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东宁 袁光群 陈明
中国古家具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形成了具有极高文化艺术价值的“明式家具”,成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时代家具行业的机械化生产已经取代了传统手工艺生产,传统手工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环境,传统模式的“明式家具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
当前“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苏州的“明式家具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继“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项民间古典家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在企业和高校等各层面开始了广泛深入地非遗保护传承研究与实践。
1932年杨耀先生与德籍教授艾克合作研究,1944年出版《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由此国内外便展开了明式家具的正式研究。王世襄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创建了明式家具研究体系,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基础参考文献。其他代表学者有朱家晋、淮安国、胡德生、田家青等,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目前很多高校的设计类专业确立了明式家具研究方向,做出了很多硕士博士论文研究成果,确立了我国明式家具研究的基础理论体系。
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明式家具的造型艺术和人文价值方面,较少从家具制作实践的角度研究制作技艺,因此能用于制作技艺传承的学术成果非常缺少。王世襄先生说:“研究古代家具,若想有所成就,需从‘实物考察’‘文献调研’‘工艺技法’三个方面下苦功夫。”田家青提出:在这三面中“工艺技法”是最难做到的,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真正掌握。[1]
“榫卯结构”是制作技艺的核心内容,是古家具设计的精髓,隐藏在家具华美外观的内部。如果没有家具制作或修复旧家具的经历,很难见到内部结构,研究榫卯结构较难。
传统家具手工艺的传承方式以师徒口传身教为主,文献数据资料留存较少,致使当今高校教学中缺少可以直接参考的传统家具制作的数据资料。学生学习榫卯结构比较困难,也缺少传统匠师,制作技艺的现代传承陷入困境,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
现有的榫卯结构参考文献主要来自于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书中对榫卯结构的种类形式做了系统研究,绘制了榫卯结构基本形态的立体示意图,奠定了现代传承学习榫卯结构的基础。但没有用于制作的详细尺寸图,不便于直接制作应用。康海飞编著的《明清家具图集》、孟红雨编著的《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研究了尺寸测绘图,也限于整体外观尺寸,没有具体到榫卯结构尺寸。2013年刘文利等出版的《明清家具鉴赏与制作分解图鉴》是一部具有突破性的榫卯结构详细尺寸设计的力作,为古家具的现代规范制图和模型制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由于“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实践研究成果稀缺,亟需高校学术界广泛深入的开展实践研究,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此项“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研究将“理论研究”和“动手实践”相结合,在制作实践中探索“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创新之路。
以博物馆藏明清家具为原型,复原制作微缩1∶3可拆装明式家具木雕模型,将大量作品汇总建成“中国古家具可拆装木雕模型库”,保护传承传统家具文化。
图1 原物[4] 1∶3复原模型
图2 “扇面形南官帽椅”制作过程及拆装零件
图3 原物[4] 1∶3复原模型
图4 原物[4] 1∶3复原模型
图5 原物[4] 1∶3复原模型
材料选用优质红木边角小料,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采用传统木工手工艺和手工雕刻的制作方式,借助小型木工机床和电动工具制作榫卯结构和外观造型。榫卯结构装配精准,外观造型呈现手工艺木雕的艺术效果,是科学性与艺术性融合的艺术品,承载着传统经典文物的技术和艺术文化信息。
可拆装模型是记录榫卯结构的载体,立体呈现古家具榫卯结构原貌。缩小比例的可拆装榫卯结构模型,比例大小适中,适用于直观学习研究榫卯结构,适合观赏、把玩、收藏,面向大众广泛传承文化。
研究的难点内容是设计绘制古家具的规范尺寸数据结构图纸,形成学术专著。重点内容是制作实践,在家具模型制作实践中传承“明式家具制作技艺”非遗文化。最终成果是制作完成24例家具模型实物作品,建成“中国古家具可拆装模型库”的基础框架。
2.2.1 完成“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学术文献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具体的延续研究,形成适于“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的学术文献,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可操作性。设计绘制经典文物家具的规范尺寸的榫卯结构图纸,记录家具制作实践的工艺流程,直观展示制作步骤和制作方法技艺,便于普及应用于教学实践和爱好者自学,传承非遗制作技艺文化。
2.2.2 在高校设计类专业中“活态传承”非遗技艺
高校的“明式家具研究”主要在文化艺术理论方面,较少介入生产制作实践,不利于非遗技艺的传承。因此,在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活态传承非遗制作技艺,能够弥补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充实完善明式家具研究体系。
在科研项目和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带动学生参与学习制作,培养学生的手工艺技能,活态传承“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在高校广阔的设计人才中培养非遗传承人。
2.2.3 保护开发利用博物馆文物
深藏于博物馆的中国古家具精品,普通大众很少接触。通过复原制作古家具模型的途径,可以深入研究古家具文物精品的形态结构,复制出文物承载的文化信息,制作可以面向大众生活的文创产品,开发利用博物馆资源,让文物现身于公众视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当代人们的生活,传承应用发展。
精选24例博物馆藏明清家具,涵盖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柜架类等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形制,作为复原制作的原型,规划构建模型库的基础框架内容,为后续的扩充制作奠定基础。
现阶段规划的复制原型主要来自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和杨耀的《明式家具研究》,文物珍品主要藏于上海博物馆。预选定24例家具有:有束腰罗锅枨方凳、有束腰鼓腿彭牙大方凳、三弯腿霸王枨方凳、无束腰刀口牙方凳、四开光坐墩、灯挂椅、四出头官帽椅、扇面形南官帽椅、矮南官帽椅、透雕麒麟纹靠背圈椅、玫瑰椅、太师椅、宝座、夹头榫平头案、夹头榫画案、插肩榫翘头案、四面平琴桌、无束腰攒牙子方桌、霸王枨方几、三弯腿炕桌、三屏风攒围子罗汉床、圆角柜、架格、提盒。
24例古家具结构中包含几乎所有种类的榫卯结构。设计绘制24例古家具的外观尺寸三视图、榫卯结构零件图,为模型制作准备数据图纸。榫卯结构设计制图是难点,需要广泛收集大量的古家具书籍文献资料,去博物馆实地考察测量,获取基础数据,手绘设计图纸。确定数据后,再应用软件建模,完成规范设计的榫卯结构CA图纸。确保结构尺寸的真实性、科学性,达到回归古家具榫卯结构的真实面貌。综合设计完成24件明式家具的榫卯结构图纸,是研究的难点核心内容。
3.3.1 非遗活态传承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指非遗的产生、发展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中进行传承与发展。[2]传统的非遗要想活在当代,必须融入当代社会。院校教育是当今时代文化传承的主流方式,非遗传承只有融入当今的院校教育,才能更广泛深入地传承。
3.3.2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活态传承的科研和教学实践
制作实践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科研团队的制作实践研究,完成科研项目的模型制作作品。如图1-图6,为科研团队制作完成的实物模型作品。
后期把前期成果应用于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科研项目的理论研究凝练非遗价值[3],进而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模型制作与工艺”等相关的专业课程中,提升设计类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理论内涵。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实践,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经典的设计文化遗产,同时也加快了科研项目的进程。科研与教学互动,实现双赢。如图7—图9,为学生制作完成的实物模型作品。
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课讲解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应用solidworks等三维软件完成电脑建模,绘制榫卯结构零件图、整体装配图、结构爆炸图,作为后续实验课模型制作的基础文件。
实验课动手制作模型。模型比例1∶3,材料选用珍贵硬木边角料,如红檀木、花梨木、坤甸木等,按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采用传统木工手工艺和手工雕刻的制作方式,借助小型木工机床和电动工具制作榫卯结构和外观造型。机械设备的高效率与手工木雕的艺术性相结合,模型作品可以达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达到精准装配和木雕外观形态的艺术效果。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步骤如下:开料、画线、榫卯制作、试组装、打磨造型、雕刻、抛光、烫蜡、装配。
在模型制作中,研究现代机械在微缩手工艺木雕模型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出现代技术加工与手工艺结合的模型制作方法和技巧,制作视频,记录工艺流程,用于后期制作汇编学术文献,传承非遗技艺文化。
3.3.3 实物作品成果
以下8例模型作品是科研和教学实践制作完成的代表作品,是24例基础模型库中的代表作品,微缩比例1∶3,榫卯结构可拆装。
图6 原物[4] 1∶3复原模型
图7 原物[4] 1∶3复原模型
图8 原物[4] 1∶3复原模型
图9 原物[4] 1∶3复原模型
作品一:扇面形南官帽椅,原物藏于上海博物馆。[4]如图1、图2,为原物照片与复原模型对比图。
作品二:透雕麒麟纹靠背圈椅,原物藏于上海博物馆。[4]如图3。
作品三:鼓腿彭牙大方凳,原物藏于上海博物馆。[4]如图4。
作品四:清红木大方凳,原物藏于上海博物馆。[4]如图5。
作品五:灯挂椅,原物照片选自《明式家具研究》杨耀著。[5]如图6。
作品六:四面平琴桌,原物藏于上海博物馆。[4]如图7。
作品七:夹头榫画案,原物藏于上海博物馆。[4]如图8。
作品八:裹腿做大方凳,原物藏于上海博物馆。[4]如图9。
持续制作陆续完成24例作品,逐步建成博物馆藏中国古家具模型库基础框架内容,汇编完成学术文献成果,为后续扩展研究和制作打下基础。
构建博物馆藏中国古家具木雕模型库,开创了一个古家具保护传承研究的创新思路。复原制作的古家具艺术品承载了大量的传统设计艺术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收藏于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中国古家具文物精品分散不集中,把散落于世界各地的中国古家具珍品,复原制成榫卯结构微缩模型,逐步汇集建成一个集大成的“中国古家具微缩模型库”,在实践中对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集中保护与传承,将成就一项造福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
注释:
[1]田家青.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金江波.地方重塑:活态、活性与活力的非遗社区建设[J].装饰,2016(12)
[3]郑永森.国家级非遗“鱼灯舞”高校传承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文化遗产,2016(6)
[4]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5]杨耀.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