间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重要载体、实践教学顺利保障的条件,更是增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接轨社会的重要平台。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完成高质量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平台,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办学质量及水平,为此,旅游类高职院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现状,课题组从2017年12月开始对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成员的12所旅游类高职院校展开了相关实地调研工作(详见表1),调研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访谈、实地参观等定性调查。

表1课题组调研高职旅游院校名单

一、专业范畴及“4+2”两位一体实习基地分类的界定

(一)旅游管理专业范畴的界定

为了便于课题调查与研究,在前期研究阶段,课题组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范畴与相应的实习基地的类型已经进行了界定与划分。由于旅游管理这一专业范畴较大,为了便于研究,课题组的研究对象包括以“旅游管理”命名的本专业,也包括下面的其他专业及方向,如旅游管理休闲、养生、景区策划、规划设计等方向。对于不同高职旅游院校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在本学院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主次程度均有差异,如旅游管理专业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旅游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太原旅游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的主导专业,开设时间早,专业地位高,往往是国家级示范专业或省级骨干特色专业;但对于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等一些院校而言,旅游管理是其二级学院下一个普通的专业,规模不大、生源数量不多,但却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拥有稳定的生源。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专业课程内容广泛,方向也比较复杂,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具体专业及方向培养的旅游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因此,课题研究的对象也属于“大旅游管理”的范畴,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类型上也很广泛。

(二)实训、实习基地“4+2”两位一体的分类界定

首先从实习地点范围上,将实习基地划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实习基地两种形态。其次按照功能,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划分为4种实习模式:专业认知体验基地、课程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和产学研一体型基地四大类型;校内实训基地划分为2种实习模式:实训室资源、企业制学院两大基地。课题组将4+2两种形态的实习模式作为系统一体化,进行联合调研并给出相应路径分析。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1.专业认知体验普遍开展,但建设状态粗放、作用有限

课题组经过实地访谈后发现,专业认知体验的开展是高职旅游院校普遍开展的一项校内实训活动,大部分院校都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进行实训。但从结果来看,呈现出粗放的建设状态,效果也有待考证。具体原因:一是许多院校在专业认知体验地点的选择上考虑到成本的问题,遵从就近原则,其地点不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新生的专业认知体验效果难以保证。二是在具体的认知体验内容上,仅仅以简单的参观方式为主,并未多方面、多角度呈现某一业态中企业的各部分机构职能、工作任务等与将来就业相关的匹配岗位,学生认知体验完毕后并无更多交流,收效甚微。三是一些院校将专业认知体验与课程实训放在第二学期进行开展,将专业认知体验等同于课程实训,丧失了新生入校后专业认知体验引领上的意义和作用。

2.课程实训开展频次较低、时间较短,复合课程实训性质突出

课程实训基地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理论走向实操的重要平台,许多课程的实训由于校内实训资源库内容的缺乏或课程本身的特殊性,需要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课题组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训大部分依托校内实训室进行,由于校内实训室资源库数量、种类和容量有限,并未达到实训目标,本应从校外实训中进行实践补充的课程实训开展的频次较低,时间较短。

课题组经过调研认为存在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学生数量多,校外实训外出需要协调教务处停课、餐饮、住宿、用车、景区对接等各项繁琐事宜,组织起来比较困难;二是集体实训外出事关学生安全,在行政手续审批上比较复杂且有一定实际困难存在;三是大量学生校外实习实训所产生的费用问题难以协调。另外,课程实训的开展并不是针对某一课程的实习实训,而是多门课程的综合要求,因此具有很强的复合性与交叉性。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最常见的景区见习为例:实训前,班主任作为专业课的导师,要给学生布置导游词准备、旅游资源调查小组任务分工、车上欢迎词撰写等任务,将《现场导游》《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导游实务》等多门课程的实训要求集中在一起,以保障每次课程实训的效果最大化。

3.顶岗实习基地业态广泛、规模庞大,管理完善

尽管课题组将顶岗实习的范畴分为毕业顶岗实习与学期中顶岗实习两大类别,但对于绝大部分旅游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毕业顶岗实习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实践形式,且课题组通过对旅游高职院校负责实习的相关负责人访谈发现,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状况整体上体系完整、状态成熟。具体表现为:

(1)顶岗实习业态集中,企业知名度高、海内外兼备

课题组调研的几所高职旅游院校中,顶岗实习基地数量均在40家左右,地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以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是实习基地的集中地区;其次以北京、青岛北方城市为主。除了国内城市外,各高职院校也为实习生顶岗实习提供众多的海外顶岗实习岗位与机会进行选择,丰富了学生的就业平台。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美国迪士尼乐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美国希尔顿酒店、夏威夷顶级度假村和经济型酒店、阿联酋迪拜高星级酒店、塞舌尔高星级酒店、香港旅游发展局、联合国总部等实习岗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规划系提供的阿联酋迪拜棕榈岛亚特兰蒂斯酒店:EMAAR集团旗下多家奢侈酒店、迪拜龙头海外旅业社、卡塔尔多哈香格里拉酒店、柬埔寨Duty Free Shop、美国塞班岛博华豪华度假村、美国迪士尼乐园、澳门新八佰伴百货公司等,岗位丰富、选择机会多,这些国际知名企业平台高、管理规范,也为院校打响了知名度。同时从学生所在的顶岗实习业态分析,主要集中在旅行社、在线OTA、旅游集团、高星级酒店、旅游景区及主题乐园、休闲文化产业园等,均围绕旅游企业的主体核心部分,相对集中,更符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2)各院校顶岗实习安排时间及周期差异明显

由于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差异,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时间和周期安排上是不同的,绝大多数院校都安排在第五、第六学期,但各院校开始实习的时间与周期长短有所差异,如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安排在第五学期前的7月开始至第六学期的3月结束,为期9个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安排在第五学期的1月中旬开始至第六学期的5月中旬结束,为期4个半月或16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安排在第五学期前的6月至第六学期结束的6月,为期12个月;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从第四学期后的暑期7月到第六学期的5月,为期10个月;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安排在第五学期前的7月到12月,为期5个月。但有些院校也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如桂林旅游学院安排在第四学期期末1月份到第五学期10月结束,为期9个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也安排在第三学期期末1月到第五学期期末1月,为期12个月。

鉴于各院校顶岗实习周期的差异,课题组经过调研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有些院校学期中间有顶岗实训的周期存在,故毕业顶岗实习时间缩短,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二是有些院校非常重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参加毕业招聘会及离校前的各项清理工作,故在5月前结束顶岗实习;三是有些院校在第四学期就已经将毕业前段的毕业设计、毕业照等离校工作提前结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四是有些院校安排在第四学期顶岗实习是为了便于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现专业及综合素养能力上的缺失后,回学校继续学习提高改进,以便更好地在毕业后对接岗位,如桂林旅游学院;五是有些院校的毕业实习方式创新,将毕业设计的考核与实习评价有机融合,在岗位上同实习单位共同完成,故实习结束时间在6月以后,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3)顶岗实习过程注重前中期管理,缺乏对实习满意度精准的评价反馈机制

依据KPI设计的基本原理,在设计课堂教学质量预警指标时,可以从学生、教师、课堂效果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关键要素,量化少数关键指标,依据KPI指标,再去设定覆盖课堂教学全过程、涵盖教学质量全要素的预警指标。学生发展维度主要从学习方法、能力提升、知识运用、职业素养四个方面着手;教师教学维度主要聚焦教学计划、教学形式、师德素养、文化传承等方面[4];课堂效果则包括教师授课状态、学生参与状态、师生互动状态、目标达成状态。课堂教学质量预警指标具体要素及KPI指标如表1所示:

各高职旅游院校顶岗实习安排学期与时间长短不同,但都是根据学院自身情况及多年的办学经验做出的合力安排,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实训效果及社会效果。但同时在调研中课题组也发现,各旅游院校在实习生的顶岗实习管理上对前中期管理较为重视,如从《实习大纲》的制定、实习前的动员大会,到实习岗位上指导教师的跟踪指导、对中途擅自离开实习岗位学生的处理,都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大纲》《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计划》《实习总结》《实习培训记录》《实习月记》《实习生管理制度》《关于实习生申请离职的制度》《离职申请书》《实习综合评价表》等一系列实习管理制度的制定,为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对于学生实习后满意度的调查、实习生的精准评价以及实习中问题的反馈总结,则缺乏相应的反馈及评价系统。许多院校都是依托实习基地岗位负责人直接填写《实训评价表》或实习生自己填写《实习总结》等,缺乏对学生多方位的定量化精准评价。

(4)各院校学期中间顶岗实习开展状况参差不齐

课题组对顶岗实习的界定除了毕业顶岗实习外,还有学期中间的顶岗实习。这种顶岗实习尽管是利用寒暑假及黄金周短期内的实训,但对于学生回到学校继续再提高有最直接的促进作用,故课题组也在调研中关注到这一形式的顶岗实习。从调查结果看,开展学期中间的顶岗实习的高职旅游院校并不多,大部分院校是将毕业顶岗实习与学期中间的顶岗实习合二为一,上述中桂林旅游学院、浙江旅游学院周期较长的第四学期末开始的顶岗实习也并不等同于课题组界定的学期中间顶岗实习,而仍应该属于毕业顶岗实习的范畴。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在学期中间的顶岗实习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如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每到暑期安排学生到省内白云山、焦裕禄烈士纪念园、红旗渠,省外浙江横店影视城等景区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顶岗实习;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管理系组织学生在国庆黄金周期间赴九如山瀑布风景区、水莲峡风景区、吕祖泉旅游区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活动,每年暑期6-7月份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上海欢乐谷进行顶岗实习;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暑期安排学生到哈尔滨万达文化旅游城顶岗实习,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为学生开展的每年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等。学生通过短期的顶岗实习,丰富假期生活,开拓视野,增强专业认知体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4.产学研一体型基地依托校本企业开展,但未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

对于产学研一体型实习基地建设状况,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一般以三种形式呈现:一是许多高职旅游院校依托院校开办的旅行社或酒店,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校企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这部分企业对外营业,产生经济效益,教师指导学生在此通过旅游产品设计、对客服务等实训环节的开展,都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如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均开办有旅行社,承接旅游业务,旅游产品经师生研发后推向市场,进行效益的推广与试行。二是一些院校教师在学生实习所在的旅行社、景区等企业设立了工作站,教师和学生、企业三方共同参与企业旅游产品的策划与设计,成为了产学研一体型基地的典范。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专业课教师在国际旅行社(江苏)分社设立的工作站就是此种性质。三是教师基于课题需要或直接与企业横向合作,就某一课题或项目进行研究时,往往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带领学生共同在企业完成,完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现。如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专业课教师与灿烂阳光旅行社共同申请有关私人订制旅游产品的课题,带实习生共同合作完成。这些专业课教师在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挂职锻炼后,对某一行业现象或热点有了更多的研究,申请课题或项目有更好的优势。

课题组经过走访调研发现,以上三种方式在有些院校表面上进行了工作开展,但实际效果有待考证,总体上“以点带面”的产学研效果并未达到。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产能和效益转化并不像其他实体企业显而易见,因此,有些院校开展的生产性实训尽管带有生产性质,却并不属于产学研一体型实习基地。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第二学期开展生产性实训,由系部提前布置研学任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分组准备旅游产品设计的相关资料,然后通过3天左右的实地考察,最终以设计旅游产品的结果呈现,并附上设计思路与报告。课题组认为,这种生产性实训属于产学研一体型基地实训的外延部分,由于实地考察并不是借助于某一固定的旅游企业,且最终呈现的旅游产品并不能转化为“产能”进行效益转化,所以这种方式更多属于课程实训的范畴,与传统产学研一体型基地并不是高度贴合。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课题组经过调研,整体上而言,旅游管理专业领域内的实训室资源数量与质量相比酒店管理专业而言显得滞后,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实训室数量少、种类不够丰富,实训资源非常有限。包括一些知名度较高的院校,同样存在实训室资源匮乏的现状,每个院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室一般都在2-4个。二是科技性呈现落伍的状态,有些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实训室三五年前建成是国内一流,但随着科技发展很快落伍,未及时进行技术更新。三是实训室使用率不高,尽管课题组在走访中发现,各院校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实训室的使用率有明确要求,但大多数院校的使用率都未达标。四是使用功能交叉性强,有些院校的实训室不仅仅是为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使用,别的专业同样可以使用。这一现象表明,实训室资源的专属性有待提高,比如有些录播教室、沙盘室等。

究其原因,课题组认为:一是有些校区使用时间较长,场地有限,进行实训室资源的扩充缺乏容量条件;二是旅游管理专业不像酒店管理、茶艺专业实训室资源立体性显著、呈现方式明显而独特,故专属性不强,呈现方式实操性不强;三是一些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不属于龙头专业,投入大量的实训资源必要性不强;四是实训资源设备有限,并非所有的专业课程都符合实训要求,针对性非常有限,故使用率不高;五是有些实训室资源的时效性很强,如国家5A级景区、世界遗产的数量与内容的更新,教师无法利用最新资源,就放弃了实训室的使用;六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而言,许多实训课都可以借助教室的移动多媒体、校园本身就是景区的便利条件,实训室缺乏了使用的必要性。

2.企业制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成果不显著,企业投入不高,急需加强

企业制学院本应是校企合作下,由企业投入,在学校为了学生实训而建立的专门基地。但课题组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这一工作开展得举步维艰。在绝大部分高职旅游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不管是粗放的“订单式”储备人才定时集中培养,还是精细的企业制学院的专属培养,企业在学校投入的实训基地建设都非常有限。绝大部分的校企合作下的创新模式的开展,都是基于企业现有的实训条件及场所进行实训。如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与港中旅(山东)旅行社有限公司成立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尽管能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是学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服务企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其实训基地仍然是以企业中的“师傅带徒弟”现场上岗实训操作方式为主。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内蒙古敕勒川国际大酒店合作实施了“星级酒店管理人才储备项目”,企业选派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带学生到酒店岗位定时开展实训活动,仍是以企业本身的环境为实训基地,也并非是课题组界定的企业制学院实习基地。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调查结论与对策

课题组经过为期10个月的奔波,对4+2两位一体系统中涉及到的六种实习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后发现,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不管是校内实训资源还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上看,校内规模、质量、特色不够明显,校外合作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为此,课题组以“4+2”两位一体系统为依托,对各种实习形式给予不同的对策建议:对校外专业认知体验基地建设上选择应具有典型性,认知形式应多样化、立体化、目标清晰化,对校外课程实训基地建设上专业课教师积极主动组织所授课程校外实训、院系应给予校外课程实训从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专业课校外实训应选择采用多样化的灵活方式,对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上应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和内容、加强顶岗实习过程“三段式”管理、完善实习效果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实习生信息反馈系统机制,在校外产学研一体型实习基地建设上应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依托项目带动学生参与科研能力建设、注重成果效能转化;对校内实训室资源基地建设上应提升质量建设、注重科技信息前沿性、保证实训效果,对校内企业制学院基地建设上应多模式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一体系共同融合促进发展,伴随着学生在校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共同注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形式培养高质量旅游人才。

猜你喜欢
顶岗课题组实训室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实训室安全管理规范可操作性的探索与实践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期)2018-04-04 01:48:44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9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实训室设计与实现
课题组成员
支点(2015年11期)2015-11-16 10:25:03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18
建筑类专业识图实训室建设及实训组织研究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